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

“小康華”,即“康華公司”(後來改註冊為“中國康華實業有限公司”)是84年9月成立的,鄧朴方是董事長,王魯光(王樹聲之子)任副董事長,俞正聲(黃敬之子)任總經理。“大康華”即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是1988年3月拿到執照的。公司三巨頭都是鄧朴方親自邀請出山的省部級退居二線幹部。

基本信息

簡介

“康華”曾經聞名于海內外,因為“康華”與鄧朴方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
1988年9月,國務院宣布對“流動領域”的公司進行清理整頓和審計。在懲治“官倒”的一片呼聲里,“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在當時著名的五大公司中首當其衝。

事件發展

“小康華”“大康華”及其母體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朴方手下的管理人員是清一色的高幹子弟,中下層管理幹部也百分之百是憑關係進來的。無論是小康華時期還是大康華時期,總公司、二級公司和外地分公司使用了不少犯錯誤下台的幹部和退居二線的高幹(國務院部委司局長以上的幹部,地方副市長以上的幹部),再加上原來的高幹子弟。因此這個公司能量驚人,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都有康華的一杯羹,國務院有什麼部位,康華就有什麼公司,有些部委撤消精簡下來的公司,康華都捷足先登收入旗下。 “康華”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派生出來,目的是想拿企業養事業。 鄧朴方說:“‘大康華’同‘基金會’脫鉤,但公司賺到的錢還是要為殘疾人辦事,實際在財務上還是同‘基金會’有聯繫,根本的一條就是減輕國家對殘疾人的負擔。” 轟轟烈烈“大康華” 曾為“康華”公司發起人之一的王曉光(其父王延春,曾任湖南省委書記)說:“鄧朴方找趙紫陽談過幾次。頭一次談,趙紫陽聽完鄧朴方的想法後,說:‘先不要成立大的了,你就把那個小的搞好就行了……把小的鞏固住再說。’ “後來,‘小康華’確實搞得不錯,鄧朴方又找趙紫陽談。這已是1987年初,趙紫陽同意了。由國務院辦公廳下文,成立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 建“大康華”的方針是:以貿易為先導,實業為基礎,金融為依託,科技為支柱。鄧朴方同意這個方針。同時他考慮:“大康華”是個部級公司的架子,要撐起這個公司,必須有幾位部長級的老幹部。鄧朴方首先想到了原冶金部部長唐克。鄧朴方找唐克談話,唐克果然像大老闆。一米八的大個子,嘴裡咬一支和他的體型很般配的粗粗的雪茄菸,一聲不響地聽鄧朴方講。 “嗯。”唐克從嘴裡拔下那支粗大的雪茄菸,像抓了一支大筆似地揮揮,“最近,我正研究21世紀的經濟走向。你們的想法很好,對頭。”他將雪茄菸在半空中一戳:“行,為殘疾人服務,我願當這個董事長,爭取把公司搞好。” “我再給你推薦兩個人,高揚文和周傳典。”唐克推薦的這兩個人都是他的老搭檔,曾任冶金部副部長。 於是,“大康華”的領導班子便這樣定下來:董事長,唐克;副董事長,高揚文;總裁,韓伯平(時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副總裁,周傳典(常務)等。 “大康華”成立時,國家投入1億人民幣,“小康華”及“康輝旅行社”帶入7千萬資產。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最初只籌建了7個二級公司,都是正局級。 在康華公司成立大會上,唐克、高揚文先後講話。唐克說:“我講了,總公司是管理型,我再給你們現在的工作制定一個方針,叫作‘跑部’方針。不是跑步,是跑部……”唐克那支雪茄在半空里書寫,“部門的部,中央各部委,國家機關,都管著許多公司。但現在下檔案了,要求脫勾。這些公司脫到哪裡去?各部把公司交給誰?”唐克燦然一笑,將粗大的雪茄朝懷裡畫個弧圈,一隻眼神秘地擠擠:“所以要‘跑部’。動作要快、要勤……”

