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岩溶地質館

中國岩溶地質館

1983年建館。展出面積1100平方米。通過標本、模型等1200件展品和電視錄像等形式,生動形象地戰士了我國區域岩溶、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質、岩溶礦產及岩溶研究史等方面的情況,反映了我國當前岩溶研究現狀及主要成就。

基本信息

概況

岩溶陳列館(地質館)中國岩溶地質館
中國岩溶地質館位於桂林市七星區七星路岩溶地質研究所院內,距七星公園後門約1.5㎞,地質館曾接待過來自3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科學家。1983年建館,館名由聶榮臻元帥手書。該館是目前國內外最大的普及岩溶科學技術知識的專業性博物館。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共兩層,建築面積2000㎡。室廳共7個。一層中央為水池,內側為岩溶工藝美術廳,外側為辦公場所;二樓為岩溶地質專業展廳,分8大部分:區域岩溶、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石山治理、岩溶工程地質與災害地質、岩溶礦產及岩溶地質研究所10年來的成果。展品1500多件,包括岩溶實物標本、彩照和燈箱照片、圖表、模型及文字說明,多附有英文標題和說明,展書約100本。反映了我國當前岩溶研究的現狀及主要成就,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好地方。
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數萬人,2000年被確定為“桂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每年為大中國小生進行有關岩溶主題方面的科普教育活動。目前,中國岩溶地質館已成為一個反映岩溶科學知識的櫥窗和普及岩溶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
近五年來,採用館內、館外科普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不僅提供大眾參觀遊覽,並經常在館內學術廳舉辦科普講座學習培訓班,同時還走向社會,進行多方位的岩溶科普宣傳活動,中央新聞媒體《走近科學》《科技博覽》等欄目亦播出過岩溶地質災害、奇特岩溶現象的科學解讀、洞穴奧秘等科普專題,可謂岩溶科普活動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成效顯著。

科普活動

1.2004年7月,桂林市育才國小參觀團隊:岩溶科普知識講解。

2.2004年8月,全國地學夏令營大西營團隊:參觀岩溶地質館,實地考察桂林蘆笛岩和灕江,我所的科普專家對岩溶形成的地質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了介紹。
3.2004年8月,桂林工學院資環系學生團隊:講解了岩溶科學的各個方面,並在學術廳向學生們進行了“岩溶的形成”專題講座,參觀了我所的碳酸岩溶蝕試驗室及野外科研基地。
4.2004年8月,桂林空軍高炮學院四系學員團隊:參觀岩溶地質館,了解岩溶地形的特點。
5.2004年9月(全國科普日),桂林市科協組織的團隊:配合桂林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岩溶館與200多市民參與“水、人與自然的和諧”科普主題活動,通過發放保護灕江、合理利用地下水、愛護我們的山川等資料,以及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使市民了解岩溶區生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情況。
6.2005年3月,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團隊: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與我所岩溶景觀與洞穴資源研究中心的專家進行交流。
7.2005年7月,桂林靈川中學師生團隊;“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是世界環境日的主題,靈川中學師生帶著了解桂林、了解岩溶的目的,通過參觀岩溶地質館,觀看岩溶科普短片,增加對岩溶科學知識的了解。
8.2006年10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Dr.Dwight Deal一行;以 Dwight Deal 博士為團長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一行 18 人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團員中有長期參與制定岩溶資源保護與岩溶知識普及國家計畫的專家,如洞穴探險經驗豐富,參與美國洞穴管理計畫,來自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的 Ronal Kerbo 博士。
美方專家在岩溶館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 " 美國聯邦保護區的洞穴與岩溶管理 " 的專題報告,並回答了中方科技人員提出的問題。 袁道先院士介紹了中國在岩溶研究和保護的基本情況。代表團成員對中國在保護岩溶生態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讚賞,並表達了今後在該領域進行合作交流的意願。
9.2008年4月,湖南邵陽學院團隊;中國岩溶地質館是湖南邵陽學院地理系的實習基地,每年均有師生前來參觀學習,師生們在這裡親身感受了岩溶奧秘,學習到許多岩溶科學知識。
10.2008年4月,廣西師大、桂林工學院團隊;2008年4月22日是第39個“世界地球日”。為了提升公眾對岩溶科學的認知程度,倡導地學為社會服務的理念,接待了來自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工學院的碩士生、本科生組成了科普學習團隊,隊員們首先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隨後來到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了解開放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學術活動、儀器設備等情況,還參觀了該實驗室的石筍陳列室,了解利用石筍重建古環境的理論和方法。
11.2008年6月,26國農業、環保方面的官員團隊: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對我國在岩溶生態保護,岩溶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成功經驗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未來展望

一、設施更新改造

1、對岩溶地質館的圖片、地質模型、實物標本進行適當更新改造。配合國家需求,增加國內岩溶石漠化綜合治理、地下水生態安全及污染治理途徑等的相關內容;與全球岩溶縮微景觀園建設配合,增加國際5大洲岩溶分布、特點及形成機制,服務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目標任務。
2、增加聲、光、電等高科技展出模式,給參觀者更多的互動和參與,使展出效果更直觀、更通俗易懂,寓教於樂。
3、在全國不同區域代表性地區設立岩溶各研究領域(岩溶動力與全球變化、岩溶生態與石漠化治理、岩溶資源、岩溶環境、岩溶景觀與洞穴等)的野外科普教育基地;
二、科普人才的培養
1、繼續採用專、兼職科普人才相結合的運行模式。
2、提高科普人才的專業素質。
三、科普活動規劃
1、辦好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一年一度的國際岩溶培訓班,岩溶地質館作為培訓班參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未來3年裡將進一步擴大與國內外著名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尤其是在聯合辦學、研究生交換培養,岩溶地質館將列入合作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計畫的重要場所;
3、岩溶地質館已作為廣西中國小科普教學基地,今後每年仍將接待(安排)多批大中國小生參觀學習,接受岩溶科普教育;
4、將中國岩溶地質館列入桂林山水旅遊的參觀點之一,使廣大遊客欣賞到桂林岩溶山水奇美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科學淵源和奧秘,從而大幅度地擴大科普的客群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