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與金融概覽:世界經濟展望

世界經濟與金融概覽:世界經濟展望

世界經濟與金融概覽:世界經濟展望屬於世界經濟與金融概覽叢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世界經濟展望:危機與復甦(2009年4月)》的分析和預測是基金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各項政策、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以及全球經濟體系進行監督的有機組成部分。前景和政策概覽是基金組織各部門對世界經濟發展綜合分析的結果,主要依據是基金組織工作人員通過與成員國磋商獲得的信息。這些磋商主要由基金組織地區部負責,其他參加部門有戰略、政策與檢查部、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以及財政事務部。

目錄

假設和慣例

其他信息和數據

前言

《世界經濟展望》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聯合序言

概要

第一章全球前景及政策

事態如何變得如此糟糕,且如此之快?

短期前景不確定

危機之後的中期前景

結束危機的政策同時為經濟的持續復甦鋪平道路

附錄1.1.商品市場的發展與前景

附錄1.2.全球增長扇形圖

附錄1.3.下行情景之下的假設

參考文獻

第二章國家和地區展望

美國正在與這場危機的金融核心問題搏鬥

亞洲正在艱難地調整增長源,使其從外部來源轉變為國內來源

歐洲正在尋找一致的對策

各獨立國協經濟體正在遭受三重打擊

其他先進經濟體正在應對不利的貿易條件衝擊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中東國家正在緩衝全球衝擊的影響

非洲來之不易的經濟成果正受到威脅

參考文獻

第三章從衰退到復甦:多快、多強?

先進經濟體的商業周期

下滑原因影響周期的形成嗎?

政策能發揮有用的反周期作用嗎?

當前衰退的教訓及復甦前景

附錄3.1.數據來源和方法

參考文獻

第四章聯繫如何“火上澆油”:金融壓力從先進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傳導

衡量金融壓力

先進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聯繫

金融壓力傳導:一項綜合分析

之前先進經濟體銀行危機的教訓

當前危機的影響

什麼樣的政策有所裨益?

附錄4.1.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壓力指數

附錄4.2.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壓力:計量經濟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基金組織執董會2009年4月討論世界經濟前景

統計附錄 假設

最近更新

數據和慣例

國家分類

《世界經濟展望》國家分類中各組的一般特徵和組成

表目

產出(表A1-A4)

通貨膨脹(表A5-A7)

財政政策(表A8)

對外貿易(表A9)

經常賬戶交易(表A10-A12)

國際收支與外部融資(表A13-A15)

資金流動(表A16)

中期基線方案(表A17)

《世界經濟展望》部分論題

專欄

專欄1.1.全球商業周期

專欄1.2.非金融公司有多脆弱?

專欄1.3.對三國集團經濟體通貨緊縮風險的評估

專欄1.4.全球失衡與金融危機

專欄1.5.全球經濟復甦時商品價格會再度上漲嗎?

專欄2.1.住戶財富正在消失

專欄2.2.新興經濟體的脆弱性

專欄3.1.當前危機與大蕭條的相似程度如何?

