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

內容介紹吳根友編著的《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主要從價值觀念轉化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蛻變的歷史進程。 第一章緒論,立足於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從價值觀念的角度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的三大標誌性價值取向:求真、貴我、即工夫即本體的經驗論思維方式。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將明清三百年的價值觀念的現代化運動分作三個時期:1.嘉靖至萬曆、天啟時期,大約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前20年。

內容介紹

吳根友編著的《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主要從價值觀念轉化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蛻變的歷史進程。本書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按照其固有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規律,生髮出了早期的現代化經濟與思想的萌芽。本書在繼承侯外廬、蕭萐父等學者關於明清“早期啟蒙學說”的基礎上,著重從價值觀念變化的角度,對19世紀以來部分西方學者和中國學者關於中國社會停滯論、中國社會不能自我產生出現代文化的種種觀點進行了批評。本書認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應該充分注意自己民族早期現代化的文化傳統、思想成果及其對待西學的正常心態,從而更好地處理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古今、中西兩大問題,建立起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與適應性的新文化傳統。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立足於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從價值觀念的角度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的三大標誌性價值取向:求真、貴我、即工夫即本體的經驗論思維方式。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將明清三百年的價值觀念的現代化運動分作三個時期:1.嘉靖至萬曆、天啟時期,大約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前20年。此時期為“顛倒千萬世之是非”而“決之一己之是非”的階值重估時期。其思想的歷史任務在於衝破舊的束縛,以片面的深刻性為其突出特徵。2.明天啟至清康熙後期,大約為17世紀20年代到18世紀前20年。此時為民族矛盾激化的時期,思想家們在拯救漢民族文化的歷史憂患意識指導下,從事“推故而別致其新”的文化創造工作,其思想特徵是在舍舊趨新時表現出一種深度的歷史理性,力求在新與舊之間尋求一種恰當的結合點。3.康熙後期到道光前期,大約為18世紀20年代到19世紀前20年。此時期乃是在歷史的回流中尋求前進的深沉反思階段。其思想的任務是通過對歷史典籍的全面重新整理,在思想領域裡從事歷史的自我批判任務。第五章為結束語,主要探討了求真、貴我的兩大價值觀念對後世中國的二重影響。一方面,這兩大價值觀念為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接受西學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準備;另一方面,由於這兩大價值觀念對於知性的豐富性與個性的獨立性開掘得不夠深入,從而未能為中國人接受近代西方的科學、民主與自由精神提供足夠豐厚的精神土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