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史綱

中國人史綱

《中國人史綱》是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台灣柏楊,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此書有如下優點: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其次,在章節安排上富於創造。全書以“世紀”分章,以問題分節,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2018年4月,紀念著名作家柏楊逝世十周年:《中國人史綱》推出青少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國人共同的家族史、最好讀的中國通史。

中國人史綱 中國人史綱

柏楊名著《中國人史綱》,代表的是作家寫史的一個高度,是平民治史的一個高度。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見方面,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說,連個堪稱及格的競爭者都沒有。

在體例上,本書有至少以下突出的特點:

灑脫自在、遊刃有餘的表述。作者常常開門見山又一針見血地進入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關鍵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數筆,便使歷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頓生,也使隱藏在歷史積塵下的規則與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後的“東西方世界”一節,別具匠心和視野。宋明之後,尤其是十六世紀開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發展起來,科技之光興起,中西方的發展遂於此分道揚鑣,並終於導致十九世紀以後中國社會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嘆息之餘,更應該明白到,不僅僅從中國來看中國歷史,和不僅僅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多么必要和意義非凡。

本書特有的以世紀分章和以問題分節,不以帝王年號而以普遍的公曆算法來紀年,和將一個世紀分成十個年代來分別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書脈絡清晰,重點主題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閱讀。

富於文采的白話文字,這可從《史綱》裡面不多的幾處古詩翻譯就可以看出,其用詞之妙與精準,絕對可讓作者躋身於一流白話文大師之列。

大量地以表格來代替冗長敘事的方式,既簡潔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閱讀的愉悅感。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時,我們固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當中國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惟一的立足點。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所有的國,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

——柏楊

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不但使我振奮,也更使我期待。

——柏楊

柏楊先生生命之作,最好讀的中國通史。

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 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

我們是從哪裡來的?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之路又是如何走過來的?

內容簡介

《中國人史綱》不僅是柏楊先生史學著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國歷史通俗寫作中的傑出開拓之作、引領之作。在同類書中,至今還沒有一個及格的競爭者。

本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世紀為經,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寫到20世紀初;以事件為緯,內容涵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暢生動,結構精練緊湊。自面世以來,不斷再版,深受歡迎,成為中國人了解中國通史的首選書籍,在青年學子中更幾乎人手一冊。

柏楊的史觀以“人”為中心,自稱是平民著史、獄中著史,“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所以取名《中國人史綱》,重點在“人”。柏楊一生經歷坎坷,因有大苦難,所以有大憤懣與大悲憫,這種情懷始終激盪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楊作品的魅力不因時間的流逝而稍有減衰。

典藏版製作精美,分上下兩冊,大16開本。並隨書附贈柏楊生平影像VCD。

作者簡介

柏楊(1920~2008),人文大師,當代華文世界不朽的閱讀圖騰,自稱是“野生動物”。

據說,出生於1920年。

河南輝縣西關人。

不知道出生日期,最被認可的生日是3月7日,以紀念1968年被捕入獄的日子。

一生念過很多個學校,但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

歷史學家唐德剛有這樣一句話:“柏楊的生平,在他呱呱墜地之日始,便構成傳統中國社會裡一宗標準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個小孤兒。”

1949年,到台灣。1953年,發表平生第一篇文字。1960年,開始以“柏楊”之名寫作雜文專欄。

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為有期徒刑12年,後又被減為8年。1977年4月1日獲釋,實際被囚禁9年又26天。影響兩岸中國人數十年的人物,人文大師。從1950到2004年,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史學寫作,十年人權,有華人處,就流傳著柏楊的作品。

作品目錄

《中國人史綱》(上)

自序:我期待著不同的聲音

出版人語

第1章 歷史舞台

一 空中·馬上

二 河流·湖泊

三 山脈·山嶽

四 沙漠·萬里長城

五 城市

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

第2章 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

二 五氏

東西方世界

第3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

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勛與姚重華

東西方世界

第4章 半信史時代

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

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

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六 商王朝社會形態

七 紀元前十七世紀

八 紀元前十三世紀

九 紀元前十二世紀

十 周王朝封建制度

十一 瓶頸危機

十二 紀元前十一世紀

十三 紀元前十世紀

第5章 信史時代

東西方世界

第6章 紀元前八世紀

一 周政府的東遷

二 春秋時代

三 周鄭交戰

四 楚王國

五 衛國新台醜聞

東西方世界

第7章 紀元前七世紀

一 封國的吞併與逐君殺君(上)

二 五霸

三 齊國霸權的興衰

四 晉國長期霸權

五 秦國短期霸權

六 楚王國問鼎事件

東西方世界

第8章 紀元前六世紀

一 封國的吞併與逐君殺君(中)