原來議定

唐克之後是高揚文講話:“原來議定‘小康華’專攻外貿,我看有側重是對的,但除此外,7個二級公司也可以做外貿。現在搞改革么,哪些行業適合康華做?說不準。所以要跨行業跨地區,允許業務範圍交叉……”
“唐高講話”,大政方針已定,“大康華”全面運作起來。天上地下,飛機火車,四面八方……
1988年3月正式拿到營業執照不足半年的時間裡,“康華”便取得了令人驚嘆,也令人憤懣的成就。
一直經營很好的“小康華”自不必說,就是剛掛起牌子拉起隊伍的公司也可以自豪地報幾個數字。
康華國際信託公司贏利700多萬,康華國際租賃公司業務量達1億多元。周傳典拉人搞起的“金屬公司”贏得500多萬元。高揚文組織人馬搞起的“礦業運輸公司”也贏利500多萬元。康華綜合能源開發公司靠自己的信譽和關係便融資幾千萬元。
根據唐克提出的“跑部”方針,“大康華”的能人紛紛出動“跑部”。多數工業部委都把自己的企業和廠子拉出單子和計畫,想在“康華”里搞一塊自己的天地。高揚文更是雄心勃勃,與空軍談判,想把“聯航”劃入“康華”。
美國來了高級經濟代表團,同“康華”談判,想把C130飛機的全套生產設備遷來中國……
日本也來了高級代表團,找“康華”談判,想在中國投資,再建一座規模相當於“寶鋼”的大鋼廠……
香港的甘維珍諮詢公司也來找“康華”,介紹美國最大的IAB保險公司,想同“康華”合作,打開中國保險公司在大陸的一統天下的局面。
日本伊滕忠商社主動來找“康華”,主動表示願提供10億美元貸款,年利率4.5%,大大低於當時英國8%左右的萊波爾利率。
美國的最早與蘇聯做生意的哈默公司也來找“康華”談生意。據說哈默見過列寧,這次提出想見鄧小平。在“康華”公關部副經理楊壯生陪同下,他如願以償地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康華”的魄力是如此吸引人。僅打開半扇門,二級公司便從7個一下子猛增到60多個。“康華”的副業是如此興旺發達:這60多個“雞娃子”,有“自生”,沒“自滅”,反而都在令人驚愕的極短時間裡“長大了”,又“下了雞蛋”,“還能孵出雞娃子”。以至於“康華”總公司自己也鬧不清有多少孫子輩的“康華”?
以至於社會上一些人驚呼:“你們這不成了康華共和國了么!”
“康華”就像施肥過多長瘋了的莊稼。當它在成就的極峰上明光閃爍時,一些有生活閱歷的人便已不安地想到那句至理名言———物極必反。
“康華”從極峰上墜落

倒賣石油

一次,有關領導向鄧小平匯報工作,談到國內在香港辦公司太濫,港人對此頗有微詞時,鄧小平簡短說一句:“先從我們家開刀。”他指的是“康華”在香港的幾家分公司。其實鄧小平這句話主要證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凡事首先律己,再一個就是鄧朴方與“康華”不容置疑的聯繫。鄧朴方退出了“康華”,卻又與“康華”有斬不斷的聯繫,矛盾便由此發生。
“康華”都發生了哪些問題呢?……
比如有關部門反映的“‘家耗子’倒賣石油”。“家耗子”叫鄭浩,曾任石油部總調度長、儲運局局長。他是由唐克動員出來,出任“康華”所屬的綜合能源開發公司總經理。他到“康華”,一分工資也沒領過,他說:’給殘疾人辦事怎么能要錢?”
鄭浩作為儲運局局長,對石油部情況很了解。石油部有批罐底油,是抽走油後殘留罐底的油,質量差,平時扔也就扔在那兒了。如果變廢為有用,這批罐底油的生意做好了可以有幾千萬元的收益。
可是,他犯了一忌。俗話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他曾在石油部任過總調度長,又把生意做回石油部,立刻引起反感和看法。受到一片指責:“家耗子,偷油吃。”
第二筆大生意更顯出他精明能幹,可也影響更糟糕。石油運輸一直是個緊張問題。他馬上看出這裡有生意可做。他靠借款和融資,搞了40節油罐車,與齊齊哈爾鐵路局聯營做運輸。每節油罐上印了“中國康華”4個大字。伴著列車的隆隆聲,老百姓的議論也“隆隆”不休。
比“家耗子”問題更嚴重更有根據的還有“勞務案”,“走私汽車案”、“套匯案”、“偷稅”及“貪污”……

康華事件

事後查明,以上問題有的是屬於代人受過,如“走私汽車案”、“勞務案”;有的是屬於定性不準,如“貪污”、“偷稅”、“套匯案”,等等。
實事求是講,老百姓對“康華”的議論許多與事實有偏離,但國務院對“康華”進行清理整頓和審計,卻是有根據有必要的正確之舉。若沒有此舉,難免不滋生腐敗。真正的大案要案也就很可能會在“康華”發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