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協合作:1991-2011

中國--東協合作:1991-2011
序言
20年前,時任中國外長錢其琛應邀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東協外長會,開啟了中國-東協對話。20年來,在雙方領導人的精心培育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中國同東協走過了一條睦鄰友好和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
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從對話夥伴提升到戰略夥伴。雙方經貿合作成果顯著,建成了自由貿易區,貿易和相互投資快速增長。雙方建立了完善的對話合作機制,確定了11大重點合作領域,在20多個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各領域友好交流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雙方攜手應對亞洲和國際金融危機、重大自然災害和跨境傳染病,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鞏固了友誼,深化了合作。
中國-東協全方位合作不僅有力促進了各自經濟社會發展,給雙方人民帶來了巨大福祉,也為促進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值此中國與東協建立對話關係20周年之際,謹以此手冊,追溯雙方友好交往歷史,展現務實合作成果,期待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政治、安全與地區事務
政治
1991年7月,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錢其琛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第24屆東協外長會,標誌著雙方對話進程的開始。1996年,中國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夥伴。
1997年,雙方合作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贏得東協國家廣泛讚譽。同年12月,首次中國-東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馬來西亞舉行。會議確定雙方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確定雙方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同年,中國政府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中國高度重視並致力於發展深化同東協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在東協對話夥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第一個明確支持《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第一個確定同東協建立自貿區。
中國同東協保持頻繁高層交往,中國領導人出席了歷屆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2010年,雙方副總理級以上高層互訪達70餘起。這些高層交往增進了互信,為雙方關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中國同東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對話合作體制,包括領導人、部長、高官等各個層次。雙方迄今已舉行13次領導人會議以及三次特別領導人會議。雙方還建立了外交、經濟、交通、海關署長、總檢察長、青年事務、衛生、電信、新聞、質檢和打擊跨國犯罪等十幾個部長級會議機制。
2010年,在圓滿完成第一份《落實中國-東協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畫(2005-1010)》基礎上,雙方制訂了第二份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畫(2011-2015)。
2011年,中國-東協中心正式成立,成為促進雙方經貿、教育、旅遊、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服務平台。
安全
中國與東協在防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前發展,在中國-東協、東協地區論壇、東協防長擴大會、10+3等框架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中國在東協地區論壇中倡導安全政策對話會,在東協-中日韓框架內舉辦了武裝部隊救災研討會、非傳統安全論壇等。2011年,中國同東協舉行了首次防長交流。
中國軍事科學院分別於2008年、2009年舉辦了兩屆“中國與東協高級防務學者對話”,就“軍隊現代化與地區互信”、“東亞地區安全形勢與中國-東協防務合作”話題進行交流。自2010年起,舉辦“中國與東協防務與安全對話”,邀請雙方防務政策官員與防務學者就地區防務與安全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自1997年起,中國同東協每兩年舉行一次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2004年,雙方簽署《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2010年續簽。雙方在打擊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恐怖主義、武器走私、洗錢、國際經濟、網路犯罪等跨國犯罪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
2004年以來,中國公安部先後舉辦禁毒執法、刑事技術、海上執法、案例研討、出入境管理、網路犯罪偵查等各類培訓、研修項目60餘個,共邀請1500餘名東協成員國執法官員訪華。其中,2006年至2011年,公安部舉辦五期東協執法聯絡員項目,共有92名來自東協成員國的執法官員在中國進行了為期1年的漢語和中國警務知識學習。
