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速度

《中國式速度》,介紹了趨利避害的“中國式速度”,作者是德勤中國商務中心常務朴相勛。 提到中國人,韓國人自然就會想到“慢慢的”一詞。但對於“慢慢的”一詞的看法大都是負面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緩慢、懶惰特性,或者說是民族陋習 。

簡介

和筆者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對此感到十分意外。“說我們慢?操之過急不是弄巧成拙嗎?”“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比以快著稱的韓國更快不是嗎?”同時還對環境、分配等領域開發過程中操之過急引發的社會副作用進行了自我反省。他們對韓國人產生這種想法感到很驚訝。

但是,在中國工作的韓國人大都抱怨一起工作的中國職員做事緩慢,並對此感到極其不滿。韓國總部職員一個人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中國職員經常要拉上兩三個人拖延幾天時間,工作效率如此之低竟然還按時下班,這令韓國人非常難以理解。

中國人同時秉持兩種截然相反的時間觀念,這令人迷惑不解,但深入分析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質。中國人會根據利害關係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對自己有好處就會比韓國人動作快,如果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就不會追求效率。關注後者的韓國人覺得中國人動作緩慢、沒有效率,而中國人卻覺得自己性格急躁。

從中國公務員身上也能證實這種觀點。招商引資工作繁忙時,相關部門公務員的工作效率高得驚人。他們同時辦理多個手續,比規定時間更早地完成公司成立程式。只要不是重大問題,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沒有問題。但其他部門公務員則截然不同。哪怕是發現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也不會批准。

同一時間同一國家公務員的業務處理態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很簡單。負責招商引資的公務員在引資成功後會得到獎金。如果提前完成工作所得獎金就會更多,而且還附帶為吸引投資爭取更多時間的效果。相反,沒有獎金的其他公務員沒有理由努力提前完成工作。公務員為了事後不出現責任問題,會仔細查看每個細節,因為這樣才對自己有利。

事例

一位韓國企業家對此發表的一番言論意味深長。該企業家和中國合伙人一起帶領中國職員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他對中國人的評價是“骨子裡就是生意人”。他就自己成功的原因分析稱,充分理解本能追求利益的中國人的特點,並以此為基礎與中國人接觸。

他說,和他共事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是“慢慢的”,他認為中國人從不做沒有好處的事情。如果對方的反應遲鈍或無動於衷,他就會想“是因為自己給出的‘激勵機制’不到位”,並採取相應措施,結果問題出乎意料地順利解決。

但絕對不能將中國人誤以為是只追求眼前利益的人。過去出現招商引資熱潮時,中國當局依然堅持禁止引進“熱錢”的政策,結果將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降至最低。另外,雖然很清楚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利益,但中國依然將宇宙開發、資源擴充等列為國家重點項目,並不斷推進。為實現大目標堅持一貫的戰略、不被小事所動搖、知道怎樣調整緩急是中國人的另一特點。

如果出現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或合伙人是“慢慢的”這一想法,首先要省察一下自己。有必要仔細想想,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會給對方帶來利益。當你理解中國人的戰略觀點,並進行換位思考時,就不會發生埋怨中國人“遲鈍、懶惰”的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