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一本通

《中國文化一本通》是2008年朝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曉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一本通

《中國文化一本通》從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改治、教育、習俗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十五個方面入手,選擇人們喜聞樂見,又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中國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識面廣,是讀者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的實用案頭必備書。

目錄

一 文學

二 藝術

烏紗帽

六 經濟

貨幣

刀幣

五銖錢

元寶

銀元

銅元

孔方兄

鈔票

票號

錢莊

財政

賦稅

重農抑商

一條鞭法

漕運

商標

商人的由來

七 軍事

兵家始祖姜子牙

《六韜》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三十六計》

《武經總要》

《武備志》

兵符

軍旗的由來

三軍

大將軍

娘子軍的由來

十八般兵器

冷兵器

戰車

長城

假途滅虢

八 法律

《法經》

商鞅變法

王安石變法

監獄

秋審

大赦

五刑

車裂

凌遲

刺配

文字獄

連坐

十惡

廠衛

“簽字畫押”的由來

“六扇門”與“開後門”

尚方寶劍

“明鏡高懸”的由來

九 科技

造紙術

火藥

印刷術

指南針

地動儀

渾天儀

漏刻

圭表

日晷

僧一行測子午線

郭守敬與《授時曆》

陶器

瓷器

絲綢

琉璃的起源

祖沖之與圓周率

算盤

針灸的起源

十 教育

古代學校

稷下學官

科舉制度

國子監

書院

八股文

私塾

蒙學

《千字文》

《三字經》

《百家姓》

秀才

“桃李滿天下”的由來

“國小”的由來

“老師”的由來

密封考卷的由來

武舉

十一 體育

蹴鞫

投壺

擊鞠

游泳溯源

拔河

武術

摔跤

劍與劍術

太極拳

少林拳

圍棋

中國象棋

跳繩

踢毽子

賽龍舟

舞龍獅

扭秧歌

十二 宗法

三綱五常

三從四德

孝悌忠信

家譜

宗祠

族規

君統與宗統

大宗與小宗

九族

望族

郡望

堂號

門閥

岳父與泰山

親屬

廟號

諡號

十三 衣食住行

漢服

補服

藏袍

裙子

長袍

馬褂

旗袍

中山裝

肚兜

“石榴裙”

八大菜系

孔府宴

山珍海味

饅頭

小籠包

窩窩頭

筷子

火鍋

茶道

碧螺春

窯洞

吊腳樓

四合院

轎子

黃包車

獨輪車

十四 風俗

元旦

春節

除夕守歲

拜年

壓歲錢

貼春聯和鬥神

元宵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頓首與稽首

家宴

座次

齋戒

諱稱

“結髮”與“合髻

那達慕大會

百家衣

長命鎖

十二生肖

八字

拜把子

拜堂

鬧洞房

東道主

趕集

廟會

壽誕習俗

婚嫁習俗

喪葬禮俗

祭祀禮俗

生育習俗

十五 文化拾趣

龍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

謙辭

尊稱

玄奘與《西遊記》

天文四象

三教九流

博士

考勤的由來

紀年法

八仙桌

太師椅

扳指

鼻煙與鼻煙壺

撥浪鼓

彈弓

文言與白話

方言與國語

六書

倉頡造字

結繩記事

年齡的稱謂

序言

什麼是文化?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關於文化的定義,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但沒有人能說清楚,也達不成共識。文化沒有形狀,所以無法描述;文化沒有範圍,所以很難界定。然而文化卻又包羅萬象,幾乎要把人類的一切包含進去。可以說,文化滲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一刻也離不開它。

一個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總是體現著這個民族的文化性格。中國人吃飯是用筷子夾,西方人吃飯用刀用叉;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中國人的名字姓在前,名在後,而西方人的姓名排序卻恰恰與之相反……對於這些,人們很容易總結出,這是不同的文化在起作用。

任何文化現象的產生都不是隨意的、偶然的、毫無道理的,它們都有很深刻的根源在其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思想的核心,只有把握住這個思想核心,我們才能對這一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徵、文化個性、文化機制、文化行為和文化心理等有一個較為深刻和透徹的了解。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她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使其源遠流長。面對中國文化龐雜的知識體系,很多想要把它們全部印入大腦的人,都明顯感到自己力不從心。的確,再強的人面對這么古老厚重的文化也是單薄渺小的。此外,如今的社會日新月異,人們更多的是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文化,不自覺地就疏遠了前人留下來的優秀文化。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應該、也沒有理由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手中流失。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每箇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從而更有效地掌握中國文化呢?