中國同東協同舟共濟,相互支持,合作應對了印度洋海嘯、緬甸風災、汶川地震、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和傳染性疾病。
地區事務
中國同東協共同推動東亞合作進程,培育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協商一致等區域合作理念。雙方在東協地區論壇、10+3、東亞峰會等機制內進行了良好合作,推動發表了兩份《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建立起區域外匯儲備庫,促進了東亞自貿區建設。在東亞合作進程中,中國始終堅定支持東協的主導地位。
中國長期支持並積極參與東協共同體建設和一體化進程。中國是最早任命駐東協大使的國家之一,2011年在雅加達設立了東協事務辦公室,並將設立常駐東協使團。
2002年11月,中國同東協國家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顯示了雙方共同致力於加強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決心。2011年7月,中國與東協國家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針達成一致。
二、經貿、自貿區與博覽會
經貿
中國-東協雙方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勢頭。1991年,雙方貿易額僅為79.6億美元。2010年,雙邊貿易額已達2927.8億美元,規模擴大了37倍,年均增長率20%以上。2011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25%,達到1711.2億美元。中國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協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中國和東協各國之間雙向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11年6月底,累計相互投資額近800億美元。近年來,中國對東協的投資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東協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在中方倡議下,中國-東協投資合作基金、中國-東協銀行聯合體相繼成立,成為雙方投融資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國和東協各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由最初的單一貨物貿易形式,到服務貿易、相互投資,再擴展到信息通訊、湄公河開發、交通、能源、文化、旅遊等各個領域。東協已成為中國第五大服務貿易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
中國-東協自貿區
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最重要的舉措和成果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東協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開發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
2000年1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提出建立中國-東協自貿區的構想,得到東協各國領導人的積極回響。2002年11月,中國與東協簽署《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貿區,並正式啟動自貿區建設進程。
2004年1月1日,自貿區的先期成果--“早期收穫計畫”順利實施。2004年11月,雙方簽署自貿區《貨物貿易協定》,並於2005年7月開始相互實施全面降稅。2007年1月,雙方簽署了自貿區《服務貿易協定》。2009年簽署《投資協定》。
2010年1月,中國-東協自貿區如期全面建成。自貿區建立後,雙方對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東協平均關稅從9.8%降到0.1%,東協六個老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2.8%降到0.6%。關稅水平大幅降低有力推動了雙邊貿易快速增長。
中國-東協博覽會
2003年10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七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倡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協博覽會。這一倡議得到了各國領導人的普遍歡迎。
博覽會由中國商務部和東協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協秘書處共同主辦,以“促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共享合作與發展機遇”為宗旨,內容涵蓋商品貿易、投資合作和服務貿易。
博覽會已成功舉辦八屆,同期舉辦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共有42位中國和東協國家領導人、1500多位部長級貴賓出席了博覽會。8年來共舉辦了200多個高層次會議和論壇及相關活動,共有31.6萬名客商參會,貿易成交額116.9億美元,簽約國際合作項目投資額491.72億美元,簽約國內合作項目投資額4759.02億元人民幣。博覽會已成為中國-東協開展全方位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科技、環保與智慧財產權
科技
