中國防腐蝕精英傳

中國防腐蝕精英傳

防腐業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產業,近年在全國各地迅速得到了發展。這個產業由無到有,由弱變強,完成了一次次化蛹為蝶的華麗蛻變,在眾多產業中異軍突起,並已成為長垣乃至全國許多地方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品簡介

防腐業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產業,近年在全國各地迅速得到了發展。這個產業由無到有,由弱變強,完成了一次次化蛹為蝶的華麗蛻變,在眾多產業中異軍突起,並已成為長垣乃至全國許多地方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發揚中國防腐文化,彰顯防腐蝕經營群體的勵志精神,在中國防腐蝕專業隊伍(長垣)創立並進入工業領域四十周年之際,在河南省長垣縣委和縣政府、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和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的全力支持下,《中國防腐蝕精英傳》一書於2015年11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國防腐蝕精英傳》一書以人物傳記的體裁形式,真實地記錄了 “中國防腐蝕之都”河南省長垣縣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湧現出來的代表人物及其不同奮鬥歷程和業績。書中的各位精英只是“十萬大軍出長垣”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百萬防腐蝕大軍”的傑出代表,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他們頑強的生命活力,走出長垣,奔赴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展開了對人類社會材料腐蝕這一“公敵”的宣戰,十萬防腐蝕大軍出長垣。他們歷經磨難,吃苦耐勞,前赴後繼,以血肉之軀和聰明才智,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為長垣的現代化崛起,譜寫了一幅幅宏偉的歷史篇章!

中國防腐蝕精英傳 中國文化出版網和北京烜晟博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袂策劃,於2015年11月在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主 編: 王殿臣 師鴻光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 尚 漪

裝幀設計: 劉 芳

印 刷: 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 787×1092mm1/16

字 數: 250千字

印 張: 24

印 數: 1-3000冊

版 次: 2016年1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定 價: 168.00

作者簡介

王殿臣

1952年12月生,長垣縣孟崗鎮石頭莊村人,河南省防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南省瑞晨防腐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總裁,防腐蝕之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長垣縣人大常委委員。2005年11月,被中國國際防腐蝕控制大會組委會授予“對防腐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2005年11月,被中國國際防腐蝕控制大會組委會授予“優秀防腐蝕專家”;2004年5月,被河南省腐蝕與防護協會評為“2003年度河南省防腐專業優秀企業經理”;2009年5月,被中共長垣縣委、長垣縣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家”稱號;2015年8月,被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授予第四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師鴻光

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大學理學學士,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長垣文化研究會會長,著有《平淡是真》、《三星集》、《黃河大潮》、《中國的飛地》、《漫話世界袖珍之國》、《遠去的背影》、《長垣七尚書傳》、《中國烹飪名師傳》(上下冊)、《易經佳句賞析》、《師氏家譜》、《長垣文史鉤沉》(上下冊)、《長垣文化叢書》

作品導讀

與長垣防腐同行 穆樹人

穆樹人,1938年生,遼寧省興城縣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專業。畢業後分配到瀋陽化工研究院為腐蝕研究員。1965年調入蘭州化工部化工機械研究院工作,為高級工程師、腐蝕研究室主任。1986年6月調入南京化工設備檢測中心,負責壓力容器檢測及腐蝕。

遼寧興城縣位於遼西走廊中部,瀕臨渤海,古稱寧遠衛,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古時這裡發生過無數次保家衛國的激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興城,犯下滔天罪行。穆樹人從小目睹了國家積貧積弱的狀況,決心長大後報效祖國。他在學校發奮努力,刻苦學習,於195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學院。

穆樹人所學專業是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他滿懷喜悅考入大學,渴望以後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家裡手。看到自己所分的專業,他感到很茫然。腐蝕——對於他來說是個新名詞,他過去連聽說過都沒有。當時,國家剛剛解放不久,國家的大型設備很少,根本談不上腐蝕。儘管這樣,他還是愉快地接受了專業分配,安心自己的專業,以極大的熱情攻讀腐蝕與防護理論,決心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在祖國的未來發展中一展身手。

經過五年的大學生活,1963年穆樹人大學畢業分配到瀋陽化工研究院工作。不久,瀋陽化工研究院搬遷北京市,後又遷至甘肅蘭州市 ,更名為化學工業部化工機械研究院。由於工作表現突出,他被任命為研究室主任。

在蘭州化機院工作期間,他參與了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廠機械手冊》的編寫工作,並負責第九編《腐蝕與防護》的編寫;他主編了《化工企業壓力管道檢驗規程》一書;他參與了四川納西軍工項目“重水工程”交換塔的腐蝕與防護研究,並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獲得獎勵。腐蝕與防護項目獲得國家級大獎在全國為首次,它說明我們國家已經將其列入重要發展方向。

1979年,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成立,他當選為該協會第一屆理事。他還在《化工機械》等國內刊物上,發展專業論文30餘篇,並多次受到化工部及蘭州化機院的獎勵。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當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而來之時,科研機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蘭州化機院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條主線,明確提出科研必須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

