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春節的由來、春節的文化意義、春節習俗、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以及海外華人的春節習俗等內容。春節之於中國人,如同聖誕之於歐美人,都是頭等重要的節日。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誌,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及其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內容簡介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繫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作者簡介

蕭放,男,湖北英山人,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文化史、歲時節日民俗等。先後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與歲時節日有關的代表著作有:《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問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2001年獲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一等獎)、《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2004年再版,2006年由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出版韓文版)。
許明堂,男,漢族,福建晉江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研究生。
劉魁立,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哲學博士(俄羅斯),研究員、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
張旭,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民眾文化》、《文化月刊》主編,現為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千年第一節
大年與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文化意義
第二章春節習俗漫話
迎年習俗
歡歡喜喜過大年
拜年
正月娛樂活動與祭祀活動
第三章少數民族春節
北方少數民族春節
南方少數民族春節
第四章海外華人春節
亞洲華人春節
歐美華人春節
重要參考文獻

序言

人生活於文化之中,正像人離不開空氣一樣。《周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無論漢語“文化”一詞是否由此而來,這段話至少說明,我們的祖先向來對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極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確乎是人之所以成為人、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根本標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人是文化的動物。
從文化本身來說,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對地劃分為兩大分流,即所謂上層文化(或稱高層文化、雅文化、精緻文化……)和下層文化(或稱基層文化、底層文化、低層文化、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是人民民眾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民間文化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文化,因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於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間文化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並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上層文化往往是對民間文化選擇、改造和精緻化的結果。
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人類創造的一切藝術中,生命最活躍,涉及最廣泛。它以古樸純真的藝術手段,反映著人民民眾的現實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無數珍品,是當之無愧的美的典範。沒有了它,人類將失去多少童真的回憶;沒有了它,人類的愛祖國、愛家鄉將會缺少多少實際可感的具體內容;沒有了它,人類的歡樂、悲傷也將變得乾枯而平淡;沒有了它,人類將會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戰略舉措。我們作為受到農民兄弟哺育和培養的知識界、文化界,有義務用學來的知識回報衣我食我的廣大農村的父老鄉親,這不僅是我們的社會責任,也是我們的榮耀。
中國民俗學會在這項重要活動中,承擔有關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約50種圖書的撰寫工作。我們組織了學養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員在內的專家隊伍,來完成此項寫作任務。他們在相關領域裡,學有所長,業有專攻,所有作者都以光榮志願者的精神,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用生動活潑的文字,把相關的準確而豐富的知識,呈獻給農民兄弟和城鎮社區的讀者。完成這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寫作編書任務,是我們人生當中一件值得驕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誌,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巨大貢獻。急遽變化的時代在淘洗著傳統的民間文化。在當今時代,我們尤其有必要對我們豐富淳厚、歷史悠遠的民俗傳統立此存照,將其中的優秀部分及其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創造的非常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鮮艷,為我們祖國、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一個永恆的春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