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黃氏宗親祭典

南宋時期,江夏黃氏後裔黃峭山的第十四代孫黃默堂,來到下沙開基立村,成為下沙黃氏一世祖。黃氏宗親祭祖習俗也始於此時。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佑八年,黃默堂去世葬於蓮花山,其子孫開始每年春秋兩季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黃思銘時期,下沙黃氏家族進入重要的發展階段。黃思銘去世後,後人於明朝末年在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每年春秋兩季,墓祭、祠祭的祭典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式,並代代延續至今。
改革開放後,旅居海外的黃氏後裔每年派代表回國參加祭祖。2004年秋祭,回國祭祖人數達到1500多人,來自美國、英國等13個國家和台、港、澳地區。祭祖要舉行大盆菜宴,2002年春祭舉辦大盆菜宴5319席,參加人數達6萬人,來賓遍及海內外,國內外很多媒體做了報導,產生了較大影響。
黃氏宗親祭典傳承了800年,儀式規範,保存完好,具有開拓創業的文化特徵,保存了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禮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對促進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海外華人、台港澳同胞的緊密聯繫,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也具有一定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