穆樹人聞此,眉宇間洋溢著喜悅。因為我國的機械設備腐蝕損壞十分嚴重,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雖然科研機構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材料,但是沒有將其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致使腐蝕現象每時每刻都在吞噬著國家的資產。他現在終於可以走出研究院,直接為生產服務了。

1980年12月11日,蘭州陽光燦爛,穆樹人心情很好。他剛剛從河西搞調研回來,收穫頗豐。他倒上一杯綠茶,拿起了報紙。他忽然發現12月10日的《人民日報》第八版,刊登了一則廣告:河南省長垣縣苗寨防腐工程公司承攬業務介紹。整則廣告僅僅一百多字,全面介紹了苗寨防腐工程公司的業務範圍。他欣喜若狂,立刻站了起來。“河南長垣有家防腐公司,真是太令人意外了。”回憶起此事,穆老感慨地說。他說他由此看到了中國防腐業的希望。

他拿著報紙,在單位奔走相告。蘭州化機院的領導,立即讓他與苗寨防腐公司聯繫,進一步摸清情況。

1980年12月底,穆樹人冒著嚴寒來到了黃河灘區的苗寨公社。公社黨委書記張自欽熱情地接待了他。

在苗寨公社,他真正地感受到了灘區人民的生存狀況:高高的避水台,低洼如河的街道,破舊不堪的瓦房……穆樹人激動地對張自欽說,苗寨人很有眼光,在這樣的條件下,不走出去行嗎?苗寨人勇敢地走出黃河灘,成就了中國的防腐蝕產業。

穆樹人和張自欽談得十分投機,他高度地評價了苗寨防腐公司,並隨後與之簽訂了雙方合作意向。

隨後,張自欽與副書記祁書仲、縣企業局長龍祥生專程去蘭州作了回訪。蘭州化機院領導非常高興。

張自欽提出由兩家聯合組建防腐專業公司,做到優勢互補,將防腐業做強做大。蘭州化機院的領導聞此十分贊成。於是全國最權威的化工機械防腐科研機構與遠在黃河下游的社隊企業牽起手來,很快成立了蘭州化機院苗寨防腐公司。

蘭州化機院同苗寨防腐公司合作協定的簽訂,是一件具有化時代意義的事情。它將進一步推動科研單位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防腐隊伍的建設,使長垣防腐上了台階,上了技術,上了水平。

為了抓好防腐隊伍的建設,穆樹人建議舉辦防腐技術培訓班。翌年,聯合防腐公司租用安陽黃河賓館,開辦了防腐技術學習班,苗寨公社組織了300人參加培訓。

說是培訓班,其實是防腐知識的啟蒙教育。他重點講了三個問題:什麼是腐蝕?怎樣進行防腐蝕?防腐蝕的工程有哪些?他由淺入深的將防腐知識講的很透,將防腐技術規程講的很明白。培訓班整整進行了三天,參加培訓的人們眼界大開,受益匪淺。從此,穆樹人在長垣防腐界名聲大振。

隨後,長垣的很多人與穆樹人交上了朋友。人們在防腐施工中遇到了困難,都打電話向他請教,他是有問必答,成了長垣防腐業的堅強後盾。

為了進一步普及防腐技術,針對基礎施工隊伍的實際需要,他從1980年—1986年間,專門創辦了“化工防腐蝕技術諮詢中心”月刊。該刊物以講座的形式,對施工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有力地推動了長垣防腐業產生的發展。

1986年,穆樹人代表蘭州化機院與長垣縣防腐總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蘭州化機院的知名防腐蝕專家∶蔡工、袁工、鄭工、劉工等全部出動,全方位指導長垣的防腐施工,為長垣的防腐工程解決了許多難題,並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

1990年後,穆樹人又與河南省第一防腐工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他具體負責公司揚子乙烯工程的技術問題。這時他已經調到化機院南京化工設備檢測中心。南京揚子乙烯的設備檢測是他的業務範圍,他利用工作之便,全力指導公司的施工業務,為公司做了很多工作。

1999年,穆樹人幫助河南省第一防腐工程公司起草了ISO9000認證檔案。他不辭勞苦,深入施工現場,設計表格,制訂技術規範。重點抓好防腐材料市場和防腐工藝幾個關鍵環節,對防腐工程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由於他的認真努力,河南省第一防腐工程公司順利取得ISO9000證書,是國內第一家獲得ISO9000認證的防腐企業。

穆樹人在中國防腐界德高望重,他與長垣防腐界的合作十分愉快。他說長垣是個令人嚮往的地方,是長垣成就了中國防腐業。其實他也成就了長垣防腐業。他對長垣防腐業的發展壯大起了重要作用。長垣的防腐史上永遠會記住穆樹人這個名字。

出版社介紹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思賢文學》雜誌社、《作家村》雜誌社、《藝術蟲》雜誌社、《藝術+》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本社國內特約編審處是中國文化出版社授權設定大陸地區唯一的代理機構,全權代理出版社在內地的圖書組稿、編審及出版業務,辦公地址在北京和天津地區。本社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各地特約編審處是本社在各城市的 特約代理機構,業務受國內特約編審處協調統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