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幻術:劍丹豆環

圖書信息

作 者:傅起鳳徐秋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中國文聯出版社ISBN:9787505963900 出版時間:2009-07-01 版 次:1 頁 數:250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藝術 > 民間藝術

內容簡介

幻術是中國人民十分喜愛的表演藝術。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它源於遠古巫術,經過漫長的演變和先人智慧的提煉,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漢劉向《列女傳》記載公元前1600年,夏癸(桀)的宮廷中已有奇偉之戲演出。後簡稱“奇戲”或“幻術”,民間多稱“戲法”。先秦至兩漢奇戲大為發展,成為漢武帝百戲盛會的重要支柱。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台的表演藝術。3000多年來,它不斷吸取中外文化之精華,持續發展,至19世紀末,據《鵝幻彙編》的不完全統計,已有各類幻術320餘套。這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幻術發源地之一,中國幻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它內容豐富多彩,流布廣泛,影響遠大,自成一個學派,獨樹一幟。它貼近生活,平中出奇見巧,重視高難技巧的提煉,重視綜合藝術手段的運用。“劍、丹、豆、環”是中國古典手彩幻術的代表之作。它體現了中國幻術千錘百鍊的過硬功夫,是飽含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表演藝術,是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值得傾力繼承與弘揚。然而時過境遷,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一些演出形式和技藝已不復存在,或者面目全非,甚至夾雜著一些糟粕,尤其近百年來技法散失,會者不多,東鱗西爪,乃至遺忘了它的源流,跌到了失傳的邊緣。北京雜技家協會和北京魔術師俱樂部的同仁認為,對於這些祖先留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搶救與保護。為此,北京雜協投入人力物力,首先把“劍、丹、豆、環”的原始風貌記錄下來。並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查研究它的來龍去脈、創作思路、傳統技法以及演進過程和革新創造等資料,彙編成冊,以便更好地繼承與發展。
·查看全部>>

作者簡介

陳潤華,北京雜技家協會秘書長。
傅起鳳,魔術研究家藝術史學家。
徐秋,魔術研究家。
·查看全部>>

目錄

中國古典幻術之珍——劍丹豆環(概逃)
1 說吞劍
吞寶劍的歷史淵源
吞寶劍與吞刀吐火
吞寶劍的表演現象
吞寶劍的基本技法
2 說傳丹
傳丹的歷史淵源
演繹道家吐納之術的球彈幻術
月下傳丹的表演現象
月下傳丹的演練要點
月下傳丹的創新與發展
3 說栽豆
栽豆的歷史淵源
仙人栽豆的表演現象
仙人栽豆的道具與陳設
仙人栽豆的演練要點
有趣的三星歸洞
仙人栽豆與杯球術
4 說連環
九連環的歷史淵源
九連環的表演現象
九連環的製作方法
九連環的演練要點
九連環的國際交流
5 文獻摘編
仙人栽豆的技法細述
九連環的技法細述
附錄中國歷代紀元表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幻術是中國人民十分喜愛的表演藝術。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它源於遠古巫術,經過漫長的演變和先人智慧的提煉,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漢劉向《列女傳》記載公元前1600年,夏癸(桀)的宮廷中已有奇偉之戲演出。後簡稱“奇戲”或“幻術”,民間多稱“戲法”。先秦至兩漢奇戲大為發展,成為漢武帝百戲盛會的重要支柱。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台的表演藝術。3000多年來,它不斷吸取中外文化之精華,持續發展,至19世紀末,據《鵝幻彙編》的不完全統計,已有各類幻術320餘套。這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幻術發源地之一,中國幻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它內容豐富多彩,流布廣泛,影響遠大,自成一個學派,獨樹一幟。它貼近生活,平中出奇見巧,重視高難技巧的提煉,重視綜合藝術手段的運用。“劍、丹、豆、環”是中國古典手彩幻術的代表之作。它體現了中國幻術千錘百鍊的過硬功夫,是飽含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表演藝術,是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值得傾力繼承與弘揚。然而時過境遷,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一些演出形式和技藝已不復存在,或者面目全非,甚至夾雜著一些糟粕,尤其近百年來技法散失,會者不多,東鱗西爪,乃至遺忘了它的源流,跌到了失傳的邊緣。北京雜技家協會和北京魔術師俱樂部的同仁認為,對於這些祖先留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搶救與保護。為此,北京雜協投入人力物力,首先把“劍、丹、豆、環”的原始風貌記錄下來。並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查研究它的來龍去脈、創作思路、傳統技法以及演進過程和革新創造等資料,彙編成冊,以便更好地繼承與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