1994年,中國-東協科技合作聯委會正式成立,由中國科技部和東協科技委共同組成,截至目前共舉行了六次會議。在科技聯委會的指導下,雙方在農業、生物、食品、能源、中醫藥、遙感、地震、海洋等領域實施了多個合作項目,包括: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論壇(2009)、太陽能系統技術與產品套用培訓班(2009)、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2009)、太陽能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論壇(2010)、中醫藥防治糖尿病技術交流、示範及推廣套用培訓班(2010)、農業新品種與種植業國際科技合作論壇(2010)等。
2005年以來,在歷屆中國-東協博覽會期間舉辦了科技專題展。展覽從東協國家實際需求出發,結合中國在農業和高新技術方面的科技成果,展示了農村先進實用技術、高新技術成果和產品近3000項,技術交易金額逾40億元。
2006年,科技部支持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成中國-東協農業合作示範區,成為中國與東協開展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前沿陣地。2006年以來,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每年舉辦面向東協國家的亞熱帶果樹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國際培訓班、中國-東協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等科技交流活動,為東協國家培訓了一批農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2008年,中國-東協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網建成並投入使用。網站設有符合中國與東協用戶需求的東協資訊、展會信息、科技成果等14個特色信息欄目以及政策法規、企業與產品、東協標準等8個專業資料庫。目前,網站採集發布資訊2萬餘條,註冊會員達4萬人。
環境保護
現階段,中國與東協環境合作機制主要包括中國-東協環境合作、東協與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東亞環境部長會議。
2007年第十一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環境保護被列為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機制下第十一個重點合作領域。2009年,雙方聯合編制完成了《中國-東協環境保護合作戰略(2009-2015)》。2011年5月,環境保護部正式成立了中國-東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
雙方舉行了中國-東協環境政策對話研討會、中國-東協環境管理研討會、中國-東協環境標誌和清潔生產研討會、中國-東協環境影響評價及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研討會、中國-東協環保合作戰略國際研討會、大湄公河流域國家高級官員環境管理(生態保護管理)研修班、中國-東協綠色產業發展和合作研討會、中國-東協執法能力研討班等交流活動。
智慧財產權
中國與東協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2005年以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多次舉辦中國-東協智慧財產權研討會。2009年,雙方簽署了《中國-東協智慧財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有力推進了中國-東協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合作進程。
四、農業、減貧扶貧
農業
中國和東協大多數國家有眾多的農村人口和豐富的農業資源,農業在雙方經濟中都占有基礎地位,加強農業合作是雙方共同的戰略決策。
2002年,中國同東協簽署《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備忘錄將雜交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生物工藝、農場產品和機械等方面列為中國與東協在農業科技方面長期合作的重點。此外,中國與多數東協國家簽訂了雙邊農業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加強了雙邊農業合作政策的制定和農業技術交流。
中國與東協國家在農業領域開展了一系列人力資源開發、技術交流合作項目。中國先後舉辦了幾十個技術培訓班,為東協國家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
中國同東協在農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取得進展。在動植物檢疫檢驗、優勢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農村沼氣建設、農業項目管理人力建設和農產品貿易等領域,中國全面加強與東協國家的合作。
農業技術試驗示範區是中國向東協國家促進農業經貿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國的許多農業技術和設備價廉物美,實用而且易於推廣,深受東協國家的歡迎。
近年來,中國倡議並實施了“中國-東協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計畫”、“中國-東協農村發展推進計畫”等,推動雙方農業合作全面、持續、深入發展。
減貧扶貧
2007年至2010年,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同東協國家及相關國際機構進行了密切合作,舉辦了四屆中國-東協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
中國利用多種資金渠道,開辦了12期針對東協的扶貧政策與實踐培訓班,總共培訓了200多名來自東協或其他亞洲國家的代表。
中國與東協國家政府部門、議會代表團等在減貧領域開展了雙邊交流訪問活動,並連續三年派員參加東協與中日韓農村發展與減貧高官會,大大拓展了中國在社會發展與減貧領域與東協國家的交流對話,為推動務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交通、信息通信
