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內容簡介:哲學是什麼?不同的哲學傳統有不同的答案。西方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哲學並稱為世界三大哲學傳統。西方哲學發源於古希臘時代,而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包含著一切學問,是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與熱愛。隨著時代的變遷,西方人對哲學有了不同的理解,哲學曾成為神學的附屬。近代以來,哲學領域更發生巨大變化,科學革命促使自然科學與哲學分離開來;其他學科,如社會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也都紛紛獨立,脫離哲學的懷抱。最後,哲學成為人們專門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規律的一門學科。

基本信息

簡介

分析

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

史學家趙翼詩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錢穆先生曾改引此句,作“

國家不幸哲人幸”,認為此句用來形容中國古代哲人的處境是最恰當不過的了。觀中國學術發展史,漢唐盛世,人文學術的主要成就都在文學方面,而衰亂之世,哲學的成就會更加突出。無論是“古史劇變之會”的先秦,還是“適逢二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近世,大抵如此。錢穆先生作如是評,是說得通的。 說到“中國哲學”,這個詞總是使人疑惑,中國真的有所謂“愛智之學”嗎?換言之,中國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人們,他們難道屬於那種以閒暇為前提,愛好自然奧秘,追求知識,以知識本身為惟一目的的“哲學家”嗎?“中國哲學”,作為一個學科,是百年前現代學者以西方哲學為參照重樹中國思想傳統的一種學術建樹,對於我們溝通中西學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產生出新的問題:以“哲學”的眼光,是讀懂、理解以及欣賞中國哲人創作的最恰當方式嗎?當我們說“中國有哲學”時,哲學在此究竟何指呢?也許,我們尚可把作為西方文化全球化後果的“哲學”一詞,用來指稱人類思想在“軸心時代”從宗教母體中“突破”出來的思想形態。我們在泛指以古希臘、印度和中國為代表的文化後果的意義上,把“哲學”當做一個共名來使用。然而當我們按照一些西方哲學史家所強調的,把“哲學”當做古希臘獨特的突破成果時,把中國思想稱為“哲學”很可能並不是理解中國文化突破成果,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特質的恰當方式。

使命

中國古代哲人,脫胎於巫史。經過“絕地天通”、“武王克商”和“怨天尤人”等幾個歷史具體事件,天命神學的信仰體系逐步動搖,直至崩潰。作為中國哲學開端的幾個標誌性事件,叔興論“陰陽”“吉凶”,伯陽父論“地震”,史伯論“和同”,史墨論“陪貳”,都是周天子或諸候國君的史官、大夫們解釋自然或社會現象。在這裡,舊式的巫史一變而為新式的哲人,最容易給出宗教神學解釋的巫史們,卻拋棄了依賴卜筮的專業手段,不再訴諸鬼神天帝,而是試圖用理性給出合理的解釋,從而宣告了中國文化從宗教母體中的突破,宣告了中國哲學-思想這一嶄新文化樣式的誕生。由於他們身為巫史的獨特身份,他們雖有閒暇,但卻不是追求純粹知識的“愛智者”,他們也解釋自然現象,但關心的重心卻總在於人事,“推明天道”的目的,無非是為“人事”給出一個較為圓滿的解釋系統,以解決在宗教天命觀念坍塌之後思維世界中無法可依的彷徨。

中國哲人出現的具體歷史機緣,既造就了中國哲學的性格,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個性。中國哲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使得中國哲學具有鮮明的入世品格;中國哲學關心的重心在於人事,使得中國哲人總是飽含憂患。“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是《易傳》作者對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會心體認。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國人又富於理論思維傳統,他們雖然關心的重心在於人倫日用,但他們總是尋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據。“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學術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覺使命。

歷史發展

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

先秦時代,禮崩樂壞,諸候異政,百家異說。諸子並起,“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成一家之言”者,《漢志》所錄竟達189家,造就了中國哲學的第一個高峰。漢代學者以“九流十家”來概括總結先秦諸子學術。(九流十家具體指墨家、儒家 、道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九流則是將小說家除去,因為十家中,小說家最不重要)東漢末年,“蒼天已死”,名教衰落,社會動盪,人心思治。其時哲人,以玄談的方式,來為名教

