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讀本

中國史讀本

《中國史讀本》是2007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頡剛、王鍾麒。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六編:第一編總說,第二編上古史,第三編中古史,第四編近古史,第五編近世史,第六編現代史。適合初級中學分科教學之用。

二、歷史應當注意事實的因果,不能拘於朝家的更迭。所以本書的編次雖分史期,而敘述的單位卻自為起訖,不依從前那樣的斷代。

三、時代精神是歷史的主眼,如民族的分合,政治的設施,社會的風尚,學術的嬗遞,凡足以表現當時的特徵而影響及於後世的,本書便取材於此,都為簡單的系統的介紹。——一有詳述或指證的必要時,並另輯附文來說明它。所以並不把定什麼中心,膠執著教學的對象。

四、本書用公元紀年,並分附當時當地的年號,——如三國時吳事用吳年號,南北朝時北齊事用北齊年號等,——俾時間的距離較易捉摸,而歷來的正統觀念可以藉此打破。——不附帝王的世系表,正因此故。

五、教學歷史最要的條件,在喚起一般的想像。所以本書於政治活動牽涉到的人名,大多系以當時的職位,稱謂便也隨時改變;——如劉邦的遞變為沛公、漢王、漢高帝等,——一以見當時的政治組織是怎樣;一以見那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究占怎樣一個地位。所有當時稱引到的地名,則就不甚習見的附註今稱,以資比照。如有必需大體說明的地方,並插入歷史地圖,略見沿革的一斑。

編輯推薦

本書分為5章,包括總說,上古-秦以前,中古-從秦初到五代之末,近古-從宋初到明末,近世-清朝,現代-中華民國。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江蘇蘇州人。1920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建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著作除所編《古史辨》外,尚有《漢代學術史略》(《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尚書通檢》、《中國疆域沿革史》、《史林雜識》、《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目錄

推薦序

第一編 總說

一 歷史地理

二 歷史演進的各方面

三 構成中國歷史的諸民族

四 史期的區分

第二編 上古-秦以前(公元前二二一以前)

一 社會的進化和建國的雛型

二 洪水的傳說

三 君位世襲和神權政治

四 封建制度和家族主義

五 諸侯兼併和當時的社會

六 思想的激起和貴族的傾覆

第三編 中古-從秦初到五代之末(公元前二二○~公元九六○)

一 秦的統一和中央政府的確立

二 長城與匈奴

三 郡國並行的因果

四 尊重儒術的影響

五 域外交通的發展

六 政治中心的墜落

七 復古的失敗

八 一姓再興和表章氣節

九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興

十 清議和黨錮

十一 三國並立的擾攘

十二 外族內侵的動機

十三 五胡亂華和南北對抗

……

第四編 近古-從宋初到明末(公元九六一~一六四四)

第五編 近世-清朝(公元一六四五~一九一一)

第六編 現代-中華民國(公元一九一二以後)

中國史讀本 中國史讀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