交通
(一)公路建設
昆曼公路起於昆明,經寮國至泰國曼谷,並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公路網相銜接,是聯通中國與東南亞的大動脈。中國境內段已2009年全部改建為高等級公路或高速路。由中國、泰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各出資3000萬美元建設的寮國境內段2007年建成。2009年,中泰老三國政府簽署跨湄公河大橋項目融資協定,大橋預計2012年竣工,屆時將實現昆曼公路全線貫通。
2008年,中國援建高棉7號國家公路通車,全長196公里。2009年,中國提供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建設的印尼泗馬大橋建成通車,全長5.4公里。
(二)鐵路建設
中國積極支持並推進泛亞鐵路建設。泛亞鐵路東、中、西三個方案中國境內段的建設已納入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東線:新建玉溪至蒙自鐵路已於2005年開工,計畫2011年建成。蒙自至河口鐵路已於2009年開工,計畫2013年建成。中線:昆明至玉溪鐵路擴能工程已於2010年開工,預計2014年完工。西線:昆明至廣通鐵路擴能工程已於2007年開工,計畫2013年建成,廣通至大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爭取2011年開工,大理至瑞麗鐵路已於2008年開工。
在大力開展國內建設的同時,中國也致力於支持泛亞鐵路東、中、西三個方案境外段的建設,依據東協各國的願望,採用多種方式為東協國家建設鐵路提供協助。2010年,中國出資完成了高棉境內巴登-斯諾爾缺失段可行性研究工作,2011年出資完成了寮國境內萬象-磨憨缺失段、緬甸境內木姐-臘戍缺失段可行性研究工作。
(三)民航
2010年11月19日,中國與東協正式簽署了《中國-東協航空運輸協定》及其第一議定書。目前,中國已與東協10個成員國簽有雙邊航空運輸協定,並以此為基礎,初步建立了覆蓋中國與東協各國主要城市的航線網路,有效促進了中國與東協國家的人員往來和經濟貿易。2010年,中方共有10家航空公司經營至東協國家的直達航線,每周450個客班,13個貨班。東協方面,有18個航空公司經營至中國的航線,每周380個客班,19個貨班。雙方航班總量已達到每周862班。
(四)海運、海事和港口合作
雙方於2007年簽署《中國-東協海運協定》,2008年建立年度海運磋商會議機制。
2005年,雙方建立不定期海事磋商機制,2010年簽署《中國-東協海事磋商機制諒解備忘錄》,將上述磋商機制升格為年度磋商機制。
2008年,雙方建立了港口合作高官會機制,正在探討建立中國-東協港口服務網路。
(五)水路航道改善
2002年至2003年,中方出資500萬美元幫助寮國和緬甸境內湄公河航道實施排障,大大提高河道安全可靠性,裝載能力提高80%至100%,通航期由6-7個月提高至10-11個月。
信息通信
中國同東協在信息通信領域已形成完善的合作機制。2006年至2011年,雙方共舉行了六屆電信部長會議。
雙方簽署的重要合作檔案包括《中國-東協信息通信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東協建立面向共同發展的信息通信領域夥伴關係北京宣言》、《中國-東協電信監管理事會關於網路安全問題的合作框架》等。
中國-東協電信周是雙方信息通信合作的重要平台,2004年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八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倡議舉行。2005年以來共舉辦了三屆,包括部長論壇、工商論壇、無線電頻譜管理研討會、信息通信展示等活動。此外,應東協方邀請,中方於2006年起參加東協電信監管理事會圓桌會議。
中方在2001年第五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將為東協培訓100名電信高官。2002年至2010年,雙方共舉辦了27期人力資源開發項目,以培訓班、研討會等形式為東協國家培訓不同專業領域、不同類型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總數超過500名。
六、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
GMS框架下合作
中國重視並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GreatMekongSubregionEconomicCooperationProgram,簡稱GMS)。中國國務院總理出席了全部三次GMS領導人會議。
中國參與的貿易與投資、交通、能源、電信、環境、農業、旅遊、人力資源開發等各領域合作續有進展。
中國倡議成立了GMS經濟走廊論壇。2008年,首屆會議在昆明舉行,為推動走廊合作從交通領域逐步擴大至貿易和投資領域,推動經濟走廊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並舉辦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周、大湄公河次區域項目洽談會等活動。
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取得重大進展。GMS南北經濟走廊中線(昆明-河內-海防)中國境內段407公里全部改造為高速公路。南北經濟走廊東線(昆明-南寧-河內)公路通道全長380公里,中國境內179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中國簽署了《GMS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及其17個附屬檔案和3個議定書,內容涵蓋人員跨境流動、過境安排、車輛標準、公路標識和信號等。
中國積極開展與GMS其他國家的電力聯網和電力貿易,推動制訂GMS電力發展總體規劃。中方發起並部分投建的GMS信息高速公路第一階段已於2008年3月完成。
自2005年開始,中國開始在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接壤的緬甸、寮國、越南等國跨境地區開展雙邊傳染病防控合作項目。主要項目包括:中國-緬甸邊境地區瘧疾聯防聯控試點項目,中國-緬甸、中國-寮國、中國-越南邊境地區愛滋病防控合作試點項目,中國-越南邊境地區結核病防控合作項目等。