二 楚王國霸權的隱憂

三 鄢陵之役

四 國際和平會議

五 伍子胥鞭屍事件

六 魯國的三桓政治

東西方世界

第9章 紀元前五世紀

一 封國的吞併與逐君殺君(下)

二 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大黃金時代

三 儒家

四 道家·墨家·法家

五 諸子百家

六 戰國時代

七 晉國的分裂

東西方世界

第10章 紀元前四世紀

一 封國的消失與蛻變

二 吳起與楚王國

三 歷史上最大的魔術——秦國變法一

四 合縱對抗與連橫和解

五 齊宋兩國的侵略戰爭

六 三位巨子

東西方世界

第11章 紀元前三世紀

一 東方各國互相纏鬥

二 嶄新的外交政策——遠交近攻

三 呂不韋·韓非

四 六國覆滅

五 輝煌的八十年代

六 嬴政大帝

七 焚書坑儒

八 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 西楚王國曇花一現

十 西漢王朝大統一

東西方世界

第12章 紀元前二世紀

一 匈奴汗國崛起沙漠

二 道家思想的實踐——黃老政治

三 七國之亂

四 儒家思想定於一尊

五 對匈奴汗國的反擊

六 張騫通西域

七 中國疆土的再擴張

八 漢賦

東西方世界

第13章 紀元前一世紀

一 中匈兩國的和與戰

二 司馬遷·路溫舒

三 中國疆土的繼續擴張

四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五 四匈奴汗國的分裂

六 五外戚政治

東西方世界

第14章 一世紀

一 新王朝與新社會政策

二 二十一年改朝換代混戰

三 東漢王朝建立

四 匈奴汗國的再分裂

五 班超再通西域

六 羌戰

東西方世界

第15章 二世紀

一 西域的喪失

二 羌戰的擴大與慘烈

三 外戚政治的重演

四 士大夫及門第的形成

五 宦官制度

六 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

七 佛教·道教·黃巾

八 三十一年改朝換代混戰

東西方世界

第16章 三世紀

一 赤壁戰役

二 三國時代

三 政制·九品·清談

四 晉王朝暫時的統一

五 八王之亂(上)

東西方世界

第17章 四世紀

一 八王之亂(下)

二 大分裂時代開始

三 三國並立

四 五國並立

五 晉帝國侷促一隅

六 北中國的大混戰

七 前秦帝國的茁壯

八 淝水戰役——歷史的命運

九 八國並立

十 九國並立

東西方世界

第18章 五世紀

一 十一國並立

二 短命王國相繼滅亡

三 五胡亂華十九國結束

四 南北朝

五 南宋帝國的暴君

六 南齊帝國的暴君

七 北魏帝國遷都與漢化

八 奇異的寄生集團

九 佛道二教的發展

東西方世界

第19章 六世紀

一 南梁帝國的北伐

二 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 北魏帝國的分裂

四 蕭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國混戰

五 北齊北周倏興倏滅

六 大分裂時代終結。

七 突厥汗國崛起沙漠

東西方世界

媒體評論

現在比三十年前更應該讀柏楊

雷頤

上世紀八十年代,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在華人世界激起了軒然大波,自然也衝進了國門初啟的中國大陸。此時,“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從思想界到普通民眾,都在反思這場巨大的浩劫為何會持續十年之久,為何幾乎全民陷入那種瘋狂之中。人們從反思政治、經濟、體制起,進而反思思想和文化因素。由此,形成了80年代的“文化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國民性都作了嚴肅認真的思考和嚴厲激烈的批判。

然而,承擔這種文化、傳統反思批判重任的,其實大都是學術剛剛起步的中、青年學人。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代人的學養明顯不夠,學力確實不足。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傳入大陸,引起強烈反響。他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作了深刻、尖銳的解剖與批判,語言犀利尖刻,但後面卻有深厚的學術背景為支持,稍後引進的他的《中國人史綱》證明了此點。此時台海兩岸暌隔已久,經濟、政治、社會制度迥異,文化氛圍也非常不同,從日常生活到書面語言,甚至許多辭彙已經不同,雙方接觸之初,均有“隔”的感覺,曾經造成不少誤解、笑話。然而,讀柏楊的書不僅沒有任何閱讀障礙、理解困難,沒有“隔”的感覺,反而都能感到他的尖銳深刻、痛快淋漓,感到他“說的就是我們”!因此,他的著作才能在大陸一紙風行,洛陽紙貴。這也說明,他對中國文化、中國人國民性的分析超越了政治、經濟制度的層次,確實深入到了兩岸、甚至世界華人靈魂深入共同的“深層結構”。

