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期詩歌研究資料

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彙編彙編了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流派、文體等方面的綜合研究資料,全面梳理、呈現和總結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研究歷史和研究脈絡,旨在全面系統地展示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的成就和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的現有水平,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和認識中國新時期文學提供科學的參照和理論的依據。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中國新時期詩歌研究資料

發端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國新時期文學至今已走過了近三十個年頭,在這三十年里,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大批優秀的作家、作品支撐起了中國文學新的天空,中國文學迅速融入了世界文學的潮流並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發展時期。“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甲種)彙編了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流派、文體等方面的綜合研究資料,全面梳理、呈現和總結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研究歷史和研究脈絡,旨在全面系統地展示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的成就和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的現有水平,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和認識中國新時期文學提供科學的參照和理論的依據。本書為該套書中的一本,收錄了數十篇關於詩歌的優秀的文學評論,同時以附錄方式展現相關研究成果的整體索引。

新詩面臨著挑戰,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人們由鄙棄幫腔幫調的偽善的詩,進而不滿足於內容平庸形式呆板的詩。詩集的印數在猛跌,詩人在苦悶。與此同時,一些老詩人試圖作出從內容到形式的新的突破,一批新詩人在崛起,他們不拘一格,大膽吸收西方現代詩歌的某些表現方式,寫出了一些“古怪”的詩篇。越來越多的“背離”詩歌傳統的跡象的出現,迫使我們作出切乎實際的判斷和抉擇。我們不必為此不安,我們應當學會適應這一狀況,並把它引向促進新詩健康發展的路上去。本書為“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甲種)套書中的一本,收錄了關於中國新時期詩歌研究的最優秀的研究成果,集資料的系統性、學術的科學性、觀點的多元性、篩選的權威性於一體,可作為高等院校圖書館值得珍藏的大型書籍,也是現當代文學研究者、文科教師、在校學生、社科院、作家協會、現當代文學學會等不可或缺的最有價值最有權威的參考資料。

圖書目錄

在新的崛起面前

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

評《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

——與孫紹振同志商榷

崛起的詩群

——評我國詩歌的現代傾向

在“崛起”的聲浪面前

——對一種文藝思潮的剖析/鄭伯農

西部詩歌:拱起的山脊

一隻沒有殼的氣球

——讀《當代詩歌》一九八七年一月號“新潮詩”後的幾點隨想,兼議“非非主義”的主張

回歸傳統的台灣現代詩

——簡介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和現狀

語言的奴隸與詩的自覺

——談非非主義的語言意識兼答一位批評者

從四種角度談詩與詩人

——答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問

總體把握:反抒情或思考

——中國詩歌現狀研究論綱

論艾青詩的意象世界及其結構系統

現代“遊子”的夢幻

——也談新鄉土詩

詩與現實關係的調整

——八十年代新詩發展的一個側面

新古典主義詩觀

當代詩中禪道精神與現代主義之結合

死亡:大陸與台灣地區近期詩作的共同主題

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

新詩十三問

——《綠風》詩刊百期獻芹

生命的突圍與審美的重構

——論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先鋒詩人的文化策略

海子生涯(代序一)

八十年代以來台灣詩壇的三大流脈及其藝術視角

九十年代詩歌:敘事策略及其他

斷裂·轉型·分化

——九十年代先鋒詩的文化境遇與多元流向

試答周濤的“十三問”

詩要突圍

且慢經典

向藝術的敗家子發出警告

關於新詩的懂與不懂?……問題之隨想

豐富又貧乏的年代

——關於當前詩歌的隨想

食指論

新詩百年探索與後新詩潮

中國新詩知性化傾向的演變軌跡

新詩舊體共繁榮

——在’99中華詩詞筆會上的發言

詩歌內部的真相

致謝有順君的公開信

思考比謾罵更重要

世紀末:詩人為何要打仗

高地上的奴隸與聖者(代序)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與當代詩歌主潮

論當前詩歌寫作的幾種可能性

我們和詩歌的現代衝突

八九十年代少數民族女性詩歌的四種抒情範式

——兼論新世紀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的出路

在非詩的時代展開詩歌

——論九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略論中間代及中間代詩人

附錄:新時期詩歌研究資料索引

書摘

書摘

我國詩歌傳統源流很久:詩經、楚辭、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

曲……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詩的驕傲。正是由於不斷的吸收和不斷的

演變,我們才有了這樣一個豐富而壯麗的詩傳統。同時,一個民族詩歌傳統

的形成,並不單靠本民族素有的材料,同時要廣泛吸收外民族的營養,並使

之溶人自己的傳統中去。

要是我們把詩的傳統看做河流,它的源頭,也許只是一灣淺水。在它經

過的地方,有無數的支流匯入,這支流包括著外來詩歌的影響。郭沫若無疑

是中國詩歌之河的一個支流,但郭沫若卻是溶人了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外

國詩歌的優秀素質而成為支流的。艾青所受的教育和影響恐怕更是“洋”化

的,但艾青卻屬於中國詩歌偉大傳統的一部分。

在剛剛告別的那個詩的暗夜裡,我們的詩也和世界隔絕了。我們不了解

世界詩歌的狀況。在重獲解放的今天,人們理所當然地要求新詩恢復它與世

界詩歌的聯繫,以求獲得更多的營養發展自己。因此有一大批詩人(其中更

多的是青年人),開始在更廣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別是尋求詩適應社會主

義現代化生活的適當方式。他們是新的探索者。這情況之所以讓人興奮,因

為在某些方面它的氣氛與“五四”當年的氣氛酷似。它帶來了萬象紛呈的新

氣象,也帶來了令人瞠目的“怪”現象。的確,有的詩寫得很朦朧,有的詩

有過多的哀愁(不僅是淡淡的),有的詩有不無偏頗的激憤,有的詩則讓人不

懂。總之,對於習慣了新詩“傳統”模樣的人,當前這些雖然為數不算太多

的詩,是“古怪”的。

於是,對於這些“古怪”的詩,有些評論者則沉不住氣,便要急著出來

加以“引導”。有的則惶惶不安,以為詩歌出了亂子了。這些人也許是好心

的。但我卻主張聽聽、看看、想想,不要急於“採取行動”。我們有太多的

粗暴干涉的教訓(而每次的粗暴干涉都有著堂而皇之的口實),我們又有太多

的把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創作方法的詩歌視為異端、判為毒草而把它

們斬盡殺絕的教訓。而那樣做的結果,則是中國詩歌自“五四”以來沒有再

現過“五四”那種自由的、充滿創造精神的繁榮。

我們一時不習慣的東西,未必就是壞東西;我們讀得不很懂的詩,未必

就是壞詩。我也是不贊成詩不讓人懂的,但我主張應當允許有一部分詩讓人

讀不太懂。世界是多樣的,藝術世界更是複雜。即使是不好的藝術,也應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