2008年以來,中國舉辦三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高層專題研討會,就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和就業等進行交流,並在寮國和泰國建立了中老、中泰婦女培訓中心,對當地婦女進行實用技術培訓。
湄公河環境保護
2010年5月,中國環境保護部在北京舉辦了大湄公河流域國家高級官員環境管理(生態保護管理)研修班,來自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高棉、緬甸、寮國和越南4個國家的21名高級環境官員參加了研修培訓活動。研修活動採用授課與實地考察結合的形式,除了解中國環境保護領域政策和管理經驗外,各國學員還相互交流環保和生態管理方面的經驗。
湄公河影視宣傳
2004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發起,並聯合大湄公河次區域高棉、寮國、緬甸、泰國、越南五國國家電視台合作攝製大型紀錄片《同飲一江水》。截至2008年4月,《同飲一江水》合作六國的30多家電視台以中、英、柬、老、緬、泰、越7種語言播出了該片。
七、文化、教育與旅遊
文化
近20年來,中國與東協通過部長級會議、論壇研討、人員交流、舉辦藝術節和展覽等形式,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力增進了中國和東協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賞。
2003年10月,中國文化部派團參加了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東協與中日韓首屆文化部長會議和高官會議,並在會議期間就中國-東協文化合作初步交換了意見。2005年8月,雙方簽署《中國-東協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為中國與區域組織簽署的第一個有關文化交流合作的官方檔案。
自2006年以來,雙方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東協文化產業論壇”。2011年,為慶祝雙方建立對話關係20周年,文化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在重慶舉辦了以“東協文化周”為主要內容的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
教育
2008年以來,雙方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近百所東協國家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駐華使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協秘書處、東協大學網路、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等機構和近百所中國高校總計1600餘人次先後與會,並參加了期間舉辦的大學校長論壇、教育行政官員研討會、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共簽署了130餘份校際合作協定。
2010年8月,雙方舉辦了首屆“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會議通過《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貴陽聲明》,一致同意將繼續創新中國-東協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建立高層磋商機制,積極落實2020年東協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到東協留學生均達到10萬人的“雙十萬計畫”。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是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在教育領域舉辦的最高級別國際會議,標誌著中國-東協教育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為不斷促進中國-東協教育交流,自2005年起中國逐年大幅增加向東協10國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2008年以來,每年獎學金數量遞增50%。2010年,中國為東協國家提供的政府獎學金數量達到了3337人,比2005年增長了329%。目前,在華學習的東協留學生總數約為5萬人,中國在東協各類留學人員已達到7萬人。
中國一貫重視在中國高校中開設東協語言教學和東協研究。目前,中國已有幾十所高校開設了東協國家語言教學專業,學習東協國家語言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中國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等均開設了東協研究中心、東協國別研究中心等,與東協高校間的研究學術交流日益緊密。中國積極在東協國家推廣漢語教學。目前,東協國家開設有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共有孔子學院28所,孔子課堂14個。
2008年起,中國在對外人力資源培訓規劃中首次設立了一年制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開發中國家碩士(MPA)項目”,委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承辦,旨在培訓開發中國家高級行政官員。自2008年至2010年,共招收東協國家17名高級官員參加了該項目培訓。
多年來,中國通過援外培訓班、亞專資項目等組織我高校舉辦針對東協國家的系列短期培訓班和學術交流活動,如現代遠程教育研修班、教育行政官員研討班、東協與中日韓青年漢學家交流研討班、亞洲區域中醫藥教育高級師資研修班、中國-東協環境教育論壇、中國-東協人文學術研討會、中國-東協應對就業難題的職業教育國際論壇等,廣泛邀請東協學者來華。每年來華東協教師、學生逾千人次。
旅遊
