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蒸菜之鄉

中國蒸菜之鄉

"蒸"是湖北菜常用的烹調方法之一。 最早蒸菜的烹調方法是"清蒸"。 天門的封蒸菜,如天門"東湖醬鴨"遠銷海內外。

中國蒸菜之鄉:湖北天門中國蒸菜之鄉:湖北天門
中國蒸菜之鄉,是代表中國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綠色無污染、口味醇厚的蒸菜美食文化基地。是蒸菜產業食品供應基地、人才培養儲備基地、蒸菜食品物流基地。 中國蒸菜之鄉由中國烹飪協會評選認定。湖北省天門市是由中國烹飪協會評選認定的中國蒸菜之鄉。
"蒸"是湖北菜常用的烹調方法之一。用這種烹調方法製作出來的菜餚——蒸菜,近年來已享譽海內外,獲得了人們的廣泛好評。
關於蒸菜的起源問題,眾說紛紜,既不乏美麗的傳說,間或亦有文字記載。
天門蒸菜,亦稱竟陵蒸菜。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天門縣誌》記載,在距今六千多年歷史的天門石家河文明的發掘物中,出現的有陶鍋、陶壺、陶罐、陶甑等陶器和其它文物。
甑是指古代蒸食炊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籠。石家河文明的發掘物中,還出現了稻種的遺留物以及雞、鴨、肉、魚的殘骨。這說明早在六千多年前,天門就用蒸的方法烹製食品,最初的蒸菜是放在飯上蒸熟的。最早蒸菜的烹調方法是"清蒸"。"清蒸"原料不調味或少調味在飯上直接蒸熟,如在飯上放幾個雞蛋、胡蘿蔔、臘肉臘魚和飯同時蒸熟。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地講述了清蒸的烹調方法和清蒸鯿魚的作法。
歷史在不斷向前發展,據史書記載和古老傳說,王莽代漢後,天災人禍頻繁,形勢每況愈下,民不聊生。公元十七年暮秋,王匡、王鳳兄弟揭竿白湖,遭地主武裝和官兵合擊,被困糧絕。儘管農民多靠挖野荸薺和野菜充飢,聞訊後,仍踴躍獻出備渡春荒的一點糧食,以濟義軍。然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於是王氏兄弟命將士將這些糧食磨成米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難以下咽的野菜成為可口食品。從此,這種蒸菜法四處傳開,人稱"匡鳳菜"、"綠林菜"。可見,早在漢朝天門就有了粉蒸菜。
到了公元350年,東晉高僧支遁駐錫西塔寺時,就以喜食蒸菜而聞名。
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和他的恩師智積禪師,因長住西塔寺中,朝夕與荷湖相伴,與藕為伍,那"西湖舟十里,一半是荷花",那"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景象煞是動人,撩人的荷湖不得不使他們在湖藕上寄情用功,終於燒製成了清新爽膩的藕蒸菜。至今天門仍廣泛流傳"東湖的鯽魚,西湖的藕,南門的包子,北門的酒"。從此陸羽藕蒸菜從寺院傳到民間,由素菜向葷素之間轉移。
蔬菜粉蒸,頓除多水弊端,既保持其固有的清香鮮,又增加糍糯,熟時加入適量的佐料,別具一番田園風味。米粉蒸藕,其成熟後,調以豬油、醬油、胡椒、味素等佐料,使一種極普通的菜成為紫玉帶膩、濃稠芳香的飲食珍品。
天門蒸菜經過輾轉相傳,代有增益,人們借用"素蒸"的方法進行"葷蒸",開始蒸肉、蒸魚,並進行葷素"混蒸"。至清而訖,雖然蒸菜僅限於"三蒸"--蒸菜、蒸肉、蒸魚,品種比較單一,但它仍然是天門人民家家喜愛的菜餚。平常日子,逢有客來,東家就用"三蒸"待客。每到過年,在迎春接福之時,沿襲祖輩相傳的習俗,"清香三柱,清酒三樽、盤列三蒸、祀神祭祖"。"三蒸",一般指蒸肉、蒸魚、蒸青菜,取"魚"與"余"、"蒸"與"增"的諧音,表達人民年年增收,歲歲有餘的美好願望。
民國以降,經過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穩定期,到了三十年代,天門的飲食服務業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一些綜合性的酒樓,如"松茂酒館"、"春茂酒樓"等。雖然期間歷經波折,但它們總是在曲折中發展前進。特別是到了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今天,更是獲得了長足進步。正是這些酒樓的出現和成長壯大,培養出了代代名師:從天門名廚倪菊佴、倪海清到盤籠大師畢騾子,到中國烹飪大師盧永良、楊同生、梁少紅以及現在青年廚師黃志雄、張在祥、袁引軍等。他們努力從民間吸取營養,總結繼承前人的經驗,堅持開拓創新,融合紅白兩案技術,擴展原料範圍,將過去單一的品種原料變成綜合的品類原料,讓不少山珍甚至一些海味也以佐料的形式入味蒸菜,使局處一隅的"天門三蒸"發展成可"八珍羅列、水陸雜陳、葷素鹹宜、技術融和、互動輝映、互相滲透"的"天門八蒸"。
