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莊村

據作家田茂泉介紹說,解放前,這個偏僻的小山莊僅有200口人,那時山窮地窮人窮,但田家莊人生活的勇氣不窮。 解放後,翻了身的田家莊人,生活勇氣更大,信心更足,改變村莊面貌的決心更大。 1951年剛得到解放的田家莊人就辦起國小,50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校辦得更好。

上田莊村隸屬萊蕪市鋼城區里辛街道辦事處,位於鋼城以北15公里青龍山前懷。北面是南王家莊村,南面是北蛇溝村,東南方向是簸籮村,西面是苗家莊村。地處丘陵,耕地351畝,502口人。
據村碑記載:“明洪武年間,田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以姓名村田家莊,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改稱上田莊村。”上田莊村現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
據作家田茂泉介紹說,解放前,這個偏僻的小山莊僅有200口人,那時山窮地窮人窮,但田家莊人生活的勇氣不窮。他們利用各種手段開拓財路,以補口糧之缺。他們除種地外還經商、織布、編席編筐,忙暇之餘,心靈手巧的莊戶人就織布編席編筐。到了冬天,無取暖條件,就在村外空地里挖地窯,將木製的織布機搬進去,最大的地窯可放4台織布機,白天黑夜不停地織,有的一天可織一塊布(一丈多),解放前全村已發展織布機30多台,編席編筐的就有60多人。那時人們雖費盡所有力氣,也難以達到溫飽。
解放後,翻了身的田家莊人,生活勇氣更大,信心更足,改變村莊面貌的決心更大。據作家田茂泉介紹說,解放初,他們組織變工組、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與簸籮村組成了高級社;1958年加入辛莊人民公社。“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上田家莊人於1957年投工投料在村東黃土溝上修了第一座水庫,水庫蓄水12萬方,可澆地200畝。1998年又修了第二座水庫,同年還修了配套水泥乾渠3000米,架高空鐵筐渡槽60米,建揚程135米的揚水站一處。水利建設的投入帶來了糧食產量的大提高。畝年產量由解放初的百十來斤,提高到1500多斤。村民人均收入由公社化時百十元,現已達到2850元。現在村民住上了新的樓房,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家家安上了電話,日子越過越好,生活步步提高。
淳樸憨厚的田家莊人自古以來就崇尚知識,重視教育。遠在1408年,村人田佩之(原名田瑞璐)就考入北京大學。建國前該村就有高小畢業生20多人,這些人易於接受革命道理,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為民族的解放事業發揮巨大的作用。1951年剛得到解放的田家莊人就辦起國小,50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校辦得更好。1995年該村投資35萬元,修了一處占地2500平方米準教學樓和有7間教室的幼稚園,現在有五個村的學齡兒童和幼兒在這裡就學或接受啟蒙教育。解放後,村民中有60餘人考取了名類大中專學校。
上田家莊村,雖村小人少,但解放前後每個歷史階段,人們都緊跟gongchan黨走,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們擁軍支前,報名參軍參戰,有的人把寶貴的生命也獻給了革命。解放後,為了改變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人們戰天鬥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戰果。
如今的田家莊已發生了翻天復地的大變化,這與歷代田家莊人的流血流汗是分不開的。改革開放後,人們囤里有糧,手裡有錢,家家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人們相信,銳意進取的田家莊人會在今後奔小康的道路上步子邁得更大,上田家莊村的明天會變得史輝煌!
據傳,明末田家莊人遷此定居後,就將新村統一規劃,歷代相繼建有寬敞整齊的百米南北大街。大街兩端是打穀場,村人秋天村北收穫的五穀雜糧放在北場,村南收穫的谷麥放在南場,村南村北的莊稼分場打、曬,井井有條,節約了勞力,方便了村民,百米的街道兩旁栽五棵槐樹,樹間安放四盤石碾,村中居民同時使用,十分方便。
[title]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