在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的推動下,中國與東協的旅遊業發展迅速。中國與東協各國互為重要的旅遊客源地,目前,越南、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已位居中國居民出境旅遊目的地的前10位,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協國家一直穩居中國入境旅遊的15大客源國之列,達到了以旅遊促友好的目標。
八、衛生、質檢與海關
衛生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爆發,雙方在應對非典疫情中開始在衛生領域的正式合作。目前中國同東協建立了衛生部長會議、高官會議機制,取得豐富的合作成果。
首屆中國-東協衛生部長會議於2006年6月在緬甸仰光舉行。此次會議確定中國-東協衛生部長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在部長會議之前舉行高官會議。中國與東協國家也確立了衛生領域的國家聯絡人。迄今已舉行三屆中國-東協衛生部長會議。
--傳染病防控
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辦中國-東協愛滋病實驗室網路培訓班,為東協培訓愛滋病實驗室網路技術人員20人。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辦中國-東協傳統醫藥防治愛滋病研討會。
2007年,衛生部在北京舉辦了中國-東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進展研討會。2007年10月至11月,在北京舉辦兩期人禽流感實驗室診斷技術培訓班,培訓了東協9國共18名人禽流感實驗室診斷技術人員。
2008年6月起,東協與中日韓傳染病信息通報網站正式開通,實現了中國與東協國家在新發傳染病領域的疫情信息共享,促進各國傳染病控制工作更好開展。
2009年5月,東協與中日韓應對甲型H1N1流感衛生部部長特別會議在泰國曼谷召開。在此次會議上,中方提出由中國為東協國家培訓甲型H1N1流感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並向東協國家提供用於科學研究的診斷參考試劑。
--傳統醫藥合作
2008年10月,在北京舉辦中國-東協傳統醫藥規範化實踐研討會。2010年8月,在北京舉辦中國-東協中醫優勢與傳統醫藥發展研討會。2011年,中方組織了中醫保健東協行活動。
--口腔醫學合作
2008年11月,中國-東協口腔醫學交流論壇在南寧舉辦,為中國以及東協各國開展口腔醫學教育、學術交流、專業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搭建了平台。
質檢
2007年10月,中國與東協舉行了以“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合作,保護消費者權益”為主題的“第一屆中國-東協質檢部長會議”,標誌著中國東協質檢部長磋商級機制正式建立。會議發表了旨在加強食品安全合作的《聯合聲明》。
根據中國-東協《關於加強衛生與植物衛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SPS備忘錄),以“加強動植物檢驗檢疫合作,防範外來有害生物跨境傳播”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東協質檢部長會議在高棉召開。
2009年,雙方簽署了中國-東協政府間《關於加強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TBT備忘錄),以“產品質量和安全”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東協質檢部長會議於2011年10月舉行。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在與東協各國進行質檢合作的同時,也積極為東協國家開展質檢領域人力資源培訓,已完成的有關培訓項目包括:“中國-東協出入境檢驗檢疫官員研討會”、“中國-東協SPS合作協調員研修班”、“中國-東協防止禽流感跨境傳播研討班”等。
海關
中國和東協在2003年正式啟動了海關領域合作。雙方建立了定期署級磋商機制和專家級海關協調委員會磋商機制。截至2011年,中國-東協海關署長磋商會共舉行了9次。
截至2006年1月,中國與東協海關專家委員會磋商會共召開了6次,共提出海關合作9個優先領域。2007年,東協專家委員會更名為東協海關協調委員會,當年12月,中國與東協海關協調委員會第一次磋商召開,截至2011年,共召開了6次中國與東協海關協調委員會磋商會。
中國海關連續6年為東協成員國海關舉辦了6期不同專題的研討會,近200名東協海關官員參加。
中國海關計畫於2011年至2013年通過舉辦6期“加快越老柬緬國家海關改革及現代化建設”項目培訓班(2期/年),幫助四國海關加快改革及現代化發展步伐。
九、新聞、民間友好
新聞
中國-東協新聞部長會議是雙方新聞合作的重要形式,首屆會議於2007年5月在雅加達舉行,標誌著中國與東協新聞合作機制的建立。2010年9月,第二屆“中國與東協新聞部長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簽署了《中國-東協新聞合作諒解備忘錄》。2002年至2010年,中國《人民日報》社主辦了四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高層研討會”。
2007年1月,為紀念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在中國-東協合作基金支持下,中方與東協秘書處合作編輯出版了《中國-東協民間故事集》。
廣播電視
中國與東協在廣播影視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尤其自2003年雙方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呈現出多層面、多渠道、多樣化的特點,為加深相互了解、鞏固傳統友誼、促進地區和平繁榮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近年來,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舉辦了一系列針對東協國家的論壇和研討活動。2008年4月,舉辦了中國-東協廣播電視高峰論壇,通過《北京聲明》,為開展雙方廣電領域的交流合作擬定了規劃。2009年10月,舉辦中國-東協電視交流論壇及節目展映活動,推動雙方電視領域的交流與聯合製作。