專欄3.2.信貸是復甦的重要因素嗎?來自行業層面的數據

專欄4.1.在本國滋生的危機中,銀行中外資成分的影響

專欄A1.預測部分經濟體時使用的經濟政策假設

表1.1.《世界經濟展望》預測概覽

表1.2.商品價格波動性的比較

表1.3.按地區劃分的全球石油需求和產量

表1.4.世界主要的商品貿易流量

表1.5.2009-10年產出增長額外下滑的因素

表2.1.先進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失業率

表2.2.部分亞洲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經常賬戶差額

表2.3.先進經濟體:經常賬戶狀況

表2.4.部分新興歐洲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經常賬戶差額

表2.5.部分獨立國協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經常賬戶差額

表2.6.部分西半球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經常賬戶差額

表2.7.部分中東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經常賬戶差額

表2.8.部分非洲經濟體:實際GDP、消費價格和經常賬戶差額

表3.1.工業化國家的商業周期:統計數據總結

表3.2.金融危機及與之相伴的衰退

表3.3.政策對擺脫衰退可能性的影響

表3.4.政策對復甦力度的影響

表3.5.從對衰退進行分類中得出的結果

表3.6.金融危機與放鬆對抵押貸款市場的管制

表3.7.利用替代性財政政策指標得出的政策對復甦力度的影響

表4.1.先進經濟體廣泛金融壓力時期

表4.2.作為協動的決定因素,聯繫所起的作用

表4.3.新興經濟體壓力:國別效應

表4.4.新興經濟體壓力:共同時間趨勢的決定因素

表4.5.新興經濟體壓力:國別效應及與先進經濟體壓力的互動

圖1.1.全球指標

圖1.2.成熟信貸市場動態

圖1.3.新興市場狀況

圖1.4.當前指標和前瞻性指標

圖1.5.全球通貨膨脹

圖1.6.外部發展狀況

圖1.7.部分先進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和流動性度量指標

圖1.8.全球展望

圖1.9.潛在增長率和產出缺口

圖1.10.世界GDP增長面臨的風險

圖1.11.住房發展狀況

圖1.12.下行情景

圖1.13.淨流入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資本

圖1.14.廣義政府財政差額和公共債務

圖1.15.全球儲蓄、投資和經常賬戶

圖1.16.其他中期情景

圖1.17.商品和石油價格

圖1.18.世界石油市場發展狀況

圖1.19.金屬和能源市場發展狀況

圖1.20.主要糧食作物市場的近期發展狀況

圖1.21.GDP和部分風險因素預測的離差

圖1.22.與部分風險因素有關的風險平衡

圖2.1.美國:危機的中心

圖2.2.全球貿易崩潰對亞洲先進經濟體和新興亞洲造成重創

圖2.3.歐洲:正在尋找一致的對策

圖2.4.歐洲:中期增長前景暗淡

圖2.5.獨立國協國家:應對資本外流

圖2.6.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應對貿易條件衝擊

圖2.7.拉丁美洲:壓力不斷增加

圖2.8.中東:應對油價下降

圖2.9.非洲:來之不易的成果受到威脅

圖3.1.商業周期高峰與低谷

圖3.2.商業周期隨時間推移而緩和

圖3.3.造成衰退的衝擊的暫時變化

圖3.4.衰退和復甦的平均統計數據

圖3.5.伴隨金融危機的衰退與伴隨其他衝擊的衰退前的擴張

圖3.6.伴隨金融危機的衰退與伴隨其他衝擊的衰退的房價對租金比率

圖3.7.商業周期高峰前後的住戶儲蓄率和淨貸款

圖3.8.伴隨金融危機和其他衝擊的衰退與復甦

圖3.9.高度同步衰退

圖3.10.高度同步衰退是否有所不同?

圖3.11.衰退期間的平均政策應對

圖3.12.金融危機階段的政策影響

圖3.13.政策變數對復甦力度的影響

圖3.14.財政政策對復甦力度的影響與債務對GDP比率之間的關係

圖3.15.當前和過去衰退高峰期間的經濟指標

圖4.1.新興經濟體金融壓力指標

圖4.2.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本

圖4.3.突然停止與活動

圖4.4.先進經濟體的金融壓力

圖4.5.新興經濟體金融壓力指數

圖4.6.新興經濟體及先進經濟體的金融壓力

圖4.7.壓力傳導:效果示意圖

圖4.8.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金融融合

圖4.9.新興經濟體對先進經濟體的金融風險暴露

圖4.10.先進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金融聯繫

圖4.11.脆弱性指標(按地區,1990-2007年)

圖4.12.新興經濟體與先進經濟體之間金融壓力的協動

圖4.13.解釋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壓力

圖4.14.拉美債務危機對銀行負債的影響

圖4.15.日本銀行危機對銀行貸款的影響

圖4.16.新興經濟體銀行貸款負債風險及雙赤字(2002-06年)

圖4.17.新興經濟體壓力:共同的時間元素及先進經濟體壓力

序言

《世界經濟展望》的分析和預測是基金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各項政策、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以及全球經濟體系進行監督的有機組成部分。前景和政策概覽是基金組織各部門對世界經濟發展綜合分析的結果,主要依據是基金組織工作人員通過與成員國磋商獲得的信息。這些磋商主要由基金組織地區部負責,其他參加部門有戰略、政策與檢查部、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以及財政事務部。

本報告的分析在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OlivierBlanchard的總體指導下在研究部內協調完成。主持該項目的是研究部副主任CharlesCollyns和研究部處長JorgDecressin。

本報告的主要撰稿人是RaviBalakrishnan、JaromirBenes、PetyaKoevaBrooks、KevinCheng、StephanDanninger、SelimElekdag、ThomasHelbling、PrakashKannan,DouglasLaxton、AlasdairScott、NataliaTamirisa、MarcoTerrones和IrinaTytell。TOHKuan、GavinAsdorian、StephanieDenis、MuradOmoev、JairRodriguez、ErcumentTulun和JessieYang提供了研究幫助。SaurabhGupta、MahnazHemmati、LaurentMeister和EmoryOakes負責管理資料庫和計算機系統。JemilleColon、titaGunio、ShantiKarunaratne、PatriciaMedina和SheilaTomillosoIgcasenza負責文字處理。JulioPrego提供了繪圖支持。其他作出貢獻的人包括KevinClinton、DaleGray、MarianneJohnson,OndrNKamenik、AyhanKose、PrakashLoungani、DavidLow和DirkMuir。外聘顧問有MenziChinn和DonHarding。對外關係部的LindaGriffinKean編輯了書稿並協調了出版工作。

本報告的分析得益於基金組織其他部門工作人員的評論和建議,以及執董們在2009年4月13日討論該報告後提供的意見和建議。但預測和政策評價均出自基金組織工作人員,不代表執董或其所在國當局的意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