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試廉頗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廉頗為了報國,便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不衰老,以示可用。 “上馬試廉頗”,比喻空懷報國之志而不得用之。


[典源]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居梁(魏都,今河南開封市)之久,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失(通“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釋義] 戰國時,趙將廉頗因受排擠居住在梁,魏不予重視。後秦伐趙,趙王思起用廉頗為將,便派使臣去了解廉頗是否可用。廉頗為了報國,便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不衰老,以示可用。因廉頗政敵郭開做了手腳,故廉頗的努力終歸枉然。
[謂喻] “上馬試廉頗”,比喻空懷報國之志而不得用之。唐·劉長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似鴞占賈誼,上馬試廉頗。”此藉以自嘆有志報國而不獲信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