"八蒸"之名。據古老相傳,明代有一個《嘉靖帝一語啟八蒸》的故事。故事說嘉靖皇帝潛龍時由鍾祥潛邸取道進京,途經天門多寶,宿店進膳時,因飯店打烊,準備不及,店主乃以蒸籠格所盛之各種蒸菜呈供。嘉靖詢問菜名,店主以"蒸籠格"相答。嘉靖以其名不雅,及見蒸籠格中之蒸菜恰為蔬菜、土豆、貝肉、豬肉、牛肉和三種淡水魚類共八種,乃信口名曰"水陸八蒸"。及至嘉靖稱帝後,人們又叫它為"天龍八蒸"。解放後,人們又改口稱為"天門八蒸"。儘管這個"天門八蒸"與現代"天門八蒸"意義有別,人們還是"用其名,廣其意,以光前人"。
現在的天門九蒸是:
一、粉蒸:這是將動植物性原料,經過初步加工後,用多種調味拌漬,然後拌上大米粉或澱粉、菱角粉、玉米粉等,造型裝入器皿或直接鋪入籠中蒸熟的方法。如粉蒸肉、藕押桌等。
二、清蒸:動物性原料,經初就加工後,用調料拌漬,直接入籠蒸熟,然後淋入調料的烹調方法。如清蒸武昌魚等。
三、炮蒸:這是將動物性原料,經過初步加工後,放入各種調味品,進行初步熟處理,入碗上籠蒸製。完全蒸熟後,將蒸菜扣入盤內,淋上烈油,撒上香料即成。如炮蒸鱔魚等。
四、扣蒸:這是將原料調味後,造型裝入扣碗,蒸熟後翻扣入盤(碗),然後淋上芡汁的方法。如八寶飯等。
五、包蒸:這是將原料用豬網油、蛋皮、荷葉等包裹蒸熟的方法。如蒸卷切等。
六、釀蒸:這是將原料鑲在番茄、蘋果、青椒內蒸熟的方法。它一般適用於比較高檔的菜餚。如花釀香菇等。
七、花樣造型蒸:指用各種造型的花色菜蒸熟後形成預期形狀。如銀耳雪塔等。
八、封蒸:這是蒸主料時,諸如臘肉、臘魚、臘雞等,利用有蓋可燉容器,用荷葉、錫紙或牛皮紙封口,蓋緊進行蒸製的方法。
九、乾蒸。
天門的扣蒸義河聞名遐爾,1958年11月至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在武昌召開,省政府專門調運2000公斤義河蚶到武昌,專做扣蒸義河、義河蚶湯招待與會人員。八大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將軍、元帥、革命家們一起目睹扣蒸義河的風彩。百里棉鄉家家會做扣蒸菜,婚喪喜慶、逢年過節招待客人,大部分菜餚入籠扣蒸,如扣蒸甲魚、扣蒸雞等等。
天門有專門製作蒸菜的廚師隊伍和製作蒸菜的名店,主要經營民間筵席。蒸菜用四種蒸的方法製作,即粉蒸、清蒸、炮蒸和扣蒸,名曰天門十大碗,其中有六大碗是蒸。這些名店是"天門大酒店"、"億客隆酒店"、"建國大酒店"、"畢華大酒樓"、"常青大酒樓"、"百花酒樓"、"南方大酒店"。還有接待會議和零客為主的高檔酒店和酒家,用八種蒸的烹調方法輔之以煎、炒、爆、溜等烹調方法招待客人。如"聚珍苑"、"王朝大酒店"、"天和大酒店"、"帝苑大酒店"、"金穗賓館"、"藍鯨大酒店"、"鑫港大酒店"、"國際大酒店"等等。
天門的封蒸菜,如天門"東湖醬鴨"遠銷海內外。東湖醬鴨採用的是機械化運作、真空包裝,封蒸成熟,完整地詮釋了天門封蒸菜的概念。
天門八蒸的形成,使天門蒸菜由少數幾個品種成為了一個眾多品類的蒸菜系列,極大地豐富了天門蒸菜的內涵和外延,使天門成為名實相符的蒸菜之鄉,為天門飲食市場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天門八蒸"的形成也告訴我們,凡區內可茲食用的大部分東西均可能通過"蒸"的手段而成為可口的席設之形,這就是給了我們以信心。
當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不少人已以"吃飯、吃好"的飲食理念,上升至"吃營養、吃健康"的層級。因此,原先的"煎炒熱物"開始失寵,蒸製肴饌相繼登堂入室。據統計,每年臘月十八至除夕,以及婚喪嫁娶、壽筵以及高考宴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菜餚都是蒸菜,可謂"三分天下,蒸菜有二"。天門蒸菜,大有可期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