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奢侈

中國式奢侈

港台媒體報導稱:“中國式奢侈”之風在蔓延。山東濟南市一家五星級“索菲特大飯店”推出10萬元一桌的天價晚宴。再低一點的檔次, 每位2988元或2388元。北京也有酒店提供每位8880元的“明星級”聖誕宴(每桌也合八、九萬元) 。

特色國情

有人把獨具特色的窮慷慨、窮大方戲稱為“中國式奢侈”,這是一個令人汗顏、叫人警醒的概括。這種奢侈與富極而奢、追求品牌的奢侈文化還不同,可以分成幾個方面。

中國式的奢侈,首先是花公款不心疼式的奢侈。遠的不說,單說中秋節吧,儘管有關部門三令五申,嚴禁過度包裝,但什麼叫“過度”似乎並沒有明確界定。於是乎,大盒套小盒,鐵盒套銅盒,盒子裡邊再裝上鍍金小刀叉、高價菸酒茶。更有甚者,還附送星級酒樓聚餐券、豪華商場購物卡。中秋節是這樣,其他各類節日又何嘗不是這樣?我不敢說某些節日是一些人公開行賄的機會,但起碼可以說是明目張胆鋪張浪費的機會吧。
中國式的奢侈,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式的奢侈。對於國人的面子問題,魯迅先生有過極其精闢的論述,總而言之,對咱們的同胞而言,花錢事小,丟面子事大。寧願讓錢難受,不讓自己難受。有錢的固然如是想,沒錢的也照樣打腫臉充胖子。不信你就到各大飯店去看看,那整桌的燕窩魚翅、珍饈美味,有多少吃進人的嘴裡,又有多少運到了豬圈?那位說了,敢這么胡造的,多半也是公款消費。您說的肯定沒錯,但這裡要說的恰恰是私款消費。或許是過去長期處在物質匱乏狀態窮怕了的緣故吧,如今在咱們普通中國人的飯桌上,是胡吃海塞的居多,勤儉節約的為少。甭管自己的胃口有多大,總要點上一桌子。若是請親朋好友吃飯,那就更得大點特點,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豪爽和大方;無論剩下多少飯菜,決不能窮嗖嗖地打包帶走,為什麼?丟不起那個人呀!
2007年1月17日,銀川市某菸酒超市售貨員正在擺放一瓶售價為2180元的豪華包裝酒。2007年1月17日,銀川市某菸酒超市售貨員正在擺放一瓶售價為2180元的豪華包裝酒。

中國式的奢侈,是自己花錢表演給人看式的奢侈。雖說咱們剛剛“小康”,還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但不能否認確有一部分人暴富了。於是乎,非高檔酒店不住,非高級轎車不坐,非名牌服裝不穿。洋房別墅不是牛嗎,咱專挑那種有花園、有泳池的買兩個,一個自己住,一個周末請朋友開Party;賓士、寶馬不是好嗎,咱同時買兩輛,一輛開著,一輛在家窩著;洋酒不是貴嗎,咱一人一瓶對著“吹喇叭”;香水不是時髦嗎,咱從頭到腳抹它一層。甭管嘛物件,也甭管需要不需要,只要昂貴咱就買!而且不買最好的,只買最貴的,為什麼?咱有錢哪!有錢哪能讓人不知道啊!
還有一種中國式的奢侈,就是從來不把時間當財富,整天彼此製造一些無聊的勾當,美其名曰“做工作”。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浪費時間瞎扯淡。
今天你給我發個文,明天我給你報個件;今天你到我這裡學習,明天我到你那裡參觀;表面上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實際上是上演皇帝的新衣、互相欺騙。一個人能夠奢侈到隨便浪費時間的程度,可能就達到奢侈的最高境界、最不可救藥的地步了。