要想學得中國文化的精義,必須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精神之所在,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有一些起著主導作用的,類似骨架血脈的東西,它們使中國文化“統之有宗,會之有元”,久遠博大而不鬆散。

比如,就著述方面來說,“三玄”、“四書”、“五經”堪稱經史子集萬億卷帙的淵藪;就學術理論方面而言,以儒、道二家為主導的百家爭鳴直接影響並指導著後世人的思想言行。佛教傳入中國後,儒、釋、道三家鼎立,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將自己定位為文化的傳承者,並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奉獻了畢生精力。我們也早就希望自己能在中國文化的傳承方面盡一點綿薄之力。為此,經過深思熟慮,我們特編寫了《中國文化一本通》一書。

本書從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政治、教育、習俗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十五個方面入手,選擇人們喜聞樂見,又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全面深入地介紹了相關的基本知識。

由於篇幅所限,我們不可能窮盡中國文化的所有領域及其包含的所有內容。但是,本書意在使大家了解中國文化的要旨。只要大家在這本書的陪伴下,能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更透徹、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就已經很欣慰了。

作為中國人,當然應該了解中國文化。希望本書能使你成為中國文化通!

文摘

中國最古老的詩,最初並不是用來朗誦的,而是用來歌唱的。因此,詩又稱為詩歌。出於歌唱的需要,詩在體裁上形成了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句尾押韻等特點。

詩是最早的文學形式之一,產生於原始社會(那時候的詩更側重於“歌”,甚至可以稱為歌謠)。先民的歌謠產生於勞動中,可一直上溯到原始人共同勞動時所呼喊的勞動號子。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樂之情都需要表達和發泄,而最自然的、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詩(歌)。《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詩是言志抒情的語言,用唱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就是“歌”。在現實生活中,詩歌是抒發感情、慰藉心靈、調劑精神、激昂鬥志的最佳形式。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領域更加廣闊,情感更加豐富,詩也在不斷地發展。

唐朝是詩的國度,詩人輩出。如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邊塞詩稱著的岑參、王之渙;以風景詩著稱的孟浩然;特別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詩聖的杜甫以及民眾詩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燦爛的群星,光輝千秋。

唐朝詩歌發展達到了頂峰。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如同萬芳園中的百花,競相鬥艷。特別是又湧現出一種新的詩體——格律詩,更加光彩奪目。

律詩是一種有嚴格格律要求的詩體。它對詩篇的字數、句數、用韻、聲調的平仄、詞語的對仗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詩體是以前所未有的。為了表示與古體詩的不同,唐代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律詩是唐詩的代表,它被以後歷代詩人所承襲。唐以後之詩,雖然也有許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沒有重大的新突破。

楚辭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詩歌體裁——楚辭。它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是楚國詩人屈原在《詩經》的基礎上,把楚國的民歌加以改造、提煉而創造出的一種新詩體,被後世稱為“楚辭”。因為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所以楚辭又稱為“騷體詩”。

楚辭在詩的句式形式上,採用三字一節的結構。中間以“兮”字為分節。三位元組奏,使詩歌語言在結構上更富於變化,是詩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轉變的先聲。

在詩的語言上,楚辭講求用辭華麗,對偶工巧。詩的語言美,更能激發人們的情感、陶冶性情,使人飽嘗美的享受。後世的詩人基於此,都非常重視對詩之語言的錘鍊,追求詩情的內在美與語言的外在美的統一。

楚辭以豐富多彩的想像、神話傳說的採擷、多層次的構思開創了浪漫主義創作道路,為後世詩人所效法。從總體而言,中國古代的詩、曲、賦都是在《詩經》、楚辭的基礎上發展繁榮起來的。

諸子散文

春秋戰國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產生於這一時期的諸子散文,對後世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其主要趨勢是由語錄體、對話體向專題論文發展,說理由簡括而趨於詳密,文辭由簡約而趨於富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