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夏季進攻戰役

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為配合正在進行的停戰談判,志願軍實施了進入陣地戰階段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這就是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 第一次進攻是在5月13日至26日。 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是在7月13日至27日。

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為配合正在進行的停戰談判,志願軍實施了進入陣地戰階段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這就是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 1953年4月26日,停戰談判恢復。美國新上台的艾森豪政府,不甘心任何妥協與失敗,一面進行停戰談判,一面推行“以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政策,加速擴充南韓軍。在停戰談判前景不容樂觀,美軍將戰爭拖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的情況下。為了配合停戰談判,爭取主動,志願軍決定發起以打擊美軍為主的大規模進攻作戰,即夏季進攻戰役。
鑒於經過反登入作戰準備後,志願軍已日趨主動,志願軍司令部確定了作戰指導上的“穩紮狠打、由小到大”方針。整個戰役預定分三個步驟進行,即每一步以1個兵團為單位,於當面選擇數點實施攻擊,時間可持續7至10天;“聯合國軍”若不進行大的反撲,則以另一個兵團在另一地段上實施進攻;若其進行大的反撲,則乘其反撲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大量殲滅、消耗其有生力量。為此,首先確定由次要方向上的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發起進攻,以調動美軍兵力,為主要方向上的第19兵團發起進攻創造條件。
戰役於5月13日打響。整個戰役共進行了三次進攻。
第一次進攻是在5月13日至26日。志願軍第20兵團和第9兵團的23軍、24軍、67軍、60軍4個軍向南韓軍第2、第9、第6、第8、第5、第20師和首都師及美軍第3師等8個師正面的20個連、排支撐點發起了近29次進攻。經戰,除個別支撐點內的守軍逃跑外,先後斃傷俘敵4133人,我軍傷亡1608人,敵我傷亡對比2.6∶1。
第二次進攻是在5月27日至6月23日。為促進停戰談判,志願軍在此次進攻中將原以打擊美軍為主的計畫改為打擊南韓軍為主。志願軍第19兵團、第9兵團、第20兵團及朝鮮人民軍先後對南韓軍團以下兵力防守的51個支撐點進攻作戰65次,共殲滅41203人,我方傷亡19354人。敵我傷亡對比2.1∶1。志願軍突破敵陣地正面達12公里,縱深達6公里,為第三次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是在7月13日至27日。這是為了打擊南韓李承晚集團的囂張氣焰,促進停戰談判,在朝鮮金城以南地區,對南韓軍防守的堅固陣地實施的進攻戰役。此役志願軍第9、第19、第20兵團及人民軍對南韓軍作戰45次,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斃傷俘敵7.8萬人,我方傷亡3.3萬人,敵我傷亡比2.3∶1。
夏季進攻戰役,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轉入陣地防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此戰,中朝方面先後有12個軍(含人民軍2個軍團),“聯合國軍”和南韓軍有18個師投入戰鬥,時間持續兩個半月,在寬達200餘公里的正面上,進行大小戰鬥133次。志願軍突破敵防禦縱深達15公里,總計殲敵12.3萬餘人,密切配合了停戰談判,收復土地240平方公里,造成了停戰後有利的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