海外關注

根據上海胡潤百富榜對401位中國富豪的調查結果,中國億萬富翁每年的平均支出為250萬元人民幣(約合38萬美元),他們青睞於少數高端奢侈品牌,依次是:路易威登、愛馬仕、香奈兒、卡地亞、古奇。有兩個新上榜品牌得到了中國富人的認可:普拉達和賓利。
在調查中,擁有千萬人民幣資產的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9歲,億萬資產受訪者平均年齡為43歲。
一度繁榮興旺的中國金融業如今顯露出減速跡象,通脹水平達到令人不安的高點,中國金融精英開始把錢投向更加安全的地方——其中很多人似乎看中了英國的首都。
聖誕節前,57歲的香港房地產大亨劉鑾雄(身家25億英鎊)花3300萬英鎊買下了倫敦高檔住宅區貝爾格拉維亞的一幢6層豪宅。
英國萊坊房地產經紀公司不久前發布的倫敦房地產報告顯示,中國買家是目前倫敦最活躍的海外投資者。
事實上,所謂“北京鎊”(指中國人在英國花的錢)早在兩年前就開始進入倫敦了。2009年,中國遊客的開銷比前一年增長了3到4倍。據零售行業分析師估計,中國人為英國高端商品市場作出了30%的貢獻。
國際精英會房地產部門的客戶名單上有很多在倫敦物色房子的中國大陸人,購房預算在800萬至1700萬英鎊之間。如果這些中國人不買房,就會買公司,買很多公司。

奢侈品管理專業進中國

2010年11月,中國買家以5300萬英鎊(約合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在倫敦班布里奇斯拍賣行買走中國清乾隆時期的花瓶。
《英國古董報》編輯伊凡·麥奇斯坦稱,“古董賣出天價正成為一種現象。就在幾年前,一些世界頂級經銷商拍賣時還必須仔細挑選客戶。可是現在,來自中國新興市場的收藏家正在花費巨資收回他們的國家遺產,他們及其代表正出現在各處拍賣場所中。”
英國Woolley&Wallis拍賣行2010年的營業額幾乎增長了一倍,達到近2800萬英鎊(2.9億元人民幣),其中1900萬英鎊(近2億元人民幣)是中國買家支付的。英國Sworders拍賣行也估計,其708萬英鎊(7399萬元人民幣)總收入中,有20%來自中國買家。
美國《紐約時報》1月17日說,過去,“中國製造”對歐洲奢侈品牌來說幾乎是假冒和仿製品的代名詞。然而今天,這個詞在歐洲校園裡似乎被賦予了新的、更重要的意義。法國商學院受中國奢侈品市場吸引,紛紛在中國設定奢侈品相關專業學位和課程。
從2011年9月初開始,法國最大的精英學院之一“商科聯盟國際商學院”將開始向蘇州校區的中國學生,頒發奢侈品與時尚管理碩士學位。
商科聯盟國際商學院並不是第一家意識到中國奢侈品市場重要性的法國大學。早在2007年3月,巴黎HEC管理學院、法國時尚學院就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合作,率先將法國時尚和奢侈品管理專業教學項目引入中國。儘管此項目的專業課程教學語言是英語,但漢語、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以及亞洲商業模式等內容也在必修課之列。

社會呼籲

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聲討這種中國式奢侈的不良傾向,認為這種中國式奢侈不僅揮霍大量社會財富,而且帶壞了社會風氣,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政府高消費

6幢嶄新的辦公大樓、一個巨大的半球形會議中心如美國白宮氣勢恢弘,數百畝的綠地、園林、假山、噴泉環繞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幾隻鴛鴦鴨、非洲鵝在悠閒地游弋……
只看這段描述,你會以為這是個風光旖旎的水鄉園林呢。其實,這是河南省鄭州市窮區縣之一的惠濟區的政府辦公新址。近年來,類似的“官衙工程”四面開花,奢侈程度一山更比一山高。
“因為揮霍的是公款,不用自己掏腰包,所以不知道心疼。”一些代表委員說,從“真皮坐椅老闆台,電視電腦隨時開”等越來越多的民謠和順口溜中,不難看出老百姓對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敗家子行為十分反感。
“一些地方領導急於脫掉身上的‘土味’,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這可以理解。只可惜勁使得不是地方,經濟、科技的核心競爭力跟不上,光在面子上下工夫,最後得到的不是地方經濟的發展,而是百姓怨聲載道。”全國人大代表陳惠娟一語中的。
全國人大代表史和平概括,大興土木的地方政府一般都會抬出兩個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一,城市建設要有“超前意識”,不能剛建好就過時;其二,提升地方“形象”,給人以“可靠、實力”的印象,以利於招商引資。但政府的奢華消費,與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和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豪華衙門’背後往往隱藏著腐敗。”史和平代表說,從媒體披露的此類典型案例中發現,越是經濟貧困的地方,某些領導越是喜歡搞豪華工程,貸款、舉債,挪用扶貧款、救災款,違規修建高檔樓堂館所。
濫用行政權力,地方經濟發展中大量的非理性行為成為讓代表委員們最憂心的奢侈。盲目投資、形象工程屢禁不止;高能耗、高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公款吃喝、公車消費之風盛行……很多地方、部門利益攪在其中,這也成了近年來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在執行中遇到的一大障礙。

