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籍舉要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內容介紹

張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文獻學家。生前曾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
張舜徽先生一生勤奮治學,博涉四部,在傳統學術的諸多領域造詣精深, 留下大量論著。他在《八十自敘》中總結說:“余之治學,始慕乾嘉諸儒之所為,潛研於文字、聲韻、訓詁之學者有年。後乃進而治經,於鄭氏一家之義,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國小、經學為基石,推而廣之, 以理群書,由是博治子、史,積二十載。中年以後,各有所述。爰集錄治國小所得者,為《說文解字約注》;集錄治經學所得者,為《鄭學叢著》;集錄治周秦諸子所得者,為《周秦道論發微》、《周秦政論類要》;集錄治文集筆記所得者,為《清人文集別錄》、《清人筆記條辨》。而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舊書,則於《史通》、《文史通義》皆有《平議》;創立新體,則晚年嘗獨撰《中華人民通史》,以誘啟初學。至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平生致力於斯,所造亦廣。若《廣校讎略》、《中國文獻學》、《漢書藝文志通釋》、《漢書藝文志釋例》、《四庫提要敘講疏》諸種,固已擁彗前驅,導夫先路。”此僅為就其平生著述中較費心力者而言, 已足以彰顯先生對學術界的重大貢獻。他的這些成就,使他成為公認的國學大師,更是華中師範大學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學者。

作者介紹

張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文獻學家。生前曾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

作品目錄

中國古代史籍舉要
前言
第一章 歷史書籍的範圍
第二章 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基本書籍
第一節 總的說明
第二節 地下發現的書籍
(甲)甲骨文字
(乙)金石刻辭
第三節 紙上已有的書籍
(甲)政事方面的
(乙)禮制方面的
(丙)思想方面的
附記 關於中國古代史經濟方面的史料問題
第三章 百科全書式的通史
第一節 通史所肩負的任務和它的體例
第二節 編纂通史的創始者司馬遷和他的著作《史記》
第三節 編纂通史的繼承者鄭樵和他的著作《通志》
第四章 仿效《史記》寫作形式編成的近代史
第一節 總的說明
第二節 斷代史的分別介紹
第三節 斷代史總的內容和讀法
第五章 斷代編年體的實錄
第一節 實錄的體例和價值
第二節 《實錄》的不可盡據
第六章 專詳治亂興衰的政事史
第一節 總的說明
第二節 《資治通鑑》的編述
第三節 《資治通鑑》的續修
第四節 《資治通鑑》的改編--紀事本末體的出現
第七章 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
第一節 總的說明
第二節 《通典》和《文獻通考》的內容和體例
第三節 歷代會要及近人所編各種專史的作用
第八章 傳記體的學術史
第一節 學說思想史
第二節 科學發明史
第九章 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誌
第一節 方誌的源流和體例
第二節 方誌在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章 和研究歷史有密切關係的沿革地理與地圖
第一節 中國學者研究沿革地理的流派及其重要著作
第二節 中國學者制繪地圖的發展情況及其成就
第十一章 史評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一節 劉知幾的《史通》
(甲)分析了舊史體例的得失
(乙)揭發了舊史記載失實的原因
(丙)批判了歷代史家模擬著書的錯誤
(丁)明確了封建統治者領導修史的弊病
(戊)提出了文人不可修史的主張並反對文史混淆
第二節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
(甲)擴大了史學範圍
(乙)明辨了史書編述工作中的不同功用
(丙)提高了方誌在史學中的地位
第十二章 史辨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一節 王若虛的《滹南遺老集》
第二節 崔述的《考信錄》
第十三章 史論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一節 李贊的《藏書》、《續藏書》
第二節 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宋論》
第十四章 史考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一節 考證專篇或專史的書籍
第二節 考證全史的書籍
附錄 研究中國歷史的常用書、參考書和工具書簡目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序言
第一編 通論--校讀古代史籍的基本條件
第一章 掌握一些閱讀古籍的技能
第一節 認識文字
第二節 辨明句讀
第三節 分析篇章
第四節 鑽研傳注
第二章 熟悉古代書籍的一般情況
第一節 古書的流別
第二節 古書的部類
第三節 古書的傳播
第四節 古書的版本
第二編 分論上--關於校書
第一章 書籍為什麼必須校勘
第一節 何謂校勘,它的取材範圍怎樣
第二節 古書辭句誤奪一字、誤衍一字的關係
第三節 古書字型誤增一筆、誤減一筆的關係
第四節 古書迭經傳寫、翻刻,脫落文字太多的關係
第二章 校書的依據
第一節 依據本書內在的聯繫,發現問題,訂正訛誤
第二節 類書和古注的不可盡據
第三節 宋元舊本的所以可貴和不可盡據
第四節 明代刻本存在的缺點
第五節 儘量倚靠清代學者的精校本和精刊本
第六節 儘量利用近人校書的成果
第三章 校書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重視集體力量、分工合作
第二節 了解古代書籍中衍、脫、訛、倒的一般規律
第三節 對通行的、常見的古籍,務求比較精熟
第四節 掌握歷代避諱方面的知識
第四章 怎樣進行校書
第一節 不可再走過去藏書家們校書的老路
第二節 不可妄逞臆見,輕於改字
第三節 書籍致誤的來源弄清楚後,從廣泛的材料中找校勘的根據
第四節 校書的具體方法
第三編 分論下--關於讀書
第一章 了解古人寫作中的一般現象
第一節 遠古的書,都找不到作者主名
第二節 有些書原來本沒有篇題和書名
第三節 有些書是後世寫的,卻把作者速托古人
第四節 有些書的內容,雜人了後人附加的話
第二章 認識古人著述體要
第一節 體現在編述工作中的所謂“成一家之言”
第二節 古代歷史書籍中,有並存異說、變易舊文之例
第三節 古代歷史書籍中,有自加注語之例
第四節 古代歷史書籍中,不可能沒有疏忽、牴牾和錯誤
第三章 怎樣閱讀全史
第一節 全史在史料中的價值和具體讀法
第二節 閱讀時,注意篇與篇之間、書與書之間的聯繫
第三節 歷代史中的表、志,是和紀、傳相互經緯、彼此聯繫著的,務須詳究
第四節 取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幾種綜合研究以後,只宜勤作札記,未可輕言注述
第四章 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
第一節 多讀原本古書、勤考原始材料
第二節 把一些內容相同、相近的書,合攏來讀
第三節 把內容豐富的書,拆開來讀
第四節 關於傳說時期史料的來源問題
第五節 從聯繫的觀點理解事物
第六節 有些重要文字,可手鈔以助記憶
第四編 附論--辨偽和輯佚
第一章 關於辨識偽書的問題
第一節 偽書是怎樣出現的
第二節 漢代學者替辨偽工作開闢了道路
第三節 辨識偽書的方法,和我們處理偽書的態度
第二章 關於搜輯佚書的問題
第一節 古書為什麼散佚了的
第二節 輯佚工作的展開和取材的依據
第三節 過去學者在輯佚工作中所犯的錯誤,和我們今後應有的認識
張舜徽主要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