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之美:文人園林建築

中國古建築之美:文人園林建築

《中國古建築之美:文人園林建築 》是2010年1月1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古建築之美:文人園林建築(意境山水庭園)》即以蘇州為中心,沿南京無錫上海揚州等城市及浙、粵各省,介紹中國著名的文人園林。在布局、建築結構之外,更詳加介紹園中掇山理水之美、迴廊漏窗之勝、步移景異之妙、內外借景之巧,細細玩昧江南園林的精緻之美。中國文人園林是中國古代隱士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藝術體現,在歷經了漫長的由大而小、由野而文、由粗而精的深刻演化之後,到了晚期更成為士人階層競相構築的理想的生活環境。而江南水光之勝,文人園林建築尤多,其中以蘇州居首。

目錄

序一/周誼

序二/劉致平

序三/葉如棠

文人園林分布圖

蘇州市文人園林導覽圖

文人園林的發展——造園是體現澄懷觀道的山林生活

隱士與文人園林/2

魏晉南北朝/8

唐代寫意文人園林的興起/11

走向精雅的兩宋文人園林/16

寫意化的元明文人園林/21

清代文人園林的建築化/34

文人園林的藝術特徵——古樸之美,融待入景,畫中之游

中國文人的自然觀和審美趣味/46

文學與園林/49

繪畫與園林/53

布局和設計——以有限造無限,顯蒼然與明媚

園與宅/56

山水布局/56

空間的組織/59

借景/61

掇山和理水——結合峰巒動勢之美與湖、沼、幽澗曲線

掇山/64

理水/68

文人園林的建築形制與材料——靈巧清麗的館、軒、榭、舫

文人園林建築

江蘇省/92

上海市/174

浙江省/188

廣東省/190

附錄一 建築辭彙/197

附錄二 中國古建築年表/199

江蘇省

拙政園遠香堂/92

拙政園倒影樓與外牆/93

拙政園小飛虹/94

拙政園香洲/95

拙政園西面園景與北寺塔/96

拙政園別有洞天/97

拙政園柳陰路曲/98

拙政園荷風四面亭望柳陰路曲/99

拙政園見山樓/100

拙政園見山樓側迴廊/101

拙政園雪香雲蔚亭/102

拙政園梧竹幽居/103

拙政園海棠春塢/104

拙政園繡綺亭/105

拙政園枇杷園/106

拙政園宜兩亭望園景/107

拙政園迴廊與宜兩亭/110

拙政園倒影樓/111

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

北廳內景/113

拙政園與誰同坐軒扇窗/114

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115

拙政園與誰同坐軒/116

獅子林扇亭/116

獅子林修竹閣/118

耦園城曲草堂/119

耦園吾愛亭與迴廊/120

耦園山水間/121

網師園萬卷堂內景/122

網師園藻耀高翔門/123

網師園擷秀樓內景/124

網師園竹松承茂門/125

網師園梯雲室庭院/126

網師園梯雲室石庭/127

網師園水池東北面景色/128

網師園五峰書屋側門/129

網師園射鴨廊/130

網師園竹外一枝軒

看濯纓水閣/131

網師園看松讀畫軒門/132

網師園殿春移窗景/133

網師園月到風來亭/134

網師園冷泉亭前圍牆及樹影/135

網師園小山叢桂軒/136

網師園樵風徑望濯纓水閣/137

滄浪亭園門/138

滄浪亭內滄浪亭/138

怡園藕香榭內景/140

怡園復廊/141

藝圃慈廬門/142

藝圃浴鷗門/143

藝圃池南假山/144

留園古木交柯漏窗/146

留園華步小築/149

留園明瑟樓/149

留園可亭/150

留園清風池館/150

留園曲溪樓/152

留園曲溪樓/153

留園五峰仙館/154

留園五峰仙館內景/155

留園冠雲樓西側迴廊/156

留園林泉耆碩之館西側夾道/157

退思園菰雨生涼、長橋與辛台/158

退思園鬧紅-舸與水香榭/159

瞻園北假山東側南望園景/160

瞻園靜妙堂/161

瞻園南假山與水池景觀/162

寄暢園知魚檻/163

寄暢園錦匯漪南望園景/164

個園湖石假山/167

個園宜雨軒/169

何園蝴蝶廳/171

何園方亭/173

上海市

豫園穿雲龍牆/174

豫園和煦堂前龍牆/175

豫園漸入佳境屋頂/177

豫園打唱台/177

豫園萬花樓前水池、假山與隔水花牆/178

豫園九獅軒/179

豫園大假山/180

豫園會景樓水池/181

醉白池池南看園景/182

醉白池池上草堂/183

秋霞圃碧梧軒與碧光亭/184

秋霞圃舟而不游軒/186

秋霞圃池東一角/187

浙江省

綺園曲堤/188

綺園花廳/189

綺園罨畫橋/189

廣東省

可園中部園景/191

可園可樓/191

餘蔭山房曲廊/192

餘蔭山房玲瓏水榭內景/193

餘蔭山房臨池別館/194

餘蔭山房由遊廊門罩望崢嶸假山/195

餘蔭山房深柳堂彩色玻璃/196

序言

中國的古代建築源遠流長,從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遺址,可以考證的實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當然,戰國以前,建築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歲月,秦漢以降,隨著生產的發展,國家的統一,經濟實力的提升,建築的技術和規模與時俱進,建築藝術水平也顯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餘年間,建築發展高峰迭起,建築類型異彩紛呈,從規劃設計到施工製作,從構造做法到用料色調,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之林,獨放異彩,獨樹一幟。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靈的是建築。今天的炎黃子孫佇立景山之巔,眺望金光燦爛雄偉壯麗的紫禁城,誰不產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視護城河邊的故宮角樓,誰不感嘆先人的巧奪天工。

愛建築就是珍愛歷吏,珍愛文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從成立之日起,即把整理出版中國傳統建築、弘揚中華文明作為自己重要的職責之一。20世紀50、60年代出版了梁思成、劉敦楨、童高、劉致平等先生的眾多專著。改革開放之初,本著搶救古代建築的初衷,在楊俊社長主持下,制訂了中國古建築學術專著的出版規劃。雖然財力有限,仍撥專款20萬元,組織建築院校師生實地測繪,邀請專家撰文,從而陸續推出或編就了《中國古建築》、《承德古建築》、《中國園林藝術》、《曲阜孔廟建築》、《普陀山古建築》以及《頤和園》等大型學術畫冊和5卷本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前三部著作1984年首先在香港推出,引起轟動;《中國園林藝術》還出版了英、法、德文版,其中單是德文版一次印刷即達40000冊,影響之大,可以想見。這些著作既有專文論述,又配有大量測繪線圖和彩色圖片,對於弘揚、保存和維護國之瑰寶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際套用價值。誠然,這些圖書學術性較強,主要為專業人士所用。

1989年3月,在深圳舉行的第一屆對外合作出版洽談會上,我看到台灣翻譯出版的一套《世界建築全集》。洋洋10卷主要介紹西方古代建築。,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卻只有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三五幅圖片,是中國沒有融入世界,還是作者不了解中國?作為炎黃子孫,別是一番滋味湧上心頭。此時此刻,我不由得萌生了出版一套中國古代建築全集的構想。,但如此巨大的工程,必有充足財力支撐,並須保證相當的發行數量方可降低投資風險。既是合作出版洽談會,何不找台灣同業攜手完成呢?這一創意立即得到《世界建築全集》中文版的出版者——台灣光復書局的回響。幾經商榷,合作方案敲定:我方組織專家編撰、攝影,台方提供10萬美元和照相設備,1992年推出台灣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