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博物館

中國戲曲博物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坐落在宣武區虎坊橋湖廣會館內,1997年9月6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這是北京市建成開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館。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戲曲博物館坐落在宣武區虎坊橋湖廣會館內,1997年9月6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這是北京市建成開放的第一百座

中國戲曲博物館中國戲曲博物館

博物館。這裡當年曾是湖南、湖北兩省赴京學子們和同鄉商賈聚居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具備優良的京劇文化傳統,堪稱人文薈萃之地。這裡每晚均有北京京劇院的名家進行精彩的戲曲演出。

館內收藏

館內藏品琳琅滿目,有名家傳記、戲曲文物、戲曲服飾、戲曲樂器、音像製品等。牆上掛的有京劇大師譚鑫培、余叔岩、梅蘭芳等諸多名家的演出劇照數十張。這裡還有難得一見已絕版多年的報紙書刊:有線裝書《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共十二冊,收有關清代戲曲論著史料等三十八種。有古本書《戲曲叢刊》,它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古典戲曲叢書。報刊有《立言畫刊》,是綜合性文藝畫刊,分設圖畫、文字兩部分。1938年創刊,1943年12月停刊,共出版345期,記錄了老一代戲曲藝術家的演藝生活及表演藝術。《正宗愛國報》是大清宣統三年(1911年20日)出版,該報系清朝最後刊有戲曲廣告的報紙,此時京劇還沒有正式劇種名稱, 從劇目上還可看出當時是京、梆兩下鍋。另有少量的崑曲劇目,內有喜連成及富連成。富字輩沒出科前,報紙廣告十分珍貴,可謂梨園珍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中國戲曲博物館中國戲曲博物館

第二展廳內牆上掛的立體感極強“瘦雲軒受賀圖”映入眼帘,此圖以逼真造型,栩栩入生地塑造出“梅蘭芳王琴儂王瑤卿陳得霖、王慧芳、姜妙香、姚玉芙”七人畫像。看上去有呼之欲出之感。展櫃裡掛有張君秋先生生前所穿過的女帔、楊小樓先生生前所穿過的白靠、李萬春先生生前演關羽所穿的軟靠和演武松時穿過的侉衣。

展櫃裡展品陳列很多,大廳正中柜子里陳列著響譽海內外的“四大名琴”,是京胡製作大王史善朋先生根據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艷秋、荀慧生四位藝術大師的嗓音條件和演唱風格而量身定做的四把京胡。其做工的精良、音質的純美一時為梨園中人所稱道。展廳內還有京劇名家陳德霖先生當年進宮承值的“內廷供奉腰牌”,腰牌呈長方形,寬9厘米,高15、5厘米,厚1、4厘米,上方有圓孔一個,便於栓系。正面中間有兩行燙金字“昇平署光緒二十五年製造”。右邊墨書筆書“學生陳德霖,年三十八歲。”,左邊還注持牌人特徵“面黃無須”,這是一件寶貴的歷史文物。旁邊壁櫃裡還有一件鐵鏽斑斑的九節剛鞭是李洪春先生生前練功所用之物。王瑤卿先生生前演《十三妹》的七星寶刀及楊小樓先生生前所用雙戟也珍藏在這裡。

這裡還有一件引人注目老唱機,它是清宗室愛新覺羅寶頤府遺物,是法商百代公司1904年為譚鑫培的《賣馬》、《洪羊洞》灌制的唱片。戲曲博物館內藏品還有很多,這些琳琅滿目的實物真跡把人們帶到了昔日戲曲鼎盛時期。

幾年來,北京戲曲博物館即北京湖廣會館在妥善保存好文物古蹟、不斷擴充其館藏物品的同時,還經常開展一些戲曲方面的宣傳活動。去年5月,在會館重張五周年之際,成功地舉辦了“京劇大師馬聯良先生誕辰100周年”圖片展。今年9月,我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天津戲曲博物館共同舉辦了“劉曾復京劇臉譜展”。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向人們介紹中國戲曲藝術的精妙之趣和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館內特色

為了更好地宣傳我國的傳統文化,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和戲曲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會館特設飯莊,精心研製出獨家經營的戲曲特色菜。看:以京劇戲名研製的“鳳還巢”、“游龍戲鳳”、“霸王別姬”、“八大錘”等諸多菜餚以栩栩如生的造型和色香味美的質量響譽四方。令國內外賓客流連往返、爭相品嘗。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包括大戲樓、鄉賢祠、文昌閣、寶善堂、楚畹堂、風雨懷人館等一組建築。這裡當年曾是湖南、湖北兩省赴京學子們和同鄉商賈聚居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具備優良的京劇文化傳統,堪稱人文薈萃之地。民國以後前輩京劇大師譚鑫培、余叔岩、梅蘭芳等都曾在此演出,使這裡成為當時聞名一時的戲曲演出場所。

1912年,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五次蒞臨湖廣會館,發表政治演說,並於8月25日在此主持召開了國民黨成立大會。為更好的發揮戲曲研究、普及的綜合功能,1996年春,湖廣會館大戲樓率先開放,每晚均有北京京劇院的名家進行精彩的戲曲演出。

戲曲博物館基本陳列為“北京戲曲史略”,以翔實珍貴的戲曲文獻、文物、圖片和音像資料,向觀眾展示了以京劇藝術為主的北京戲曲發展史,展品鬥士粒徑艱辛收集到的,其中有京劇名家王瑤卿、梅蘭芳的拜師圖,武生泰斗楊小樓演出用的戲裝等珍貴藏品。

了解了北京戲曲的歷史後,再到大戲樓邊品茶邊觀看精彩的演出,可謂其樂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