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工博物館

中國農民工博物館

中國農民工博物館位於四川成都金堂縣,是中國開設的第一個集中反映農民工發展變遷的博物館。 該館位於金堂縣城毗河之濱,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2011年11月13日開館,通過豐富的實物、圖片、影像等資料,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農民工生活生產縮影,尤其反映了中國西部地區特別是勞動力輸出大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律和發展方向。

基本信息

建築布局

該館總建築面積2400餘平方米,有一個主題館和5個分館,共設6個分館,館內收藏400多件實物,1000餘張記錄中國農民工的圖片。其中,主題館突出博物館“尊重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主題;金堂館介紹該縣21個鄉鎮農民工回鄉創業情況;一號館集中反映農民工打工30年流動的歷史;二號館為婦女兒童館,反映打工者艱辛歷程和留守兒童問題;三號館介紹中國勞動NGO民間組織建設情況;四號館是農民工故事館,記錄值得關注的農民工故事;五號館是實物展示區,從木質器材到鋼釺鐵鑽,從全手工到機械化,不同的工具見證了農民工的變遷。

博物館裡的農民工笑臉圖片牆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館設計布展人羅軍說,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蒐集了數千張笑臉,經過仔細篩選組合,組成了這面笑臉牆,以此體現博物館的主題———“尊重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

“打工·三十年·流動的歷史”是1號館的主題。展出的物品中,有不同時代農民工外出使用過的證件,比如北京等地的暫住證,外出就業登記卡、流動人口生育證明等。此外,還集中展示了農民工自作自創的打工文學作品。

現場的實物中,還展示出了雞公車、斗車、人力三輪車等反映農民工工作特點的物品。據介紹,雞公車是農業產業的典型代表,斗車代表了蓬勃發展的工業,而人力三輪車則代表了服務業。

4號館則通過大量的文字和圖片反映了農民工的居住、生活、教育、休息等方面的情況,描繪了他們漂泊在外的苦與樂,悲與喜。5號展館中,組織者尋找了大量農民工使用的安全帽、老式縫紉機、刨子、保險繩等數百件工具。

發展歷史

四川金堂縣是中國最早的勞動力輸出大縣之一,在農民工就業創業方面創造出多個全國第一,該縣打造農民工博物館旨在展示農民工的風采與貢獻。

2011年10月12日至13日“2011中國(金堂)農民工創業就業大會系列活動”在金堂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區)200多位專家、學者、農民工創業就業先進代表等參加此次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