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是2009年9月1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內容簡介: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們的祖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那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過是怎樣的?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各族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完成這場偉大的革命中,黨因何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之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作者胡華以嶄新的觀點、翔實的史料、科學的分析、生動的筆觸,首發揭謎。斗轉星移,這些“謎底”今天讀來,仍是振聾發聵、令人深省。《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多年來在國內外讀者中頗具影響;1981年曾由作者增訂而再版;如今,又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專家們修訂,再次奉獻給廣大讀者。

編輯推薦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一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奠基之作,一部了解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必讀之作,一部問世於新中國誕生之際,譯成多種文字、發行數百萬冊的傳世之作。

作者簡介

胡華(1921—1987)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教育家。浙江奉化人。1938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學習,後任教於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畢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的教學與研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中共黨史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政治學分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學編委兼“社會主義在中國卷”主編,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中共黨史人物傳》(50卷)主編,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等。主編有《中國革命史講義》《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講義》《五四時期的歷史人物》《周恩來的思想及理論貢獻》等;著有《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同志》《南昌起義史話》《中國歷史概要》(與翦伯贊、邵循正合著)等。

目錄

第一編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時期——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一九二一年七月)

第一章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

第二編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時期(一九二一年七月至一九二三年六月)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

第三編 大革命時期(一九二三年六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

第三章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合作和革命運動的高漲

第四章 北伐戰爭

第四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九二七年八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

第五章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鬥爭的旗幟

第六章 國民黨統治集團的賣國殃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紅色區域的反“圍剿”鬥爭

第五編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九月)

第八章 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

第九章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初期和中期

第十章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局部反攻。戰略反攻階段的到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六編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十月)

第十一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和平民主和準備粉碎蔣介石的進攻

第十二章 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

第十三章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結束語

修訂再版說明

序言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一書在新中國誕生60周年之際,第十五次出版了。作者是我早年的導師、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教育家胡華教授(1921-1987)。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本書歷經60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像寶石一樣熠熠生輝。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最初是作為教材,問世於20世紀40年代末。1948年8月,以陝北公學為前身的晉察冀華北聯合大學和晉冀魯豫的北方大學合併,建立了華北大學。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解放全中國,為迅速建立的各級新生的人民政權培訓大量急需的幹部。在此形勢下,華北大學出版了一本由胡華編寫的教材,名為《中國近代革命史講話初稿》,該書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雛形。

早在1940年1月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後,深入抗日敵後辦學的華北聯大就把這篇著作列為中國革命問題課的主要教材。為幫助學生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畢業於陝北公學的胡華,在成仿吾、江隆基、何乾之等前輩的指導下,於當年4月開始講授《中國近代革命運動史》。那時,他才19歲。當他鑽研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一書的指導思想就已初步形成了。

胡華備課、著書的資料,是用生命保存下來的。1939年9月,華北聯大師生從延安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征途3000多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當跨越同蒲鐵路的敵人封鎖線時,大家背著背包(內有被子、衣服、書籍等)冒著生命危險趁著夜色急行軍,一口氣就是140里。

文摘

第一章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中國人民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帝國主義列強間爆發了世界大戰,這是重分世界和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帝國主義各國分成為兩個對立的集團:以德、奧為首組成同盟國,支援德、奧兩國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以英、法、俄為首成立協約國,後來加入協約國的有義大利、日本和美國等。在大戰期間,英、法、俄、德、意等帝國主義都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市場上西洋貨大大減少了,尤其是德國貨幾乎到了絕跡的地步。於是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在大戰時期和戰後幾年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主要是輕工業。紡織工業,從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一三年,中國的華資紡織工廠僅有十六家,總共只有四十八萬四千多枚紗錠;而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二年民族資本所創建的紗廠達四十九家,另有織布廠五家,已開工的紗錠達一百五十萬六千餘枚,八年超過了十七年的兩倍多。麵粉工業,從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間,全國有麵粉廠一百二十三家(包括外資,但主要是民族資本),其中在大戰期間建立的約有一百家。中國由麵粉輸人國一躍而為輸出國,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一年,中國麵粉平均每年出超百餘萬擔,價值五百餘萬海關兩。繅絲工業,一九一三年繅絲出口額為七萬零一百五十擔,一九一九年增至十一萬八千零二十八擔,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八。其他像火柴業、水泥業等也都有些發展。伴隨著這些新興輕工業的發展,是機器進口的增加,一九一七年輸入中國的機器價值六百餘萬美元,以後逐年增加,到一九二一年增到價值四千四百餘萬美元。雖然這個輸入數目中也有為著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工業的,但總的說,不可否認的是標誌了中國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銀行事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也開始發達,在辛亥革命時,中國的銀行只有六七家,到一九二三年,就有一百多家了。雖然其中有許多是官僚買辦資本家開的,但民族資本的銀行業確也有相當發展。重工業方面,煤、鐵生產也略有發展。

不過,與此同時,日、美兩國對華貿易卻也乘機發展起來。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八年,美國對華貿易指數上升一倍左右,而日本則上升到一倍半以上。這說明,日、美乘機搶奪了其他帝國主義的市場。輸入中國的日貨主要是棉紡織品,直接影響著當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就整個說,中國的民族工業在這一時期,雖然遭到日、美帝國主義乘機擴大侵略的壓力,雖然還受著軍閥混戰的損害,但終因西歐各帝國主義國家無暇東顧,就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若干新的發展。當然,這些發展還是有限的,而且重工業的發展十分微弱,只是限於輕工業方面有若干發展,所以中國資本主義仍然擺脫不了對帝國主義的依賴,仍然不能不受到帝國主義的束縛;在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態沒有基本改變以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不能獨立發展起來的。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也有了某種程度的發展。他們為了自己企業的利益,為了統一的市場,也希望排除外國資本的操縱,消除軍閥統治的混亂;因而,也在某種程度內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改革。但是他們沒有堅定的立場,他們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以及他們力量的軟弱,使他們動搖於革命與反動之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