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屬工藝品

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鐵畫、金銀飾品等,這裡僅介紹其中的幾種。

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鐵畫、金銀飾品等,這裡僅介紹其中的幾種。

(1)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特種工藝品之一。明代的景泰年間,是這種工藝品的鼎盛時期,並創造了以藍為主的風格,故“景泰藍”便成為這種工藝品的美名。
景泰藍技藝到清代乾隆年間空前興盛。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曾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

景泰藍是用細扁銅絲掐成圖案,焊在銅胎上,再填點上彩色釉料,經燒制而成。這種工藝品晶瑩奪目,金碧輝煌,具有渾厚持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品種有瓶、碗、盤、菸具、酒具、燈具、糖罐、料盒、獎盃、飛禽、走獸和各種裝飾品等60餘類。

(2)燒瓷
燒瓷,又名“銅胎畫琺瑯”,與景泰藍同為金屬工藝中的姐妹藝術。它與景泰藍的區別在於不用掐絲,而是在以銅製胎之後,在胎體上敷上一層白釉,燒結後用釉色進行彩繪,經二、三次填彩、修正後再燒結、鍍金、磨光而成。
燒瓷技藝比景泰藍產生的要晚。現有最早的燒瓷製品為清康熙年間的製品“彩荷畫蓋碗”和“彩黃地纏枝牡丹唾壺”等。乾隆年間是燒瓷製作的鼎盛時期。在花紋圖案上側重於富有民族風格的裝飾;在開光製作上,注重吸收中國畫的技法;彩繪常用洋紅、粉紅做底色,視若凝霜,光亮細膩。
北京燒瓷工藝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胎體鏨金配飾燒瓷,屬高級工藝品;一類是無鏨金配飾燒瓷,屬普及品。北京燒瓷種類繁多,有瓶、盤、碗、罐、碟、盞、酒具、菸具,以及爐、鼎、爵、熏、掛瓶、插瓶等裝飾品。北京燒瓷在清代為宮廷貢品。

(3)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製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代就已有雛形,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涌規,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北京花絲鑲嵌工藝品曾在東南亞舉行的首飾比賽中榮獲優秀設計獎。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絲工藝為主,常以無胎成型。成都花絲鑲嵌中的銀燒藍、錯金銀等金銀工藝,都獨具特色。主要工藝品種有花瓶、果盤、菸具、茶具、掛瓶、首飾等。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中陳列的平填銀絲大掛盤《丹鳳展翅》、《孔雀開屏》,就是成都花絲鑲嵌工藝師們的傑作。

(4)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5)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因產於浙江龍泉縣而得名。
相傳,龍泉寶劍創始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唐朝時,龍泉劍名聲大震。詩人李白曾寫下“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

龍泉寶劍的製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有單、雙劍(鴛鴦劍)、長峰劍、短峰劍等幾十種類。具有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傳統特色。
龍泉寶劍名揚海內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喜愛把它掛在室內或床頭,既為避邪,又是裝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