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以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養殖學、漁業資源學、捕撈學3個二級學科)為基礎,主要服務於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族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原水生生物學)4個本科專業,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水產及相關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完整學位體系;擁有水產養殖國家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捕撈學、漁業資源學3個農業部重點學科,水產養殖、捕撈學、水生生物學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建有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水產養殖、水族科學與技術、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4個上海市教育高地;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上海市教學團隊2個;擁有“魷魚釣技術組”、“鮪魚技術組”和“大型拖網技術組”3箇中國漁業協會遠洋漁業分會的行業性技術組。2008年教育部學位中心實施的學科評估中,我校水產學科排名第二。
實驗教學中心近10年的建設又極大地推動了水產科學學科和專業的發展。中心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8之前,教學為生產服務,注重套用型人才培養。
1912年建校之初,學校即在漁撈科建立了生物學實驗室。1921年學校增設了養殖科,在實驗教學內容上增加了水產增養殖學方面的內容。1952年,作為當時國內唯一的高等水產院校,率先設立了漁業資源實驗室。
在此階段,根據學科發展和行業需求的需要,水產科學的學科、專業經歷了數次名稱的變革。僅水產養殖就有淡水養殖、海水養殖等,有時綜合合併,有時又細化分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涵蓋海洋捕撈、漁業資源、漁政管理等多個方向或專業名稱。
1995年,我校承擔了教育部下達的“海洋漁業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水產養殖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項重大教改課題,經過兩年多調研,提出水產學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方案,歸併為“水產養殖”、“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兩大專業,制定了新的教學計畫和課程體系。結合多年的產學研教育改革實踐,這 2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了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水產科學人才的培養從最初定位為套用型人才,到之後的基礎套用人才,從最初樸實的“教學要為經濟建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九十年代的“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水產科學人才培養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實踐性、注重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基本確立。
圍繞教改的成果,與之相配套的水產科學實驗課程體系的雛形基本形成,但中心的實驗課程分散在不同的學院,空間、資源、師資的條塊分割現象客觀存在,綜合型設計型實驗項目數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驗教學的改革。
第二階段:1998-2005年,拓寬口徑,注重複合型人才培養。
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本科專業目錄,水產類專業下設水產養殖、海洋漁業科學技術,且均為國管專業。這是對我校前期教學改革思想的充分肯定,也進一步促使我們重新思索水產科學人才培養的定位,即從原先特彆強調的專業導向性轉向注重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寬口徑轉向,並由此引發了新一輪的專業內涵建設與改革。2003年,根據社會的需求,設立了全國首個“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此期間,學校進一步加強了本科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力度,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 2002年,成立水產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打破院系和專業界限,將原先分屬於不同學院的教學實驗室進行整合,建立統一實驗平台,統一規劃管理,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 進行中心管理體制的改革,落實校院兩級管理,從而對實驗室、儀器設備、指導教師等進行更最佳化的配置。
? 建成一支由實驗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實驗教師組成的專兼職結合高水平師資隊伍,實行中心主任負責制。
? 補充、增設了綜合性實驗,進一步加強中心實驗教學內涵建設,突出實驗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 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校外實踐教學(或生產實踐)-科學研究等有機結合。
? 設立實驗室建設專項經費,統籌實驗室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
這一階段,專業、課程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實踐”獲2001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 “行業性高校依託特色學科面向地方經濟建設調整本科專業結構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 “水產養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 海洋漁業技術學、養殖水化學、水生生物學、魚類學4門課程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水產類12門專業課程被列入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
? 中心承擔了19門課程的實驗教學,部分實驗課程尚依附於理論課程中,綜合型、研究型實驗占全部實驗項目的10%。
第三階段: 2006年至今,狠抓質量工程,注重創新性人才培養。
根據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國家漁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戰略,以及我校自身發展的定位,於2006年啟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搭建了包括水產科學在內的我校六大主幹學科平台,將專業建設納入相應的平台中,培養方案分為綜合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教育三大模組,充分體現人才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多規格”的要求。實驗中心圍繞新一輪人才培養內涵建設,對實驗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
? 構建了4類功能實驗室和平台:由13個教學實驗室組成的學科基礎功能實驗室、10個教學實驗室組成的專業特色功能實驗室、6個實驗室組成的綜合訓練功能實驗室,以及水產科學科技創新綜合實驗平台。中心實驗室使用面積達7120平方米。
? 建立了 “一條主線、兩種手段、四個模組”的全方位、全程化教學體系。即通過實驗室軟體與硬體建設,在學科基礎、專業特色、綜合訓練、科技創新四個不同模組對學生加以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認知、套用和創新能力。
? 改變原先實驗課依附於理論課的現象,實驗單獨設課;同時設定“集中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
? 大力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使水產科學類專業中25%的學生參與各類創新活動。
? 承擔了4個專業的31門實驗課程,開設218個實驗項目,每年接受學生千餘人,每年完成約250000人時數的實驗教學工作量。
在此階段,水產科學的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獲得2個國家特色專業、2個上海市教育高地;2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又有3門課程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
2007年,中心入選“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8年被評為上海市高校實驗教學先進集體。
通過近年來的建設,實驗中心現有專職教師和實驗管理、技術人員35名,兼職教師38名。專職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中正高級9名,副高10名,博士13名。中心擁有教學儀器設備3346件,價值約2523萬元人民幣。
近五年,中心教師發表學術論文879篇,其中SCI和EI收錄80篇。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包括1項公示)、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其他獎項16項。申請專利40項,已授權19項。主持或參加各類科研課題300餘項, 5萬元以上經費的課題205項,經費總額超過1億元,其中國家支撐計畫、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70項。同時,還參與國家重要檔案的起草,如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水產學科白皮書、中國漁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國遠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等。
獲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上海市教學團隊2項。獲全球水產養殖聯盟終身成就獎、世界水產養殖學會終身成就獎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農業部科技入戶首席專家1名,上海市教學名師3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3人,以及其他省部級個人獎項十餘人。
在學生培養方面,通過中心實驗教學各環節的培養,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近五年本科生髮表論文26篇,學生獲得創新及社會實踐獎項共50餘項,其中國家級3項、上海市級20項。本中心的“水族診所”、“科學商店”、“科技創新”等項目,在引領學生走出象牙塔,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能力方面卓有成效。2005屆學生王文龍利用所學水生生物、遺傳育種等知識成功進行了海月水母人工繁殖;2006屆學生羅武松的國家珍稀動物—松江鱸魚的繁育;每年我校學生參與的長江、東海等的增殖放流項目等,均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水產科學實驗教學中心通過近10年的建設,已初步建設成為一個多功能、現代化、開放式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科技創新性的實驗教學基地,在實驗教學、師資隊伍、管理模式、設備與環境等方面已基本具備創建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條件。我們相信,經過國家和學校持之以恆的大力支持和重點建設,經過廣大教師和中心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本中心的實驗教學和人才培養水平必將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水產科學複合型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