雙方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節目交流和聯合採訪活動。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調頻節目在寮國、高棉、印尼等東協國家落地。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和英語新聞頻道也已通過無線、衛星和有線方式進入東協10國。新加坡亞洲新聞台國際頻道、馬來西亞天映頻道已在中國部分地區落地。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開設《今日亞洲》欄目,已與高棉、越南、泰國、印尼、緬甸、新加坡、寮國等國簽訂了《新聞交換協定》,成為與東協國家互通信息的視窗。
2007年4月-6月,國際廣播電台組織中國媒體開展了歷時50多天,行程2萬多公里的“中國-東協合作之旅”大型聯合採訪活動,節目受到聽眾好評。東協國家應邀或主動派攝製組來中國拍攝紀錄片、影視和專題節目的數量不斷上升。據不完全統計,僅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一家機構,從2006年至今就接待來自東協國家的15個攝製組來華拍攝。
近年來,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舉辦3期專門針對東協地區的技術和新聞人員培訓項目,共培訓東協國家廣播電視技術和采編人員251人次。除培訓項目外,中國也積極參與東協國家廣播電視系統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工程。
目前中國廣播影視產品在東南亞國家已具有一定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國電視節目出口東協十國的時長約占中國出口總量的1/2。中國進口的國外電視劇中,來自東協國家的作品約占總量1/3。東協國家已經成為中國影視服務貿易進出口的重要市場。
青年交流
中國-東協青年事務部長會議已舉辦三屆,是雙方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機制。中國先後舉辦了五屆中國-東協青年營和五屆中國-東協青年企業家論壇及交流活動。中國自2002年起舉辦四期東協青年幹部培訓班,為東協10國培訓青年幹部175人。中國全國青聯與泰國社會發展與人類安全部合作,每年舉辦瀾滄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交流項目。
自2005年起,教育部每年舉辦中國與東協學生夏令營或冬令營、漢語橋等青少年交流活動,鼓勵邊疆省份高校與東協廣泛開展青少年交流活動,每年來華交流的東協國家青少年近千人。
中國自2000年起每年于越南舉辦“中越青年友好會見”活動。中國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緬甸保持頻繁雙邊青年交流活動。
婦女
2007年中國-東協婦女培訓中心在廣西婦聯掛牌成立。2008年與2009年,中國婦聯利用中國-東協婦女培訓中心為寮國和緬甸的高級婦女幹部開展培訓,到目前為止,共有40餘人參加。此外,中國婦聯還在寮國與泰國建立了中老、中泰婦女培訓中心,對當地婦女實行實用技術培訓。
中國-東協協會
中國-東協協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積極開展對東協國家的民間友好工作,每年在中國和東協國家舉辦中國-東協友好組織大會。2006年,中國-東協協會發起舉辦了“中國-東協友好之旅”大型活動。
2008年,中國-東協協會舉辦了“友好光明行”活動,組織由同仁醫院眼科專家組成的醫療組赴東協國家免費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2009年,中國-東協協會與越南友好組織聯合會聯合在廣西防城港市和越南芒街跨國舉辦了“2009中越邊民友好大聯歡”活動。
十、展望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和東協國家前途命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加強雙方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符合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的時代要求,是雙方共同的戰略選擇。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永遠做東協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支持東協欠已開發國家加速實現發展目標,堅定不移地支持東協共同體建設,堅定不移地支持東協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地位。
中國願繼續與東協保持密切高層交往,提升同東協的全方位合作水平。中國願同東協共同全面落實自貿區各項協定,不斷提升自貿區建設水平,增進民間中小企業對自貿區的了解和利用,努力實現2015年雙方貿易額5000億美元的目標,將中國-東協自貿區打造成開發中國家間自貿區的典範。
中國願與東協全面落實第二份五年行動計畫,大力拓展在互聯互通、農業、科技、衛生、環保、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合作。中方將繼續支持落實《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中國-東協交通合作戰略規劃》等重要檔案。在建設陸路和航空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同東協方面積極探討海上互聯互通,使其成為中國-東協合作的新亮點。
中國願進一步加強與東協的社會人文交流,同東協共同促進旅遊、教育、文化、媒體、青年等領域交流,利用中國-東協中心、教育交流周、青年營等平台,不斷增進民間了解和友誼,努力實現2015年雙向人員往來1500萬人次的目標,使雙方民眾成為中國-東協關係的堅定支持者、積極建設者和真正受益者。
中國和東協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同東協的政治關係將更加牢固,經貿聯繫將更加緊密,合作領域將更加寬廣,睦鄰友好將更加深入人心。中國-東協關係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