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機構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
研究所秉承“大金融”學科框架和思維範式,以“融貫中西、傳承學脈、咨政啟民、實事求是”為宗旨,以“走國際化、專業化和特色化發展道路,逐步建成以國際金融理論、戰略與政策研究為主的世界一流智庫”為目標,長期將科研視角聚焦於人民幣國際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區域貨幣金融合作以及中國貨幣金融戰略等國際金融領域,並適度拓展至其他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在科學研究、國際交流、科研資政以及培養“能夠在中西方兩個文化平台自由行走”的國際金融人才等方面卓有成效。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蘇寧,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Mundell),香港金融管理局原總裁任志剛(YamChiKwong),著名貨幣金融學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史蒂夫·漢克(SteveH.Hanke),法國原財政部長、歐洲50人論壇主席和創始人、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主席埃德蒙·阿爾方戴利(EdmondAlphandery)等7位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或政策領導人擔任研究所顧問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家委員陳雨露教授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包括賁聖林、曹彤、郭慶旺、胡學好、紀志宏、焦瑾璞、RainerKlump、IlHoungLee、劉珺、陸磊、DaivdMarsh、HerbertPoenisch、瞿強、AlfredSchipke、AnoopSingh、WandaTseng、塗永紅、王永利、魏本華、向松祚、宣昌能、張傑、張曉朴、張之驤、趙海英、趙錫軍、周道許等27位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張傑,前海微眾銀行行長曹彤,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分別擔任所長、聯席所長和執行所長,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中國人民大學塗永紅教授、宋科教授擔任副所長。

機構任務

研究所協調推進貨幣金融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戰略研究以及政策和套用研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年輕化、專業化的研究團隊(特約研究員11人、研究員29人、副研究員6人),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和政策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為深入推動中國金融理論發展與改革實踐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主要學術產品包括InternationalMonetaryReview(Quarterly)、《國際貨幣評論》(月刊)、《IMI研究動態》(周刊)、《國際貨幣金融每日綜述》(日刊)等四種學術刊物,以及國際貨幣研究系列叢書(IMI書系)。特別是自2012年起,研究所開始每年定期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重點探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報告因其獨立性、客觀性和決策參考性,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門的高度關注。同時,報告還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版本並在北京、香港、法蘭克福、倫敦等地同步發布,引起國內外理論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
研究所長期致力於搭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平台,先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國際金融論壇(IFF)、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歌德大學)、盧森堡大學、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學院(KIEP)、香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等歐、美、亞國際組織或科研機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迄今為止,研究所共舉辦重大國際、國內學術會議30餘次,中小型學術會議百餘次,形成了貨幣金融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燕山論壇、麥金農大講壇等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其中,大金融思想沙龍重點對國內外貨幣金融領域的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以期緊跟國際前沿、拓寬理論視野、深化研究協作,為推動“大金融”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大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搭建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學理上源於黃達教授所倡導的宏微觀金融理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於金融和實體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系統思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在《大金融論綱》中系統論證了“大金融”命題的基本內涵和方法論思想,為全面構建有利於促進長期經濟成長和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大金融”體系框架奠定了理論和實證基礎。
研究所以“求是金融英才計畫”為依託,長期專注於培養“能夠在東西方兩個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高端國際金融英才。“求是金融英才計畫”是依託中國人民大學跨學科經濟金融資源,面向全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國際性金融青年領袖人才培養項目。該計畫以培養“睿智堅毅的學術研究精英、開拓創新的業界明日之星、貫通中西的國際金融人才”為目標,以“學術+業界”雙導師制為基本模式,採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組織形式、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模式、全面與個性相結合的培養方案以及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的交流方式等特色做法,不斷探索與“燕山論壇”、“浦江金融論壇”、“人大中環論壇”、“人大紐約金融論壇”等高端校友平台有效對接,創新性地打造一個全方位、專業化、可持續性的金融人才培養通道。
研究所積極為國家和各級政府建言獻策,為推動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五年來,研究所不定期將各類內刊擇要以內參的形式報送至國家領導人、一行三會等相關領導,多次得到領導批示。研究所成員參與省部級以上決策諮詢和授課20餘次,先後10餘人擔任分別擔任中國金融學會、中國財政學會等國家級學術組織的副會長、常務理事,以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等重要職務。其中,顧問委員潘功勝、學術委員會主任陳雨露均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顧問委員王兆星擔任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張傑所長擔任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郭慶旺擔任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賁聖林所長擔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成員在政策部門擔任重要職務(包括已離任)的人數分別為:顧問委員4人,占比57%,學術委員13人,占比48%,研究員(包含特約研究員、研究員和副研究員)8人,占比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