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

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

國統區學校聲樂教育 第二節 第二節

圖書信息

作者:孫悅湄 (作者), 范曉峰 (作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平裝: 30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8087646, 9787308087643
條形碼: 9787308087643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4 x 17 x 1.8 cm ; 481 g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從音樂表演學科的角度來講,聲樂和器樂就是音樂表演的兩大不同類別。從學科隸屬關係來看,聲樂隸屬於音樂表演學科。聲樂作為表演學科應該包括嗓音訓練技術和演唱表演理論兩個部分。該論題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歷史學語境下的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以聲樂學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產生、傳播、演變、發展及其作用和影響為主要論域,屬於斷代史專題研究的範疇。 由孫悅湄等編著的《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共八章節,主要內容為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概述,西方聲樂藝術的傳入及其影響,中國現代聲樂藝術發展之先聲——學堂樂歌,聲樂教育的興起——近現代學校聲樂教育(1919—1937)等。

作者簡介

范曉峰(1961—),男,生於青海西寧,祖籍上海市。1987年畢業於青海師範大學藝術系音樂專業,主修理論作曲,獲學士學位。1992年湖南師範大學、湖南高師師資培訓中心研究生班結業。2003—200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2008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音樂與表演》常務副主編。
孫悅湄(1963—),女,生於浙江寧波,祖籍湖北威寧。1985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主修聲樂。2006—2008年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訪問學者。1999年獲浙江省教育系統第二屆藝術節論文評比一等獎;2000年榮獲寧波市教育系統第四屆藝術節藝術教育先進個人(“晨風”獎)。2000—2001年度獲寧波市華茂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主持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兩項。出版聲樂教材兩部,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全國高師聲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教育學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現為寧波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概述
第一節 古樂時期的傳統聲樂形態
第二節 變樂時期的傳統聲樂形態
第三節 宋元明清戲曲聲樂形態
第二章 西方聲樂藝術的傳入及其影響
第一節 西方聲樂傳入中國歷史背景概述
第二節 基督教唱詩班與教會學校聲樂傳播情況
第三節 西方聲樂藝術傳入的其他途徑
第三章 中國現代聲樂藝術發展之先聲——學堂樂歌
第一節 學堂樂歌對聲樂演唱實踐的啟蒙
第二節 學堂樂歌對聲樂創作實踐的啟蒙
第三節 學堂樂歌作為聲樂藝術發展之先聲的現實成果
第四章 聲樂教育的興起——近現代學校聲樂教育(1919-1937)
第一節 音樂社團與聲樂教育
第二節 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專業聲樂教育
第三節 其他學校中的聲樂教育
第四節 近現代學校聲樂教育基本特徵
第五章 中國藝術歌曲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藝術歌曲概述
第二節 中國藝術歌曲的產生
第三節 主要作曲家與作品
第六章 抗戰時期國統區聲樂教育與創作實踐活動
第一節 主要城市抗戰歌詠活動
第二節 國統區學校聲樂教育
第三節 綜合藝術院校聲樂教育
第四節 國統區聲樂作品創作
第五節 抗戰勝利之後的音樂社團與專業學校
第七章 解放區聲樂教育與創作實踐活動
第一節 民眾歌詠活動
第二節 解放區學校聲樂教育
第三節 解放區聲樂作品創作
第八章 流行歌曲與作品創作
第一節 流行歌曲的興起
第二節 淪陷區學校聲樂教育與主要作曲家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