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板:路漫漫其修遠兮

2004年推出的中小企業板並不能完全取代創業板,中小企業板屬於主機板,入市條件與上市主機板是相同的。 由此看來,創業板的推出,將更進一步的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創業板的即將啟動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年前,在人們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業板出台立下倒計時牌的時候,當國內數百家中小企業為上市而準備就緒時,創業板在此時此刻卻踏上了漫漫等待的征途:國外市場歷史經驗的借鑑,伴隨著網路泡沫的破滅與香港創業板的低迷,經過反反覆覆的思考與論證,管理層最終還是停止了創業板推出的腳步。如今,創業板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推出時機已趨向成熟。這看似臨近,卻如此遙遠的創業板,在經歷過漫長的等待與醞釀後,再次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又一焦點。

耽擱10年 創業板再度上路

近日,在深圳召開的“創業投資與中小企業發展論壇”上獲悉,籌備已久的創業板已基本準備就緒,擱淺10年後,創業板最遲在明年上半年現身。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在論壇上也表示,創業板目前的準備工作已接近尾聲,將在今年12月底完成,預計在2008年3至4月份就可推出。

上個世紀末,國家計畫發展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儘早研究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國務院要求中國證監會提出研究意見。隨後,深交所向證監會正式呈送了《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進行成長板市場的方案研究的立項報告》,並附送實施方案。200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高新技術板工作小組成立,專為高新技術企業板進行各項準備和建設工作。緊接著國務院原則同意了中國證監會關於設立二板的請示,並將二板市場定名為創業板市場。深交所第二交易結算系統也跟進啟動。可正當萬事俱備,只欠上市的時候,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香港出席新經濟與中國21世紀的發展研討會時表示,在吸取香港與世界其他市場的經驗上,內地創業板將短期內不會推出。於是,備戰近三年的中國創業板就此擱淺。

作為扶持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適應新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業板,從籌備的一開始便受到廣泛的爭議。

一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高新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企業為生存競爭需要不斷創新的動力,而對其的支持則來自於風險投資市場。而創業板的推出對風險投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對主機板市場而言,創業板較低的上市門檻將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也能為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創造一個良好的退出機制。

然而,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指數下跌80%、全球新興資本市場也紛紛下調,憂慮和懷疑使這個新生市場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同時,創業板也因現行法律制度的限制和市場環境的壓力陷入難產之中。對於創業板市場遲遲不能推出,各方人士還有所疑慮,就是創業板把關的手段是不是適當,會不會對市場產生巨大的風險。其次,是不是推出創業板的最佳時機還沒有達成有效的共識。

時過境遷,物轉星移。當年全球危機中的創業板,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也從低迷中甦醒。創業板對具有高成長性以及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變得越來越不可忽視。我國適時推出創業板市場與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步伐是相吻合的,創業板的推出將給國內具有行業發展空間以及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去年底,深交所綜合研究所根據科技部的數據,對15000家科技型企業進行了認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我國已具備開設創業板的市場條件。開設創業板對建立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有利於風險投資資本的退出。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也認為,目前與推出創業板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條件已經完備,掛牌成立創業板已經成為有關部門的共識。此外,創業板的上市資源儲備豐富,全國已有5萬多箇中小企業具備現有上市條件資格。他強調,中小企業板的發展為創業板的推出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中小企業板近40%的機構投資者將對未來創業板提供穩定的投資隊伍。

今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創業板發行上市管理辦法》(草案),籌劃近十年之久的創業板,也漸行漸近。