“文化醬缸”是柏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著名比喻,人們往往因此將他作為“全盤”“激烈”反傳統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觀點並非如此簡單。他認為,所謂“文化醬缸”是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許多污穢骯髒的東西開始沉澱,使水不能流,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污泥坑,發酸發臭。因此他對中國傳統典章制度、文化藝術的許多創造與輝煌都有客觀的分析、評價和肯定,認為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像一條壯觀偉大的河流。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時,開始由燦爛而平靜。十二、十三世紀宋王朝理學道學興起時,開始沉澱;到明代,這河流終於淤塞成為一個醬缸,構成一個最龐大最可哀的時代。也就是說,他認為明代以前中國文化並非“醬缸文化”。他指出,文字獄與八股文是明王朝使中國文化淤塞成為“醬缸”的兩個工具。文字獄是外在的威嚇,而八股文是內在的引誘,將讀書人拖拉進官場,並且做官成為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讀書人進入官場之後,就與民間成為對立狀態。人性尊嚴在封建官場中被嚴重歪曲,這正是醬缸文化的特徵之一。

柏楊先生不是“學院”內的學者,能寫出種種洞察人性、洞察歷史的巨著,不能不說與他的特殊經歷大有關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尚未“解嚴”時期,他曾受十年無妄之災,幾乎被槍決,所以有人說他是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老黑格爾曾經說過:同一句話,從未經世事的年輕人口中說出和飽經風霜的老人口中說出,涵義大不一樣。那么,對更加豐富萬端的人類歷史、人性的善惡醜美,不同人、不同經歷者的敘事,涵義則更不一樣。長期艱難的獄中生活磨鍊,使他對歷史上各種制度的優劣、政策的得失、社會的興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惡有著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因此,他的洞見,恰是許多高頭講章式的“學術著作”所缺乏的。

柏楊先生著作剛剛引進大陸的時候,我們的改革開放起步不久,也是我們剛剛“睜眼看世界”的時候,無人不為中國與世界已開發國家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所震驚。柏楊先生的著作,當時是力促我們深深自省的警世之音。近三十年過去,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令世人瞠目,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已不是中國能否“崛起”,而是中國如何“崛起”、“崛起”後對世界會有何種影響的問題,“中國的崛起”,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在中國作為“大國崛起”的情況下,一種虛驕之氣勃然興起: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有人說五百年來一直是西方制定世界規則、現在是中國為世界制定規則的時候了,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只有中國文化才能救世界、為萬世開太平……這時,其實更應該看一看國民性素質究竟提高了多少,我們的“文化”是否已擺脫“醬缸”。因為一個強壯但驕橫自大、沒有謙卑精神、缺乏自我反省的人,對人對己,都未見是好事。所以,現在比三十年前更有認真讀柏楊的必要。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著有《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等。

讀者點評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這是這本書的立足點,也是一個中國人的立足點,不管我們是生活在什麼時代,我們始終是炎黃子孫,不管國家興盛如漢唐,還是衰敗如近代,我們中國人的血脈始終流傳,不管曾經遇到過多少次滅國絕種的危機,我們都能從廢墟中站起來,我們傳承5000年的文明,我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們勤勞勇敢,善良大度,頑強拼搏,忍辱負重,韌性十足,甚至,我們的黑頭髮,黑眼睛,我們抑揚頓挫的中國話,我們方方正正的中國字,無一不昭示著我們的血脈,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驕傲地說:我是一個中國人。

這本書打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揭示了中國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制度,從大體上來說中規中矩,但是從第二本開始,特別是講述宋朝開始,就有點有失偏頗,猛烈抨擊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而讀過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讀者不難發現柏楊顯然對司馬光存在一種偏見,凡是司馬光贊成的他就反對,凡是司馬光反對的他就贊成,為歷史著書立說的作者一葉障目至此,讓人目瞪口呆。到了明朝,就乾脆稱其為君權極端集中的大黑暗時代,而任何曾經仔細讀過明朝歷史的讀者都會發現,明朝的君主權利並不比其他封建王朝更甚,就連柏楊口誅筆伐的萬曆,也是因為自己無法達成立常洵為太子的心愿而與大臣做消極抵抗,而稱愛新覺羅是最好的王族,其中三分之二的皇帝是明君,三分之一是中庸之材簡直是貽笑大方。

此書硬傷不少,但是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歷史學家也算差強人意。惟有作者的著書精神令人佩服,那就是無論怎樣改朝換代,無論經歷過多少崎嶇坎坷,無論時代怎樣發生巨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們是中國人,正是這樣一種精神上的信念,才是我們歷經歷史的磨難,至今仍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是這種信念使得我們中國人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的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