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沉積地質學

中國海洋沉積地質學

1.1.1海洋沉積地質學的形成 1.1.2海洋沉積地質學的發展 1.2.2中國的海洋沉積地質學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海洋沉積地質學
定價: ¥80.00元
出版/發行時間: 2006-04-01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作者: 何起祥
ISBN: 9787502765743
版次: 1
頁數: 503

內容簡介

沉積學研究的基本內容仍然是沉積物質之母岩的風化剝蝕、介質搬運、沉積體的形成及其後發生的各種過程。但是,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沉積學研究的視野在不斷擴大,調查研究方法在不斷更新和多樣化,與相鄰學科間的交叉,尤其是與層序地層學和地震地層學等新興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包融更為緊密,從而使沉積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向前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則是必然的。本書試圖以此為切入點來認識晚第四紀以來中國的海洋沉積史,是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
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編為總論,第二編為各論。
總論討論了沉積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對一些重要概念和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評述。目的在於使讀者了解近一二十年內這一學科的主要進展和存在問題,以及作者立論的根據和出發點。作者試圖套用層序地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沉積學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沉積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學體系。這一部分的總體結構注重研究方法與基本理論並重,希望做到讀者能夠學以致用,開卷有益。
第二編按沉積體系介紹中國的海洋沉積地質學。每章包括國內外的研究概況、邊界條件和沉積模式:在此基礎上介紹中國海洋沉積體系的典型實例。該編的最後介紹中國晚第四紀海洋沉積地質學的三維格架,從時間和空間上探索邊緣海沉積作用的規律。整體上看,由於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還不夠深入,資料也不充足,與國外的一些典型實例相比顯得單薄,而對一些資料的解釋亦不無爭議,但作為一種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希望能藉此促進我國海洋沉積地質學的發展。

作者簡介

何起祥,1936年9月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60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石油地質系。1960―1984年執教於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79―1981年,在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工業大學(ETH)地質研究所任訪問學者。1984―1992年,任地質礦產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92―2000年,受命出任總部設在曼谷的政府間組織“東亞―東南亞地學項目協調委員會”(3CC3P,)高級區域專家暨科學技術部主管,2000年5月任滿回國,被選為CCOF終身榮譽顧問。2001年,任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地質研究中心主任、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科技諮詢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海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沉積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冰川及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海洋與湖沼》《沉積學報》等學報級刊物編委。曾任青島海洋大學兼職教授、成都理工大學榮譽教授。現任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D輯)編委、《沉積學報》編委、《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顧問。
何起祥長期致力於理論沉積學、海洋地質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在震旦紀碳酸鹽沉積、東北晚古生代含磷沉積、攀西裂谷沉積作用、西沙群島珊瑚礁和風成沉積、沉積底形水槽實驗、蘇黎世湖第四紀沉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事件、深海鑽探計畫(DSDP)524站位碳氧穩定同位素研究及東亞一東南亞第三系岩相及古環境研究方面,均有創新性的建樹,在國際學壇享有較高聲譽。
著有《沉積岩與沉積礦床》(1978)、《中國西沙礁相地質》(1986,合著)、《西沙礁相碳酸鹽沉積地質學研究》(1989,合著)及《東亞東南亞第三紀分時段岩相、古環境及等厚度圖》(1995,合著)等專著。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譯著有《地學革命風雲錄》(1985)、《沉積作用與大地構造》(1986,合譯)、《大滅絕》(1992)、《勘探地層學》(1989,合譯)、《沉積物和沉積岩的成因》(1983,合譯)等。曾多次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

