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是中國石油大學最早設立的院系之一。 學院始建於1953年,時名石油鑽采系;1961年6月,更名為石油開發系;1995年3月,更名為石油工程系;2001年3月,改建為石油工程學院。 截至2018年4月,學院下設3系、5所;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3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5個,本科專業3個;共有專職教師163人,有在校本科生1538人,博士研究生195人,碩士研究生831人,留學生635人 。 2018年10月26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之一。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歷史沿革

1953年10月,石油鑽采系成立,下設石油鑽井、石油開採兩個專業。以本科生教育為主,在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方向招有少量研究生。

歷史照片 歷史照片

1961年6月,經石油部批准,石油鑽采系更名為石油開發系。1962 年8月,工業經濟專業併入石油開發系。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學校停止招生,教研室由專業連隊取代,教師被安排到油田生產現場開展“三結合”活動。

1971年,學校恢復招生,有124名學生(工農兵學員)進入石油開發系學習。1972年11月,學校將文革期間設立的專業連隊撤銷,恢復教研室建置。石油開發系設鑽井、採油兩個教研室。

1983年4月,工業經濟專業從石油開發系劃到新成立的管理工程系。1995年3月,石油開發系更名為石油工程系。

2001年3月28日,石油工程系改建為石油工程學院。2005年9月,2005級本科新生和研究生在青島校區入學。2008年9月,學院主體轉移到青島校區,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部在青島校區就讀 。

辦學條件

系部專業

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海洋油氣工程系、船舶與海洋工程系。

本科專業 :石油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油氣工程。

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公共測試中心。

室:學院辦公室、黨委人事辦公室、本科教學辦公室、研究生教學與事務辦公室、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學科建設與評價辦公室、國際事務與人才辦公室。

(名單截至2018年4月 )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學院共有教職工227人,專職教師163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68人。

教師隊伍中,有兩院院士(含雙聘)7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含“青年長江”)3人,千人計畫特聘教授(含“青千”)4人,國家傑青/優青獲得者4人,萬人計畫領軍人才/教學名師3人,973計畫首席科學家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高被引科學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畫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4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

學院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3個,山東省創新團隊1個,山東省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支持計畫1個 。

•高層次人才

兩院院士(全職):沈忠厚、孫金聲。

兩院院士(雙聘):王德民、蘇義腦、高德利、李根生、李陽。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寶江(2010)、戴彩麗(2015)。

“千人計畫”特聘教授:董明哲(2010)、劉威(2012)、時晨(2017)。

973首席科學家:孫寶江(2014)。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戴彩麗(2014)、侯健(2016)。

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戴彩麗(2016)、侯健(2018)。

國家“萬人計畫”教學名師:管志川(2018)。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姚軍(2009)、孫金聲(2015)、戴彩麗(2015)。

全國模範教師、山東省教學名師:管志川(2016、2006)。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戴彩麗(2014)、侯健(2016)。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葛際江(2007)、戴彩麗(2010)、侯健(2011)。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王瑞和(2000)、管志川(2010)、姚軍(2012)、馮其紅(2015)、孫金聲(2015)、李兆敏(2016)、戴彩麗(2016)。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姚軍(2015) 。

•創新團隊

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海洋油氣井鑽完井理論與工程,複雜油藏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理論與技術,井下力學、信息與控制工程。

山東省創新團隊:油氣田開發工程。

山東省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支持計畫:“非常規油氣高效開發”人才團隊 。

學科建設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雙一流”建設學科,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 。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

博士後流動站: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海洋油氣工程。

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流體力學、海洋油氣工程。

(名單為2018年5月官網資料 )

教學建設

國家特色專業:石油工程專業。

山東省特色專業:石油工程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

國家級教學團隊:石油工程教學團隊。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石油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鑽井工程、油藏工程、採油工程。

