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禪院

中元禪院

中元洞曾是道教祖師張三豐的修煉之處,假如確有其事,那么這裡許多的特別之處也許就不足為奇:山門由兩塊巨石斜搭形成;前院的古樹“月月桂”,至今尚未有專家能確定種屬,非常稀有;望星樓、獨柱亭都使用了十分巧妙的建築手法:望星樓沒有一尺平地做基址,而是建在錐形崖體上,獨柱亭的基礎只是一根木柱。

景區簡介

中元禪院中元禪院
傳說其中的中元洞曾是道教祖師張三豐的修煉之處,假如確有其事,那么這裡許多的特別之處也許就不足為奇:山門由兩塊巨石斜搭形成;前院的古樹“月月桂”,至今尚未有專家能確定種屬,非常稀有;望星樓、獨柱亭都使用了十分巧妙的建築手法:望星樓沒有一尺平地做基址,而是建在錐形崖體上,獨柱亭的基礎只是一根木柱。

歷史

中元禪院”,始建於明嘉靖初年,現存的建築大佛殿、望星樓、六角亭都是清末的建築,占地約845平方米。中元洞的門楣上橫刻“入黔第一洞天”六個碩大的篆字。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下層用磚石壘砌起牆,上層雕有欄桿、窗欞,十分精密細緻。殿後的圓拱門上刻有“漸入佳境”四個字。
如懸空般矗立如懸空般矗立

入黔第一洞天”,作為青龍洞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來,青龍洞就是貴州著名的古蹟,迄今已有四百五十餘年的歷史了。青龍洞位於鎮遠城東的中和山,距縣城中心僅0.5公里,是一組占地近二萬平方米、山北至南長達一里多的古建築群的統稱。這片建築群的總體特點是:依山而立,貼壁凌空。古代的能工巧匠們根據山形和地勢,巧妙地將建築物修在山崖上、洞口內。殿閣下部均寬敞宏闊,上層逐漸收小,有的樓台直接伸出山外,下面由十幾根巨木撐持,似欲騰空而起。整個建築群與石崖、洞穴、古木、藤蘿融為一體,真是巧奪天工。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遺址於一山,錯雜而不亂,有層次而又各自獨立,是將建築藝術、雕刻藝術與自然風光完美結合的藝術珍品。

建築風格

集儒、道、佛、會館、橋樑及繹道建築文化於一身。整群建築靠山臨江,依崖傍洞貼壁凌空、勾心鬥角,錯落有致。那飛岩翹角、貼壁凌空、紅牆青瓦的殿閣樓台,氣勢宏偉。造型獨特的建築物。

青龍洞

望星樓
望星樓建在大佛殿北側的“千佛岩”上,建築平面呈呈六角形,三層,攢尖式頂,中層的過廊與大佛殿的藏經樓相連,下層的迴廊和大佛殿的後院相互溝通。大佛殿南邊的石台上有一座小亭子,亭是六角攢尖頂式,亭子藻井的中央有“雙龍戲珠”的圖案。
萬壽宮
萬壽宮位於青龍洞與中元洞之間,占地74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不等的八棟建築:門牌樓、戲樓、觀戲廂樓、楊泗殿、內戲台、客房、許真君殿、文公祠。萬壽宮是疊層式的殿堂建築,由高高的火牆圍成長方形的封閉式整體。大門是一座高約6米、寬約16米的塔式牌樓,頂部豎行刻有“萬壽宮”三個大字。步入正門,是一組長方形的四合院,北邊是楊泗將軍殿,南為戲樓,東西為觀戲的廂樓。戲台高2.4米、寬5.22米,用曲廊與廂房相連線,罩面枋上有十幅各寬40厘米、厚20厘米的木雕戲文圖,戲台兩柱上有倒立的麒麟,頂部是四層六角形的藻井,當中飾“龍騰雲霧”圖案,台後有一幅福祿壽星圖,飛檐梅花,如意斗拱。戲台兩邊的對聯是:“不典不經,格外文章圈半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鏡中花”。
祝聖橋
橫跨在舞陽河上的祝聖橋,也是青龍洞古蹟的一個組成部分,橋的修建十分年代久遠,並且有一段溝通中外交通的佳話。根據史料記載,緬甸使者數次路過鎮遠,都是經這座橋的,清人汪炳璈所題的一副對聯有“緬人騎象過橋來”的句子,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橋的全長135米,寬85米,為七孔拱形大石橋,始建於明中葉。這座橋自建成後,就一直成為東南亞各國使節到北京的交通要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