本書目錄

第一編 總論海洋沉積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第一章 海洋沉積地質學:過去、現在和將來
第一節 海洋沉積地質學的形成和發展
1.1.1 海洋沉積地質學的形成
1.1.2 海洋沉積地質學的發展
1.1.3 海洋沉積地質學的未來
第二節 中國的海洋沉積地質學
1.2.1 中國的沉積地球科學
1.2.2 中國的海洋沉積地質學
第二章 海洋沉積地質學基本問題
第一節 海洋沉積物的形成和變化 
2.1.1 海洋沉積物的來源
2.1.2 海洋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
2.1.3 沉積物轉變為沉積岩
第二節 海洋沉積物的基本特徵與分類
2.2.1 海洋沉積物的物質組成
2.2.2 海洋沉積物的結構
2.2.3 海洋沉積物的構造
2.2.4 海洋沉積物的顏色
2.2.5 海洋沉積物的分類
第三節 沉積環境、沉積相和沉積體系
2.3.1 沉積相與沉積環境
2.3.2 沉積體系
2.3.3 沉積大地構造和沉積建造
2.3.4 比較沉積學導論
第四節 相分析方法
2.4.1 環境邊界條件的確定――相分析的參數法
2.4.2 相模式與沉積環境的恢復和重建
第五節 影響海洋沉積作用的主要因素
2.5.1 氣候
2.5.2 沉積大地構造
2.5.3 海平面變化
第二編 中國海洋沉積地質學各論
第三章 中國近海的自然特徵和巨觀地質背景
第一節 渤海、黃海和東海及鄰域的自然特徵和地質背景
3.1.1 渤海、黃海和東海的地形
3.1.2 渤海、黃海和東海的水文和流場
3.1.3 渤海、黃海和東海及鄰域的地質構造
第二節 南海的自然特徵和地質背景
3.2.1 南海的地形
3.2.2 南海的水文和流場
3.2.3 南海的地質構造
第四章 中國的三角洲沉積體系
第一節 概述
4.1.1 三角洲的邊界條件
4.1.2 三角洲的沉積作用
4.1.3 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第二節 黃河三角洲
4.2.1 黃河三角洲概況
4.2.2 黃河三角洲的沉積環境
4.2.3 黃河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第三節 長江三角洲 
4.3.1 長江三角洲概況
4.3.2 長江三角洲的沉積序列和沉積模式
4.3.3 晚更新世以來長江三角洲的演化
第四節 珠江三角洲
4.4.1 珠江三角洲概況
4.4.2 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的沉積作用和沉積模式
第五章 中國的海岸帶沉積體系
第一節 概述
5.1.1 海岸帶的定義
5.1.2 海岸帶環境的邊界條件
5.1.3 中國海岸帶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濱海風成沉積體系
5.2.1 概述
5.2.2 濱海風成沉積體系亞環境及其沉積特徵
5.2.3 濱海風成沉積物的沉積模式
5.2.4 中國海岸帶的風成沉積
5.2.5 中國濱海風成沉積作用的規律性
第三節 障壁島沉積體系
5.3.1 概述
5.3.2 障壁島沉積體系的亞環境及其沉積特徵
5.3.3 障壁島沉積體系的沉積模式
5.3.4 中國的障壁島沉積體系
第四節 潮汐沉積體系
5.4.1 概述
5.4.2 潮汐沉積體系的亞環境及其沉積特徵
5.4.3 潮汐沉積體系的沉積模式
5.4.4 中國的潮汐沉積體系
第六章 中國的陸屑型陸架沉積體系
第一節 概述
6.1.1 陸屑型陸架和陸架沉積物
6.1.2 陸屑型陸架沉積作用的邊界條件
6.1.3 陸屑型陸架的沉積環境
6.1.4 陸屑型陸架的沉積作用和沉積模式
第二節 中國的陸屑型陸架沉積體系
6.2.1 中國近海陸架的底質類型
6.2.2 黃、東海陸架沉積體系
6.2.3 南海北部陸架沉積體系
第七章 中國的生物礁沉積體系
第一節 概述
7.1.1 生物礁的組成和形成條件
7.1.2 古生物礁
7.1.3 現代生物礁
7.1.4 生物礁自生地層與生態序列
7.1.5 生物礁外生地層與生態序列
第二節 中國現代生物礁的分布
7.2.1 華南大陸沿岸和離岸的岸礁
7.2.2 海南島及其離島的岸礁和島礁
7.2.3 台灣島及其離島的岸礁
7.2.4 南海諸島的島礁
第三節 西沙群島生物礁沉積作用
7.3.1 西沙群島自然地理概述
7.3.2 西沙現代礁體的類型與分布
7.3.3 西沙礁相碳酸鹽的分類
7.3.4 西沙生物礁沉積相的劃分及其沉積特徵
7.3.5 西沙生物礁的發育與演化
7.3.6 西沙更新世礁灰岩的大氣淡水成岩作用
第八章 中國半深海―深海沉積體系
第一節 概述
8.1.1 半深海―深海沉積體系的基本特徵
8.1.2 半深海―深海環境及其沉積物
8.1.3 半深海―深海沉積序列和沉積模式
第二節 中國的半深海―深海沉積體系
8.2.1 沖繩海槽半深海―深海沉積體系
8.2.2 南海海盆的半深海―深海沉積體系
第九章 中國近海晚第四紀沉積地質學
第一節 中國近海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9.1.1 第四紀地層的劃分與對比
9.1.2 中國近海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9.1.3 中國近海第四紀主要氣候事件及其環境效應
第二節 中國近海底質沉積物的特徵
9.2.1 中國近海底質沉積物的礦物學
9.2.2 中國近海底質沉積物的生物組分
9.2.3 中國近海底質沉積物的化學組成
第三節 中國近海晚第四紀沉積地質學
9.3.1 中國近海晚第四紀沉積作用的基本格局
9.3.2 中國邊緣海沉積作用的基本特徵
主要參考文獻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