創業板的探路者:中小企業板

2004年,在創業板計畫擱置後,深交所推出了權宜之策——中小企業板,不過其IPO條件與主機板一樣,僅在股本規模上有所區別:IPO發行股份在1億股以下的企業(金融行業除外)放在中小板,1億股以上的大企業在上海交易所掛牌。但是以中小企業板為基礎、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這也是從單一層次資本市場向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邁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2004年推出的中小企業板並不能完全取代創業板,中小企業板屬於主機板,入市條件與上市主機板是相同的。一般而言,主機板市場對上市公司股本規模起點要求較高,並且有連續盈利(如3年)的要求,但是創業板屬於第二板市場,主要服務於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並具備高成長性和巨大的潛力。它與主機板上市的條件也是不一樣,主機板上市的公司有著較高的贏利要求,但是縱觀國際上的創業板,對是否贏利都沒有嚴格的要求,對於那些比如剛在香港上市融資的網龍,因為沒有滿足香港主機板上市要求的三年必須贏利,而選擇了創業板,這樣也給了因為特殊原因而無法得到直接融資的優質企業一個絕好的機會,因為,對於一個從事高新技術的企業,適時的機遇投資對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回顧創業板的發展歷程,監管層的構想從開設高新技術板、到第二交易系統、二板市場、再到創業板,之間又將創業板的提法改為“中小企業板”,此中考慮更多的是現行法律制度的限制和市場環境的壓力,但推出的中小板除了規模限制外,與主機板其實並無太大差異。與國外創業板那種寬鬆的融資環境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也相差甚遠。我國中小企業板的設立,雖然為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的中小企業拓展了直接融資渠道,但風險投資業特別是本土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發展不足,大批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和較高成長潛力的企業,由於資金來源匱乏而使發展勢頭受阻。而創業板推出又將成為一個新型的直接融資渠道,並為中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一步。

創業板破題 加速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關鍵字便是自主創新戰略。但是在過去幾十年,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花了很多的錢,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的成果並不顯現,由於技術在轉化的過程中的確缺乏市場的運作,其結果也並沒有得到市場很好的認可,這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因此,儘快推出適應市場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業板市場迫在眉睫。

現在,中小企業的融資仍是一個難題,而我國有大批自主創新的企業,因為資金來源匱乏而使得發展受限制。事實上,中小企業融資最難的問題就是結構失衡。以前,中小企業資金供應結構是非常失衡的,據發改委調查結果顯示,98%是間接融資,2%是直接融資。也就是說上市融資頂多就是2%,但是從2005年的中小企業板開通以來,將近有176個企業上市成功。融到的資金也達到500多個億,除了IPO之外,再融資的企業也有不少。由此看來,創業板的推出,將更進一步的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最佳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為中國資本市場今後發展指明的方向。創業板的即將啟動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創業板最初的規模不很大,但是他對資本市場的意義卻是十分重大的。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的權力將有機會真正的給予那些渴求發展與進步的創新企業。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推進,加快發展中小企業板,全力以赴地籌備創業板。資本市場更有利於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並在促進自主創新戰略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板淵源

三板市場的全稱是“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說起三板市場,對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這兩年新入市的投資者很多甚至沒有聽說過“三板”這個名詞。

2001年,為妥善解決原STAQ系統、NET系統掛牌公司流通股的轉讓問題,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中國證券業協會代辦股份轉讓工作正式啟動,目的是最終在中國建立可上可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2006年初,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正式批覆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三板市場進行股份轉讓試點,吸引了部分高科技企業掛牌轉讓。但是三板市場設立的這個特區只為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提供報價服務,並不撮合成交。雙方協商達成轉讓意向的,在交易時間委託證券公司辦理系統成交確認。股份過戶和資金交收採用逐筆結算的方式辦理,且每筆委託的股份數量不低於3萬股,股份和資金T+1日到賬。

三板交易

目前“三板市場”真正交易的範圍僅限於原STAQ系統、NET系統掛牌公司和滬、深證券交易所的退市公司。我們在股票交易系統三板市場能看到掛牌交易的一共只有53個品種,其中包括5家B股。

與主機板不同的是,三板市場的公司是按照盈虧狀況,分別設定每周交易5次、3次和1次,在交易日由系統在收盤時撮合成交。除個別有題材的個股股價出現異動外,大多數個股波瀾不驚,隨波逐流。

目前擁有代辦股份轉讓資格的券商有:申銀萬國、國泰君安、大鵬、國信、遼寧、閩發、廣發、興業、銀河、海通、光大和招商證券等12家證券公司。投資者如要參與股份轉讓交易,必須開立專門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賬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