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村[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西閆鎮下轄村]

上河村[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西閆鎮下轄村]

上河村位於山西省省府南偏西255公里的臨汾市,市府東南80公里的翼城縣,縣府東南40公里的西閆鎮,鎮府東南4公里。由地古垛自然村和上河自然村組成上河行政村。 上河村現存“根本”家廟一座和關帝廟一座。 上河村東、北、南三面被山嶺環繞。村落東部與山西省沁水縣中村鎮接壤。

基本概況

上河村共有上河村和地古垛村2個自然村,全村共150餘戶人,610餘口人,700餘畝耕地。兩委班子成員共7人,全村黨員24人。

先後完成了各村民的飲水解困工程,路燈安裝,文化休閒廣場修建,巷道硬化,環境綜合治理,舞台翻修,支部陣地該修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農業調產方面繼續擴大油葵、核桃種植面積,確保村民持續增收。

地理位置

雪域林海 雪域林海

上河村地處山西高原南部,位於太岳山南部余脈和中條山東部余脈的 交匯處,三面山嶺環繞。位於《水經注》所記載的紫谷水的上游支流區域。紫谷水現今被稱作續魯河,其上游支流部分發源於上河村北坡,此處常年多有水塘陂池供水,故稱為源河;而發源於上河村地古垛山樑上的支流,主要依據夏季降水形成的山溝泄洪,故稱為梁河。上河村因位於河流上游故稱為“上河”,這是上河得名之由。

上河村山嶺環繞,交通不便,所以上河發展不利,因此此地留下了豐富的原始森林。

地古垛,一個即將消失的地名 地古垛,一個即將消失的地名

上河村東北部與晉城市沁水縣中村鎮張馬村的東南坡自然村接壤,上河村東部與中村鎮北莊村接壤,上河村南部的地古垛南鄰西閆鎮的古十垠村和古桃園村兩個行政村。

文化建築

根本家廟

上村河本村主要人口姓氏是王姓,夾雜有李、侯、張、楊、董等諸姓。然而王姓人口卻在本村擁有絕對的主導優勢。王姓族人在中華民國十七年重修家廟時,便十分重視整個宗族的孝道傳承,把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家廟題額“ 根本”保留下來。現附錄家廟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兩次重修家廟碑刻碑文如下。

大清乾隆四十年重修家廟碑 碑刻題頭而上有“ 永言孝思”四字。碑刻因歷經240年風雨,字跡已有銷蝕,故摘抄殘存如下,因“ 祖功宗德”之大,後輩小生不敢遺忘,故對先祖之名盡其所能謄抄如下,以流傳後世。

“根本”家廟 “根本”家廟

余讀《周禮》一書,而知家必有廟,廟必有主,月朔必薦(jian)新時祭用,仲□□至祭始祖,立春祭先……日遷主祭於正寢。事死之禮有厚於奉生者,古人皆如是耳,何獨於王氏而疑之,所以前人建……先靈其典,猶至今而不衰也。但以年代久遠,風雨漂搖具其地現(現,只留右半邊,是否為“現”存疑。)□□□不克宏厰,後人……是又謀,所以擴之修 之,特慮無可展之地耳,幸有好施諸公慷慨仗義不惜片壌,而是□始有……遂於聖天子龍飛三十九年之春合族公舉一十二君按春秋之典□□修葺之功,是□缺……之不惟雕楹刻桷(jue)有備考工之職,抑且丹□黝堊(按:此處當為四種顏色:紅、存疑、黑、白,應該泛指彩色。)有□□官□好禮,□水□五色殆……客歲之仲春,落成於今歲之季夏,王氏之族其殆有 水源木本之思耂(此字殘缺)乎,其殆有……之祭,魚豺之祭獣(shou)。雖雲 報本而不如人有仁敬慈孝之□地,自是之後,宜其……所云乎,事畢(bi)求序余,余雖不文,願(yuan)敘始末以為後之繼述,□至□財□課□之王氏……

邑庠 □ 脆閆

本族生錫王有□

王月□ 王在高王重魁

王在陝王重□

王心可王在越王重□

王在亳

王在□

(按:因碑文年代久遠,此處人名欠缺,當為碑文所指“一十二君”。

峕(shi)大清乾隆四十年季夏望五日豎石立

月余之後當是上河王氏祖廟落成240周年之際,為緬懷“祖功宗德”,後輩小子能“永言孝思”,余對乾隆四十年碑刻大意粗解如下:“我讀《周禮》這書的時候,知道家族一定要有廟,廟裡一定要有祭祀的祖宗。每月初一還有相應的時候祭祀相應的祖先。以前古人的時候,侍奉死者都比老人活著的時候更盡心,為什麼偏偏在王氏這裡的時候會有疑問和怨言呢?所以先人修建了祠堂安排了祖先靈位來供後人祭祀,到現在還秉持著這樣的禮儀。然而畢竟年代久遠,歷經嚴寒酷暑、風吹雨打、家廟飽經風霜,加上人丁的增加家廟顯得凋落和狹窄。後人又在一起商量要對家廟進行擴建。因為沒有足夠的地方,王氏後輩就拿出了自己的土地貢獻給家廟用地,家廟才能有這樣的規模。家廟修建的典禮是在當今天子登基三十九年(1774年)由全族選舉出12個代表按照春秋之典舉行的,家廟的修建雕樑畫棟,五彩紛呈,工程開始於1774年農曆四月,完工於今年(1775年)農曆六月。王氏的族人從現在起有了一個飲水思源念本報根的場所,從此之後有四時的祭祀和對祖先供奉各種祭獸。雖然有話說報答 根本不如有祭祀念祖之地,所以現在工程完畢,讓我寫序, 我雖然文筆不好,但是還是願意記下來這件事能夠讓後人明白。……”

