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史話

中國造紙史話

《中國造紙史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潘吉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造紙史話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世界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國家,多數沒有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有的中斷了,有的隨著文化重心的轉移而轉移到另外的地區。唯有中國這個國家,既古老又年輕。從原始社會到形成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歷久而彌新

本叢書的前身有110個專題,涉及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由商務印書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現由編委會對類目重新加以調整,確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經濟、文藝、體育十個門類,共100個專題,由商務印書館獨家出版。每個專題也由原先的五萬多字擴大為八萬字左右,內容更為豐富,敘述較前詳備。

目錄

一 造紙術的起源及漢代的造紙技術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造紙技術

三 隋唐五代時期的造紙技術

四 宋元時期的造紙技術

五 明清時期的造紙技術

六 少數民族地區的造紙技術

七 中國造紙技術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

八 中國造紙術在中亞、西亞和北非

九 中國造紙術在歐洲、美洲和大洋州

十 中國古代造紙技術典籍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一 造紙術的起源及漢代的造紙技術

造紙術與指南針、印刷術及火藥合稱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其中造紙術發明比其餘三項更早,因而中國紙和造紙術最先傳遍世界各地。早期的紙用作新型書寫材料和包裝材料,以代替其他已有材料,特別是作為書寫記事材料,為科學文化發展所必需。在紙未發明前,中國古代所用書寫記事材料有甲骨、金石、縑帛和簡牘。外國除用金石外,還用莎草片、貝葉、樹皮及羊皮等為書寫記事材料。古代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有賴於這些材料而得以保存下來,傳諸後世。從上述古老材料發展到紙,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國最早文字記載主要見於殷商(約公元前17-前11世紀)的甲骨文中。甲是龜甲,骨是四蹄獸(牛)的肩胛骨,將文字刻記在上面稱甲骨文。商周至春秋戰國以來還將文字刻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寫在石、玉之上。但從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起則大量用絲織物縑帛及竹簡、木牘作書寫材料。故《墨子》有“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之語。古代非洲尼羅河流域及西方沼澤地生有莎草,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將其木髓部切成薄條,壓成薄片為書寫材料。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則用扇椰樹葉子曬乾壓平作書寫材料。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經典都寫在樹葉上,再紮起,稱“貝葉經”。歐洲及阿拉伯地區古時還用羊皮書寫,有時寫在刮光的樹皮一上。

我們可將上述古典書寫材料分為三大類,再同紙作一對比。第一類為重質硬性材料,如金石、甲骨及簡牘,容字有限,比紙笨重而不便攜帶,又不能舒捲,所占體積大。用青銅或鐵器鑄字,要耗去大量金屬,工費較多。第二類為輕質脆性材料,如莎草片、貝葉、樹皮等,雖在堅固性上不及第一類,但重量小、容字多,便於攜帶。不過比紙性脆,不耐折,亦不能舒捲及隨意運筆寫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