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

下塘

下塘鎮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下塘始建於北宋年間,是古時通往廬州府、鳳陽府、壽州府的交通要道。 安徽長豐縣下塘鎮有8000多農戶從事龍蝦養殖目前,全鎮龍蝦養殖近4萬畝,成為合肥市乃至全省最大的龍蝦養殖基地。

下塘(Xiàtáng)在合肥城區北部、環市中路東端北側。明代建村, 因村在水塘下方南側,故名。

下塘鎮簡介

下塘鎮地處長豐縣中部,北距縣城水家湖35公里,南距省會合肥北三環僅18公里,是安徽省列中心鎮、合肥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長豐縣中部經濟中心、商貿重鎮,鎮域總面積230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鎮區人口4.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8萬,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00公頃。轄36個行政村、1個社居委。

下塘鎮下塘鎮
下塘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淮南鐵路、合水公路穿境而過,青楊公路西接206國道、合淮阜高速公路,東連合塗高速公路,通往省城合肥的公共汽車每五分鐘一班。鎮內建有110KV變電所、26000門程控電話端局、日產萬噸自來水廠。廣播網覆蓋全鎮,有線電視開通光纜傳輸系統。鎮內“青州公園”、“水上商城”等景點錯落有致。下塘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工業經濟處於加速發展時期,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地理氣候

下塘鎮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極端最低氣溫-20.6℃,極端最高氣溫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間。
下塘鎮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總之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下塘歷史

下塘始建於北宋年間,是古時通往廬州府、鳳陽府、壽州府的交通要道。清同治二年曾設“鳳廬分府”,建有文武衙門。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北宋期間有“夏塘鎮”,明嘉靖《壽州志》記為“下塘”,繼而延用至今。該鎮在清道光年間,設為鳳廬分防同知署,並駐千總一員,號稱文武衙門。民國年間,該鎮是團防局駐地。日偽期間,該鎮為偽下塘特別區治所。鎮歷史遺存有金鐘寺、文昌宮、東嶽廟等。在晚清時期,該鎮具進士、拔貢等名號者有幾十人之多。

經濟發展

下塘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無污染,農業以綠色優質高效農產品為主,是國家優質油生產基地、安徽省最大的龍蝦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安徽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合肥二線蔬菜生產基地。所生產的“星潮”牌富硒大米榮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證書;西甜瓜、黑豆品質優良,獨具特色。龍蝦、獺兔、貉、奶牛、三元雜交豬、雪山草雞、鴿子等養殖板塊逐步形成。
下塘文風盛行,人才輩出。1966年,原國務院副總理、宣傳部長陸定一親臨下塘中學視察,郭沫若同志為下塘中學題寫校名。下塘鎮民風純

下塘鎮黨委書記蔣繼國致辭下塘鎮黨委書記蔣繼國致辭
朴、文明富庶,是合肥市平安創建試點鎮。“下塘燒餅”、“下塘龍蝦”、“農家土菜”等特色食品更是遠近聞名。
日前從安徽省長豐縣下塘鎮“第三屆龍蝦節”上獲悉,有“龍蝦之鄉”美稱的下塘鎮,出產的龍蝦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在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
近年來,下塘鎮依託野生龍蝦資源豐富以及得天獨厚的水利、氣候和土壤條件,成立龍蝦養殖協會和養殖合作社,扶持人工龍蝦養殖,做強龍蝦加工產業。全鎮36個村,村村養殖龍蝦,已有8000多農戶從事龍蝦養殖,其中百畝連片的養殖戶已逾百家,最大的一戶養殖龍蝦達1000多畝水面,年產值250萬元。
安徽長豐縣下塘鎮有8000多農戶從事龍蝦養殖安徽長豐縣下塘鎮有8000多農戶從事龍蝦養殖
目前,全鎮龍蝦養殖近4萬畝,成為合肥市乃至全省最大的龍蝦養殖基地。長豐縣以該鎮為中心的龍蝦養殖繼江蘇盱眙之後,成為我國第二大淡水龍蝦養殖基地。依託龍蝦產業,今年下塘農民人均收入預計達到5700元。
下塘是長豐中部區域經濟中心和商貿重鎮。這裡商賈雲集、市場繁榮,擁有建材、副食品、牲畜、糧貿、小商品、輕紡、農貿等七大專業市場和中美合資安徽金鵬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合肥明華建材集團、長豐下塘新型建材·長豐化學工學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一大批全省知名企業。華安門業、成龍鋼鐵公司、長豐萬豪工貿、常州立華等招商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建設中的下塘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漸成投資熱土。
下塘鎮黨委、政府將以進軍全縣五強鄉鎮和跨越式發展為統攬,按照“工業立鎮、創業興鎮、商貿活鎮、特色強鎮”的基本思路,以工業和三產經濟為支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工業集中區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創建一流發展環境為保障,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力趕超,努力把下塘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寬裕、科教進步、社會和諧、特色鮮明的合肥北部衛星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