山東省精品課:採油工程、油層物理、油田化學、滲流力學、流體力學、石油工業概論、氣藏工程。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中石大中原油田石油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石油工程專業。

山東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石油工程專業。

(名單為2018年5月官網資料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4月,學院建有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平台16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油氣鑽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高壓水射流研究室、工程實驗室分室“深水油氣開發裝備及井筒安全測試研發實驗室”、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能源研發中心(1個):國家能源頁岩油研發中心中國石油大學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研究中心(1個):石油天然氣安全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山東省科技廳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油田化學省級重點實驗室。

山東省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山東省泡沫流體高效開採油氣工程研究中心。

山東省科技廳研究中心(3個):山東省油田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提高油氣採收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油區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山東省科技廳推廣中心(1個):山東省高壓水射流新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山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2個):山東省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高校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油氣工程高校重點實驗室。

青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青島市非常規能源開發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青島市油氣滲流研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研究室(3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鑽井工程重點實驗室-高壓水射流鑽井研究室、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水下裝備工程技術研究室、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深水井筒工作液與水合物控制研究室。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研究中心(1個):採油工程軟體與信息中心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1個):提高採收率研究中心.

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2個):泡沫流體聯合實驗室(中海油田服務有限公司)、複雜條件鑽井液與完井液聯合實驗室(中石油集團渤海鑽探工程有限公司)。

校級科研機構(9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井工程研究所(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田開發工程研究所(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井測控技術研究中心(原井下控制工程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田化學工程研究所(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泡沫流體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洋石油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滲流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油氣開採物理與生態化學研究中心(所) 。

科研成就

2011年至2018年,學院先後承擔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項目、油氣重大專項等高級別課題11項,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7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80餘項,發表三大檢索收錄的高水平論文116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40餘部,年均科研經費1.4億元。 。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4月,學院與國外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聯繫與合作,建成“111國家創新引智基地”2個:油氣田開發工程、海洋油氣工程。

學院與英國赫瑞·瓦特大學開展的中英聯合培養石油工程(油藏管理)碩士已進行9期,與美國懷俄明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等國外10所高校簽訂聯合培養協定,截至2017年底已累計選派131名本科生參加CSC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66名研究生參加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80人參加聯合培養項目,82人參加赴美社會調研等短期交流,177人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國際會議,147名畢業生出國深造。

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課題”1項,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上,多名教授應主辦方邀請和全額資助出國講學,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共建數字岩心研究中心,舉辦了10餘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牽頭成立了“SPE中國石油大學”學生分會,多次出國參加“SPE全球石油工程知識競賽” 。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

院徽將石油工程學院的首字“石”字進行了藝術變形,也可看作是對中文“石工”兩字聲母“S”、“G”的藝術處理,因此可作為石油工程學院的簡示。

院徽的上部和下部分別採用了紅色和深灰色。紅色象徵著石油工程學院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深灰色暗喻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學院風氣。這兩種顏色的搭配樸素而富有格調,從容而不浮躁。院徽標誌中部空間迂迴,標誌著我院開放創新、面向社會、面向未來。

院徽的“石”形標誌下有“石油工程學院”及其英文譯名,列為兩行,以提醒和明確標誌的所屬 。

黨政領導

現任領導

院長:孫寶江。

黨委書記:趙放輝。

副院長:陳德春、蘇玉亮、廖華林、黃維安。

黨委副書記:趙曉珂 。

歷任領導

姓名時間職務姓名時間職務
周世堯1954.9-1961.9鑽采工程系主任秦同洛1961.9-1965.12石油開發系主任
張鐵林1975.11-1979.11開發系主任沈忠厚1979.12-1988.12開發系主任
陳庭根1988.12-1992.11開發系主任陳月明1992.11-1996.5開發系主任、石油工程系主任
王瑞和1996.5-2001.4石油工程系主任葛洪魁2001.4-2003.11石油工程學院院長
姚 軍2003.11-2013.4石油工程學院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