暴發戶燒錢

2000年春節時,萬元年夜飯才剛剛“試水”。到了2006年1月,杭州一家酒店推出了一桌高達19.8萬元的豪華年夜飯,創出了年夜飯的“天價”……
奢侈品不論有多高的“天價”,在中國都不愁找不到買家。“有些人吃天價年夜飯的心態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陳惠娟代表講了一個故事:“有位老闆發財後到廣東一家飯店顯富,進門就說,給我做一桌10萬元的宴席來。飯店把最貴的菜都端上來,還是湊不夠10萬元。廚師靈機一動,多上了一盤拍黃瓜,美其名曰‘雷擊黃瓜’。我想當時環繞在那位富豪四周的目光里,不僅沒有艷羨,反而是鄙夷。他體會的也一定不是滿足,而是尷尬。”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主流風氣是崇尚節約,反對浪費,而如今,那種炫耀式的奢侈卻在一些暴富階層中間復活了。
陳惠娟代表說:“有人覺得,只有這樣擺譜、擺闊,才能顯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才能‘光宗耀祖’。還有人會認為這是我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當然,只要誠信經營、依法納稅,富豪們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別人也無權過多地詰責。但是我只想說,這樣的人富得低俗。多多投資慈善事業,或辦教育,或幫助窮人,他們就會贏得更多的尊敬。”

商家造噱頭

“櫝貴於珠”的天價月餅被有關部門叫停,到了今年春節前,全國各地的商場超市里又出現了“豪華版”的禮品包裝。一瓶價值幾百元的酒,裝進雕成“龍鳳”的玻璃裝飾品底座,立刻身價數倍。
層出不窮的天價月餅、天價洋酒現象,引起代表委員們對豪華包裝的強烈抨擊。祝義才代表說:“這是典型的庸俗式奢侈。‘過度包裝’屢罵不絕,說明它有市場,這絕不是‘奢侈’二字所能概括的。誰都清楚,買這么貴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不是給自己用,而是用來送禮的。特別是送給一些有權者。”
“可以說,奢華的包裝不僅是用來包禮品的,而且成了行賄受賄的遮羞布。”祝義才代表一語道破。
過度包裝在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助長了商業欺詐之風。一位政協委員質疑:一些商品的包裝成本占到產品總價的一半以上,已經是喧賓奪主櫝貴於珠,更有商家趁機搭售其他商品,這對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而言,豈非毒瘤?
拉動經濟不能靠“虛”的東西,包裝行業的GDP倒是上去了,但整個社會將要為此浪費多少資源?全國政協委員劉璞表示,過度包裝一次性耗費大量原材料,使原本稀缺的資源更趨緊缺。巨量的生活垃圾隨之增加,過度包裝物產生的“白色污染”更是嚴重困擾城市。

大眾虛榮心

如果說“比富斗闊”還只是一些有錢人炫富心態的滿足,那么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面子經濟”的產生,也使得他們不自覺地捲入其中。追求“吃”的奢侈,“用”的奢侈,“送”的奢侈,波及面廣,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從彩屏、和弦、無線上網、數碼拍照到MP3,每一個噱頭十足的新功能都帶來一個新“換機時代”。與層出不窮的新款手機受到熱烈追捧形成對比,全國每年淘汰7000多萬部手機。“手機壞了”早已不是淘汰因素,“有點舊,用著沒面子”成為換機的最大理由。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傳統美德,隨著國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商家的引導,逐漸被演變成一種“中國式奢侈”。每逢重要節日,就會為不少中國人帶來一場金錢的“浩劫”、一番送禮的傷神。
是什麼挑動大眾這種非理性奢侈的神經?明知道有時消費是一種浪費和假象,為什麼還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接受記者採訪的幾位代表委員認為,“禮尚往來”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但現在消費者購買豪禮並不是用來消費,而是含有“人情”和“面子”。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應當深思,自己是否也在推波助瀾,迎合商家不理性的市場行為?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度,過度、盲目地追求表面虛榮,不論對個人、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是個危險的信號。成由勤儉敗由奢,所有的浪費都當禁絕。
全國人大代表祝義才說,奢侈消費的危害不僅在於浪費掉多少金錢、多少資源及多少人力,更在於鼓譟了不和諧的超前消費風,破壞了勤儉節約的良好風俗,背離了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人們不能期望於用一個簡單的行政命令來解決。而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帶頭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把國人的消費觀引上一條健康的軌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