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的名稱。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

中國人民志願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的名稱。
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徽

志願軍作戰簡介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27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宣布美軍進入朝鮮半島。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阻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中國領土台灣,在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美國無視中國的嚴正立場,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並通過申請協助南韓的動議案,組成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7月7日至10日,中國中央軍委召開國防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會議決定於7月13日組建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為主共25萬餘人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確保中國東北邊境安全。8月下旬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至津浦線、隴海線等鐵路沿線。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並並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鎮。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9月30日宣布:“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聞,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占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並向鴨綠江進犯,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10月8日,中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決定出兵朝鮮,並將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史達林同意了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要求蘇聯方面提供空軍掩護的請求。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添加志願軍胸條

志願軍出國作戰時,任命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在戰爭期間,陳賡宋時輪楊得志曾先後任副司令員,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員,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達曾任參謀長。朝鮮停戰後,鄧華曾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得志、楊勇曾先後任司令員,李志民、王平曾先後任政治委員,梁必業曾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蘊瑞曾任參謀長。志願軍入朝作戰時,共有6個軍 。兵力最多時為19個軍,連同由劉震任司令員的志願軍空軍,以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4萬餘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經歷兩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運動戰階段,一般按戰役過程分為五次戰役。從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為陣地戰階段。戰爭期間,志願軍於1951年5月成立後方勤務司令部,由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任政治委員,統一組織指揮後方對敵鬥爭和後勤保障。志願軍後勤部隊在空軍、高射炮兵、鐵道兵、工程兵和警衛部隊等的密切協同下,使後勤保障逐步適應作戰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