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的復興

本書則立足於佛教在現代中國的發展史,集中於1949年共產黨勝利之前三十年間中國佛教的急速變遷。 作者在本書結論中,對中國佛教“復興”意義的界定,對於當前中國佛教的復興,也應具一定的借鑑意義。 可以說,要研究中國近現代佛教,唯慈的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內容介紹

本書是唯慈的三卷本《現代中國佛教叢書》中的第二部。第一部著重探討了現代中國佛教的體系制度、教會組織體制和制度;第三部將從制度和歷史兩個方面論述在共產黨統治下中國佛教所發生的變化。本書則立足於佛教在現代中國的發展史,集中於1949年共產黨勝利之前三十年間中國佛教的急速變遷。用宗教社會學的方法處理中國近代佛教,文獻整理和田野調查並重,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學術力作。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具有比較宗教學的巨觀視野,對中國佛教在適應現代化過程中神聖性資源的缺失,作了鞭辟入裡的剖析。他以一個西方學者的立場,對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品評,未必都符合中國佛教界和學術界的定論,但或許是旁觀者清,亦可能為深化近現代中國佛教研究,提供另一種視角。作者在本書結論中,對中國佛教“復興”意義的界定,對於當前中國佛教的復興,也應具一定的借鑑意義。可以說,要研究中國近現代佛教,唯慈的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作品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復興的開端
楊文會
現代僧伽教育
革新派僧侶
第二章 爭取全國領導權的鬥爭
大鬧金山
對立的佛教組織
中國佛教會(上海,1929)
第三章 太虛
世界性組織
國內的組織
太虛與科學
太虛的方法
第四章 居士佛教運動
居士組織的種類
佛教正信會
日益重要的居士作用
第五章 建築與出版
寺院的中興
新修的寺廟
出版事業
第六章 佛教教育
傳統教育
觀宗學社
太虛創辦的佛學院
天寧佛學院
教育的水準
內學院
第七章 僧侶的社會活動
龍泉寺孤兒院
其他福利活動
僧侶從事的社會福利
第八章 僧伽與國家
民國法律及實施
針對佛教敵對者的法律
佛教在上層社會的朋友
僧人與政治
第九章 對外交往
與日本的交往
內地與西藏的交往
與南傳佛教的交往
與基督教的交往
基督徒皈依佛教
與海外華僑的交往
第十章 宗派與分歧
密教
反派性潮流
地域主義
分歧的焦點
第十一章 基督教的成見與佛教現狀
佛教的現狀
理解的增長
曲解的因素
地區性差異
第十二章 復興的含義
這是復興嗎?

附錄一 佛教期刊
附錄二 佛學院
附錄三 僧侶數目
附錄四 局部衰敗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