給出新的論證,探討儒、道的內在相關性以及本末地位,從而引發了名教與自然、本末有無、言意之辨等多個重要學術辯題,哲人們的理論創造空前活躍。

唐宋之際,民族雜糅,價值混亂,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矛盾尖銳。韓愈、李翱發其先聲,“宋初三先生”(孫復、石介、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回響繼起。宋代的理學家們立志重建宋人的精神世界,他們出佛入老,爾後返之六經,融會三教,開創了理學的新時代。

明清之際,異族易代,一代學人在抗清失敗後,隱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反省傳統文化,出現了建樹卓越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方以智等一批飽學深思之士,並使中國哲學達到新的理論高度和反思深度。

時至近世,“中央之國”與西方擴張瓜分世界的強盜民族相遇,一敗再敗,民族自信降至前所未有的低點。“強國保種”、“救亡圖存”成為第一時務。中國哲人論“古今中西”,求自強圖新之道,引入西學,會通中西,形成一種影響至今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就中國哲學與中國社會的關係來看,所謂“國家不幸”的時代,可以看做是時代給出重大哲學課題的時代;所謂“哲人幸”,可以看做是哲人們在回應時代重大課題的過程中富有活力的思想創造活動。

每當中國哲學處於這樣一個集中發展時期,學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學術之開闊,都會達到一個高峰。中國哲學之興衰,繫於中國社會之興衰,同時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個性與內涵。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哲學》內容簡介:哲學是什麼?不同的哲學傳統有不同的答案。西方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哲學並稱為世界三大哲學傳統。西方哲學發源於古希臘時代,而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包含著一切學問,是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與熱愛。隨著時代的變遷,西方人對哲學有了不同的理解,哲學曾成為神學的附屬。近代以來,哲學領域更發生巨大變化,科學革命促使自然科學與哲學分離開來;其他學科,如社會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也都紛紛獨立,脫離哲學的懷抱。最後,哲學成為人們專門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規律的一門學科。

中國哲學萌發於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西周的第一個統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很短就病逝,國家的統治權轉到他的弟弟周公手中。周公是個了不起的偉人,在他之前,“尊神、敬鬼”是中國的主要思想,周公制禮作樂,維繫社會的平衡與團結,使世人關注的重心從鬼神轉向人事。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並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萌芽。

春秋末年的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其學生達三千人之多。孔子推崇周公的禮樂,並提出以仁義治國的主張,開創了中國最重要的哲學門派——儒家。

儒家成為官學以後,其經典著作被廣泛推廣,其他哲學門派多潛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次,有的也融合在儒家思想當中。

那么,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眼中,“哲學究竟是什麼”?要搞清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中國古代哲學的精神內涵。

圖書目錄

引言

中國古代哲學的精神

有為——入世的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

“傻子”的精神

從修身說起

為學之道

“為人”與“處世”

“仁”者“愛”人

“義”者“宜”也

禮與法

知與行

從“小我”到“大我”

憂患意識

無為——出世的哲學

辯證統一的哲學思維

逍遙自由的哲學宗旨

獨立超俗的人生態度

養生達生的人生追求

融通與張力——為“人世”與“出世”搭一座橋樑

統“一”之道

“融”通之道

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

“和”諧之道

變“易”之道

無所不在的永恆魅力

兵法中的哲學

中醫中的哲學

……

書名:《中國古代哲學》

作者:陶黎銘 姚萱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

ISBN 730117724

開本:16開 730毫米×980毫米

定價:36元

電話;郵購部:62752015 發行部:62750672 出版部:62754962 編輯部:62752028

簡介

《中國古代哲學》以中國大文化為背景,圍繞中國古代哲學的主題,藉助文化比較,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從先秦諸子到宋明理學之前的具有較大影響的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朱熹等眾多哲學家。《中國古代哲學》的閱讀對象主要是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哲學感興趣的各類人士,其中包括具有一定中文水平的外國人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話題

第二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大背景

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

第三章 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維方式

第二篇 諸子百家

第四章 孔子孟子荀子

第五章 墨子

第六章 老子莊子

第七章 孫子

第八章 惠施與公孫龍

第九章 韓非

第十章 易經

第三篇 經學、玄學與理學

第十一章 董仲舒

第十二章 王弼、嵇康與郭象

第十三章 程頤、程顥與朱熹

第十四章 陸九淵與王陽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