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安全系統評價

中國生態安全系統評價

《中國生態安全系統評價》,由劉先銀編審總策劃的博士學術文庫中的著作。該著作在吸納前人對生態安全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原理,對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進行評價,分別從省區級和地級以上城市的層次設定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選取適當的指標進行評價。利用專家諮詢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將各指標的生態安全度加權乘方,得出區域的生態安全狀態。根據計算結果,作者提出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具體政策,希望對今後的生態安全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能夠有所幫助。

圖書信息

博士學術文庫
書名:中國生態安全系統評價

選題策劃:劉先銀
責任編輯:劉香瑞
出版者:中國林業出版社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中國生態安全系統評價 / 楊時民著. -- 北京 :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1.10(博士學術文庫)
ISBN 978-7-5038-6330-1
Ⅰ. ①中… Ⅱ. ①楊… Ⅲ. ①生態安全-安全評價-中國 Ⅳ. ①X959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193512號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以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提高帶來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使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群體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隨之而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將引領著我們跨入另一個歷史階段——資源與環境稀缺的時代。我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因此,生態環境和資源退化帶來的生態威脅,早已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高度重視,生態安全已成為當前生態學、經濟學、法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等學科理論研究的前沿。我國的生態環境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基礎原本就很脆弱。進入現代以來,由於人口的壓力、發展的壓力,對自然資源的索取進入了極度的狀態,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使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不可持續的難題。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並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儘管近些年來一些地區已開始重視環境保護,但GDP的誘惑驅使著各個地方的管理者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視而不見,或得過且過。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借鑑先進國家成熟的經驗與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同時加大投入,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保護好生態環境,使我國人民的生存生態能夠處於一個安全、可持續的狀態。

作者簡介

楊時民,現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局長,主要從事“三農”政策研究制定工作。1994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經濟學雙學位;2007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獲生態學博士學位。2001年12月——2002年1在德國、法國考察學習。先後在林業部規劃設計院、人事教育司、林業產業司,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辦公室、國家林業局辦公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西藏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工作過,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副處長、處長、副局長、副主任。熟悉林業經濟和政策,曾參加過多項林業重點生態工程規劃編制和林業產權制度政策的制訂。參加了2005-2010年中央1號檔案的起草工作。曾撰寫並發表《關於天然林保護與合理利用之思考》、《關於退耕還林問題的思考》、《關於切實做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工作的意見》、《關於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後續產業規劃意見》、《關於“十一五”退耕還林(草)工作思路和建議》、《關於西藏林業工作的意見》、《統籌城鄉電力發展的成效、問題及建議》、《關於生豬市場價格變化的調研報告》、《關於外商外資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基本情況、可能產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關於我國林產品進出口問題的幾點思考》、《關於當前調控生產資料價格的政策措施》、《國際金融危機對縣域經濟的影響及有關建議》和《“十二五”時期西藏自治區農牧業結構調整研究報告》等50多篇文章。近年來,參加《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和《西藏“三農”政策體系研究》等多項研究。2006年參加編寫並出版《農村稅費改革——農村稅費改革的歷史背景和早期局部試點》等著作。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相對和諧,是人類現階段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改變和利用自然的方式方法發生了幾次質的變化,人類改變自然的速度更是達到了幾個數量級的飛躍。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逐漸加劇,我們身邊的環境或多或少已經脫離了原生態,成為人類-自然混雜的生物群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但隨之而來的是人類對生態環境干擾程度的加大。缺水現象嚴重,濕地及原生態森林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工業污染物大量排放,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擴大,自然災害頻發,人類糧食短缺。所有這些危機,幾乎都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逐漸衍生,發展變化並被放大,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楊時民先後完成了“扎龍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和“組團式城市群生態安全系統分析”兩項地區性的生態安全系統評價研究。而他的博士論文選題則定位在全國性的生態安 全系統評價,這是一個大的課題。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東西橫跨大約63個經度,南北跨越52個緯度,一套指標並不能完整地評價整體的生態安全狀況。為了能夠真實反映全國性的生態安全現狀,課題組經過大量調研,實地探查和蒐集整理資料,分析了國內外眾多的生態安全 評價方法,最終選擇了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生態安全評價及地級市生態安全評價這兩種按區域分塊的多層次評價方法。
在實際的評價工作中,反映生態環境狀況的指標紛繁複雜,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關係到評價結果的正確性。而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指標既不能過多,又必須具有代表性,同時具有可操作性,這就需要在評價方法上,課題的研究者套用系統分析法,包括德爾斐法(Delphi)和層次分析法(AHP),由於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己普遍套用,技術手段比較成熟,從而能夠保證研究方法的合理有效性。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課題研究者較好地處理了評價工作中的這些關係和問題,評價結果能比較客觀、真實地反映各地的生態安全現狀及受到的壓力,所得出的對策和結論具有可操作性。希望得出的結論能夠助力各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及經濟社會發展。感謝本書的作者為我們,也為所有關心生態環境建設的人們展示了一個客觀、全面的生態安全現狀。本書的評價系統、直觀,圖文並茂,值得一讀。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來,為我們提供更可靠的信息,為生態建設提供更有價值的借鑑。
王鳳友
2011年9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