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林場

下蜀林場,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境內,目前為南京林業大學和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實習林場。下蜀林場創建於1925年,當時是江蘇省立第一高級農業學校實習林場,面積66.ha。全年共接納大學生實習18000餘人次,正在研究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有九項:1.“長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2.“江蘇下蜀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3.“優質抗逆生態與珍貴用材樹種新品種選育”;4.“鵝掌楸種間基因漸滲及對鵝掌揪遺傳系統的影響”;5.“生態林抗逆植物材料篩選與快繁技術研究”;6.“國家級銀杏種質基因庫的建立和良種選育”;7.“楸樹珍貴用材林培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8.“竹資源優良品種選擇與育種技術研究”;9.“觀果海棠引進與繁殖推廣”。

自然環境

下蜀林場,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境內,目前為南京林業大學實習林場。

在鎮江句容寧鎮山脈東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側,有一處占地4876畝,擁有上千種植被,被稱作“綠翡翠”的地方。這裡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林木蔥鬱,東西走向寧鎮山脈似天然屏障,讓北風和西風難以長驅直入,為林木生長提供有利的天然環境。這裡就是我校實習基地——下蜀林場。林場森林面積314.4ha,其中林業用地298.9ha,省級公益林261ha,森林復蓋率超過90%,全場共有活立木蓄積量19099m3。

場內的天然林以櫟類(麻櫟、栓皮櫟、白櫟、短柄抱樹、銳齒槲櫟、茅栗等)次生林為主。並雜有化香、楓香、黃連木、剌楸、朴樹、櫸樹、榔榆、黃檀、響葉楊、山槐、三角楓、五角楓、野漆樹、鹽膚木、皂莢、野柿等落葉樹種,以及冬青、枸骨、石楠、烏飯樹等常綠樹木。林下灌木主要有:茶條、八角楓、枸骨、胡頹子、牛奶子、滿山紅、六月雪、白鵑梅、芫花、山胡椒、短穗竹、水竹等;藤本植物有:紫藤、野葛、千金藤、青藤、木防已、木通、絡石、金銀花等;林下常見草本植物有:闊葉麥冬、天門冬、海金沙、百部、玉竹、黃精、太子參、明黨參、紫參、桔梗、紫花地丁、地榆、夏枯草及白茅等禾本科植物;還有陰生的蕨類和苔鮮等低等植物。

場內天然和人工引種栽培的木本植物有72科、279種;其中有珍貴的樹種和竹種:馬褂木、楸樹、金錢松、葵花松、檫木、南京椴、黃桿京竹、金鑲玉竹、人面竹、黃桿烏鋪雞竹、花毛竹、紅殼竹。草本植物72科258種。

歷史發展

下蜀林場創建於1925年,當時是江蘇省立第一高級農業學校實習林場,面積66.ha。l937年改為南京林業大學前身中央大學農學院實習林場,隨後抗戰爆發,學校內遷四川重慶,林場無人管理,森林全部被日寇破壞。抗戰勝利後,l946年夏恢復建場,受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領導,當時受社會、經濟等多種條件限制,林場有名無實。

林場林場

1949年解放後,改為南京大學農學院實習林場,1951年土改時,收進武岐山和空青山廟產246.6ha,逐成現有土地面積,l952年院系調整後改為南京林學院下蜀林場。1956~1959年,學校準備另找大林場作實習林場,故將下蜀林場上交省林業廳,由省林業廳撥交鎮江市句容縣林場管理。

1959年冬,又將下蜀林場收回。文革期間,改稱南京林產工業學院下蜀林場,l984年改稱南京林業大學實習林場。

自從1959年以來,學校對林場建設十分重視,林學系及森林工程系、經濟管理系的本科學生,每年都到林場實習;碩士生和博士生到林場開展科學研究,撰寫論文;許多學科的教師到林場進行試驗研究,使林場真正成為不可缺少的教學、科研和生產基地。

自從2009年以來,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每年都在下蜀林場進行短學期道路勘測設計課程設計,在原有林場消防道路的基礎上模擬勘測並設計出幾段公路。下蜀林場見證了南京林業大學與東南大學的深厚友誼。

林場是重要的大學生實習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全年共接納大學生實習18000餘人次,正在研究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有九項:1.“長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2.“江蘇下蜀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3.“優質抗逆生態與珍貴用材樹種新品種選育”;4.“鵝掌楸種間基因漸滲及對鵝掌揪遺傳系統的影響”;5.“生態林抗逆植物材料篩選與快繁技術研究”;6.“國家級銀杏種質基因庫的建立和良種選育”;7.“楸樹珍貴用材林培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8.“竹資源優良品種選擇與育種技術研究”;9.“觀果海棠引進與繁殖推廣”。

“十二五”期間,下蜀教學科研基地發展建設的目標是:以保護基地區域內生態系統為基礎,以建設開放型、多功能、教學實驗實習基地為重點,以生態長期定位觀測與珍稀資源植物保育研究為特色,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實現保護、教學、科研、生態旅遊的有機結合。把基地建設成為高水平、高質量、多層次、具有南林顯明特色的教學示範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