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從歷史、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上,以改革開放新時期為社會背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為實踐基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框架結構和基本特徵作了闡釋,對理論體系涵蓋的思想路線、發展階段和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布局、黨的建設等內容作了展開論述,對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和科學社會主義當代發展中的地位作了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足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特點:一 是觀點旗幟鮮明,論證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力透紙背。譬如,在探討鄧小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係時,作者針對那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發展看成是由毛澤東開創、由鄧小平完成那樣的直線式的繼承和發展”的觀點,認為鄧小平同志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者;並從其實踐依據和時代背景出發,指出毛澤東的先行探索“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來源給它提供思想啟示”,“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開闢同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一脈相承、與時俱進”,而又是“兩個並不直接連續的過程”。再如,針對西方漢學家誣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時當地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民族主義”的觀點,作者通過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及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事例予以了駁斥。

二 是全書視野廣闊,境界高遠,實事求是。作者思考的是理論,而關注的是實際;著眼的是中國,而輻射的是世界。作者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的大場景中,聯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教訓及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巨大成就與實踐經驗,透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原著和幾代國家領導人觀點的熟練精確地引述,立體地呈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貌;作者哲性的思考、厚重的智識像飄逸的小舟緩緩駛向讀者心靈的港灣,讓人油然而生這樣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它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合乎人類文明發展潮流。

三 是體例分明,條分?析,張弛有度。全書的各章節既可以獨立成篇,分別解讀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包含的各個具體理論,又可以合在一起讓讀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如,作者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的闡釋就是明顯的例證;讀者在了解這些理論的來龍去脈後,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些理論“是一個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沒有丟馬克思主義老祖宗,又不斷說出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而又符合時代特徵和客觀實際的新話來”。

四 是鉤沉辨析,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話語體系。能否對流行的共同話語作出與自身核心話語相一致的解釋,是衡量一個思想體系創新力和滲透力的重要尺度。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真正成為挑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力量,就在於它在立足於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同時,形成了可以指導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針對國內外一些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於民主社會主義”以及形形色色“中國威脅論”的叫囂,作者用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進行回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是在兩股道上跑的車,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既不“同祖”,也不“同根”,更不是“同義語”;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內外的標誌性特徵,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者認為:“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論的提出和實踐,表明我們摸索出了一種將進一步預示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作者簡介

徐崇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出版《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當代社會主義的若干問題》、《當代外國主要思潮流派的社會主義觀》、《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民主社會主義評析》、《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等著作20餘種;發表論文3D0餘篇;主編《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42種。獲中央宣傳部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三次),首屆、第二屆、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優秀科研成果獎等;一部專著入選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從先行探索到開闢開創和豐富發展

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索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起點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先行探索

鄧小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闢

第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靈魂和精髓——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真理標準和鄧小平理論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思想前提——我們黨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

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學習鄧小平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劃清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

第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一)

鄧小平怎樣理解社會主義?

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二)

一切都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及其思想淵源和經驗依據

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的區別

不已開發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世紀性難題及其破解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三)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時代特色

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研究——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到人的全面發展論

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第七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四)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鄧小平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資本主義的理論研究

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

第八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五)

……

第九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的創造性探索和回答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第十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第十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

第十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意義

後記

文摘

第五,關於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建設的思想。黨的八大期間,毛澤東曾表示,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想些方法來擴大民主,使人有講話的機會。我國的政黨體制,實行什麼體制為好?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這是一個急需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黨的八大正式確認了這一指導思想。黨的八大提出“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問題,毛澤東提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任期問題等.以期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認為這是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堅持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黨體制,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偉大創造。毛澤東還特彆強調要發揚黨內民主,加強黨內和人民民眾的監督,健全民主集中制,尤其是各級黨組織中的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反對主觀主義、命令主義和官僚主義。

第六,關於社會主義文化體制建設的思想。蘇聯在思想文化體制上強調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絕對統治地位,領袖言論成為裁判真理的標準,不允許各種學派和各種學術思想自由爭論。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毛澤東對提高全國人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造就一支強大的技術隊伍和理論隊伍有一套長遠構想,提出要有一個十年規劃。在意識形態領域,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後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是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強國之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重點書系”中的一本,同時也是由我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課題批准號:2008JYJW001)的研究成果。參加本課題研究的成員主要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框架結構討論的有:袁銀傳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楠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壯海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羅永寬副教授。

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各章節撰稿的作者有(以撰稿章次為序):顧海良,袁銀傳,李楠,石雲霞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啟珍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明松副教授,左亞文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永寬,虞崇勝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建國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錚教授、博士生導師,丁俊萍教授、博士生導師。在讀博士生王曉曦、雷江梅、彭克慧、董朝霞,在各自導師的指導下承擔部分章節的寫作。

序言

從鴉片戰爭開始,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力圖探索出一條引領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這一理想體現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始終。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義和團運動,中華兒女始終在苦苦探索著。辛亥革命結束了沿襲數千年的封建帝制,為近代中國革命進步打開了新的一頁,但很快又陷入軍閥混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闢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創造了前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30年前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啟動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得到鞏固和完善的偉大革命,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探索了一條真正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道路。正如胡錦濤同志強調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