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農戶的致富模型-2009年度中國專業農戶財富狀況調查報告

內容介紹

《中國專業農戶的致富模型:2009年度中國專業農戶財富狀況調查報告》主要內容: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不乏致富的典型,進而形成一些模式。大致看,20世紀80年代多是靠家庭副業、農產品流通或以成功的鄉鎮企業帶富一村一鄉乃至一縣。90年代有了更多的致富途徑:辦批發市場、搞專業種植養殖、發展特色農業、辦鄉村觀光旅遊、開採當地礦產,等等,都是致富路。進入21世紀,政府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著眼點放在尚未富裕起來的農業戶身上,通過實行強農惠農政策,發展現代農業,先富帶後富。
留在農村靠種地謀生的農民,尤其是尚未脫貧和停留在溫飽線上的農戶,仍然以億計,他們決定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即平均每年增長約6%。這是個不低的目標。從近些年情況看,我國“十五”(2001—2005)期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十五”後期開始加速,2006、2007、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速達到7.4%、9.5%、8.0%,2009年高於6%。
2008年,全國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1946元,農業中種植業和牧業的比例占73.3%和20.5%。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戶的收入過低。中國的農戶要普遍走向富裕,面臨四個主要障礙。一是農業比較效益低,這是產業特徵決定的。二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劇,這是國情決定的。三是缺少資金、技術以及市場、法制等外部條件的支撐,這是目前所處市場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四是水資源日益緊張和環境惡化,已經構成區域性的嚴重威脅。幾大障礙互相交織,派生出多重矛盾,構成農業落後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現實。對此不能指望有什麼特效“藥方”,只能靠一步一步切實的努力,爭取趕在人口、環境、資源、氣候等壓力爆發性匯聚的前面,跨上一個發展台階,使局面有轉折性變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