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

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

本書可謂匯聚了濱下武志教授亞洲貿易方面的主要成果,圍繞中國和亞洲納入世界經濟探討了許多關鍵性的問題,包括從海洋的視角透視中國、亞洲和世界經濟,亞洲的內部貿易,中國的國家財政和朝貢貿易體系,銀行和金融,海關等等。他帶著批判的思想重讀亞洲經濟史,從朝貢貿易,以及與此相關的白銀流通、通商口岸網路、金融網路形成和發展的角度重新詮釋了16世紀以來東亞地域體系與世界經濟的演化關係。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日)濱下武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 譯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內容簡介

濱下武志,是亞洲首屈一指的歷史學家,他開創了一個中國、東亞和世界的歷史研究的新領域。他帶著批判的思想重讀亞洲經濟史,用“歷史解釋”的方法重新詮釋了1 6世紀以來東亞地域體系和世界經濟的演化關係,在東亞區域秩序的背景中,繼而在歐洲 美洲 亞洲貿易和金融秩序更大的框架內,重新詮釋了中國的位置。這個經過長期的孕育而形成的框架,有助於理解世界市場的狀態。他的研究已在日本、中國和國際學術界激起層層漣漪。
本書可謂匯聚了濱下武志教授亞洲貿易方面的主要成果,圍繞中國和亞洲納入世界經濟探討了許多關鍵性的問題,包括從海洋的視角透視中國、亞洲和世界經濟,亞洲的內部貿易,中國的國家財政和朝貢貿易體系,銀行和金融,海關等等。

作者簡介

濱下武志,日本上智大學副校長,國際教養學部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關注的領域為華北經濟史。

圖書目錄

中文版前言
譯者序
第一章 關於中國、東亞和全球經濟的新視角
第二章 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

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和朝貢關係
國內統治秩序
朝貢秩序
朝貢體系及其變遷
中日關係和亞洲的近代轉型
小 結
第三章 清朝秩序的集權與分權——稅收、朝貢和移民
中央和地方行政
中央和地方的財政管理
中央和地方的貨幣發行權
迴避制
中華與朝貢—理念和秩序
移民與廣域經濟圈的形成
海外移民的歷史
移民和移民中介機關
移民的原因和結果
小結:中國與日本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中的白銀流通與世界經濟——16~19世紀的東亞
區域研究與世界史
白銀流通的條件
亞洲白銀
白銀流通的內外網路
中國經濟吸納白銀的能力
日本的金、銀、銅和東亞的朝貢貿易
印度盧比的流通
銀價下落與國際金融市場
結 論
第五章 14~18世紀琉球的海上網路: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
琉球與朝鮮的關係
琉球與暹羅的關係
琉球和爪哇的關係
派往中國的朝貢使團的構成
海域社會:朝貢、貿易、移民與媽祖、海的女神
琉球貿易的結構
朝貢貿易和琉球網路
琉球—馬尼拉關係
結論:從外圍看朝貢貿易體系
附錄 琉球和爪哇
第六章 交涉時代的海洋亞洲和通商口岸網路——朝貢與條約,1800~1900年
國家與海洋
海洋地帶的形成
朝貢貿易區域的市場化
通商口岸之間關係的擴展
藩屬國家和條約:1882年《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的簽署
朝鮮對清朝的抱怨
北方商業的擴展
中國海關向朝鮮的擴張
朝中關係的摩擦與朝鮮海關——獨立國還是藩屬國?
外國顧問及貸款問題
朝鮮海關章程與稅則
結論:朝鮮與美、法、英、俄、日等國的條約
第七章 中國的外貿金融——白銀、鴉片及世界市場整合:19世紀20~50年代
銀價上漲和白銀外流
多邊貿易結算中的匯兌
貿易結構變化和“易貨貿易”的出現
小 結
第八章 交錯的印度網路和華人網路——本國匯款體系的比較研究
導言 移民問題和現代世界
一 移民研究的新課題
二 移民和本國匯款視角的印度裔與華裔的比較
三 網路及其原理
四 交叉網路的歷史發展
五 本國匯款與金融網路
六 網路交錯的各種類型和相互關係
結語——非制度性網路的活躍
第九章 上海的海外金融網路——19世紀末的朝鮮、中國與日本
清朝對朝鮮影響的擴大與廣東商人
中朝貿易中的大米和黃金
清國商人的商業優勢
日商和華商:金融實力之比較
山西票號在東亞的網路
山西票號仁川出張所
山西票號神戶分行和東京出張所的設立
上海—仁川—神戶間的三角金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