中華民國十七年重修家廟碑記

聞之禮明郊社原以答皇天後土之恩,義著禘嘗固足隆祖功宗德之報,是知郊社之禮、禘嘗之義。人皆愛戴而不忘,豈我王氏惟然哉!蓋我王氏自始祖諱良輔、収徙居斯土,耕鑿為業,唐俗時遵,歷數世千耦其耘百堵皆與。凡天神地祇之祭,一歲間舉宗廟先祖之饗四時昭著,故《周禮》尤詳扵廟□然廟享之祭原因報本返始追遠以繼孝者也,此我先君創建祖廟之原音,昭昭然迄今廿七世矣。紹箕裘者數百年,業隣境者百數丁。循其流而溯其源,無一非自始祖之一身肇其基哉!每遇致祭無遠弗厒,綏我思成固足矣,歷千秋而不朽,垂萬世扵無疆者也!考前碑創自清康熙年間,約今三百來春風雨飄而瓦木傾圮,鼠雀啄而牆垣塌毀,兼之棟折榱崩,屋漏抵天,先祖威靈歉安,後人之寸衷豈容兵乎哉?伏思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因是集眾情,商仍舊重修,然工浩費繁罔敢輕舉眾評,按丁捐金毫無吝嗇,隣境募化慨解囊資,兄我同志黽勉從事筮開工竭力盡心庻乎,廢者與墜者舉先代之功克紹矣。志可繼而事可述,後人之力堪著也。工始於丙寅初秋落成於戊辰暮春,三歷寒暑告厥成功。余小子等才陋學浮,不敢為文,謹述俚言以志之。

本村:

清儒學前任初級國小校校長廿一世裔孫譽卿王名詳

現充堪輿廿二世裔孫 王廷合

前任村副廿二世裔孫 書齊 王廷洛

仝志

總理督工募化人

王名忠 王名揚 王仰恩 王仰苗 王仰宦 王名川 王全禧

王廷鈺 王廷芝 王全朝 王全熖 王廷合王廷源

王日盛王廷瑄王廷院 王廷洛 王福勤 王吉盛

峕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潤二月乙夘望日豎石立


關帝君廟

關帝廟 關帝廟

粵自兜天降神於西域,人被其福,物蒙其庥,即能捍大寔御大患,有功於社稷, 有益於民生者皆可祀之,是神道設教由來久矣。況關夫子者,漢室之功臣,歷代之靈佛。精忠貫日,義勇參天,護國佑民,功德無量。宜乎血食千秋,廟垂萬古,村之震方建立大廟原為補空之基,而昌後進。兼之青松古秀,碧水長流。雖無仙靈遺蹟,乃有盛景可賞左右,山嶺環抱相拱。人秉秀氣而生,神得清靜而靈。先老創建廟宇,無非大功宜報,乃歷年久遠能弗傾圮。近來鼠雀穿鑿,椽崩瓦解,堂龕□漏,像毀形銷,瞻拜之期觸目傷心,殆將徬徨不忍去。今春鄉人有王公老幼直董其事,營謀本社,募化隣封始鳩工庀材伐石煉灰,自山門舞樓東西兩廊以及大殿陪祠,換椽、添檁、翻瓦、立脊,周圍重修,加之以絢彩相映,煥然維新。經營於孟夏上旬,告成於季秋下浣,計費千有餘金。雖然尊神固為蒙神佑,而福善尤期敦善行覺,世經伏魔卷為中天佛顯身說法,誰敢不虔心默禱以盡其人道。工竣,謀勒石征記於予,予雖著籍他鄉,原基斯土,生不明敏,責無容辭援筆以記其修造之歲月,經營之勤勞,與夫助施之姓字均有不容於沒者。爰書以貽之,俾銘扵碑左 。

本邑

儒學優行增廣生員笙仙王振鏞沐手撰文

後學 堪 輿弟子王廷榕沐手校正

後學 儒 士弟子王廷洛沐手參閱

後學 儒 士弟子王名祥沐手書丹

總理督工募化人

王仰宦 王仰苗 王仰寬 王仰安 王仰思 王全斌

王名河 王名揚 王全柱 王全木 王名川 王名忠

王廷榕 王名瀛 王名秀 王全珠 王廷科 王廷全

王福勤 王福朝 王廷閣 王廷源 王廷洛 王福齊 王德盛

中華民國八年歲次己未仲冬陽月中浣吉日刊石立

上河廣場

上河廣場 上河廣場

在上河村文化娛樂中心廣場的東牆上雕刻著徐悲鴻的畫作《八駿圖》, 遒勁有力的馬匹,展示了上河村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鬥志,男女老幼在廣場上玩耍健身,展示了上河人民的精神風貌。

日寇侵入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入中國東北,不久東三省全部淪陷;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悍然全面侵華。1937年9月中旬日軍陷落山西大同,經過忻口會戰日軍占領太原,到1938年初日軍基本全面占領山西。1938年2月26日日軍第14師團石黑支隊 自天井關進入山西晉城,2月28日進占陽城縣,3月3日進占沁水縣,3月5日沿沁翼大道到達翼城縣城,3月6日經曲沃到侯馬,在聞喜和日第14師團的酒井支隊會師,西閆鎮全部淪於敵手。

游擊師襲營

1941年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1942年農曆八月初十(9月19日)晚十點左右,駐紮於堡子胡疙瘩梁一帶的國軍15軍和駐紮於上河村大東嶺一帶的國軍游擊師,原計畫15軍和游擊師對張馬嶺日軍據點進行東西夾擊,由於配合不利,游擊師先行出擊,雖然在黃沙咀抹掉了鬼子崗哨並端掉了鬼子老巢。國軍游擊師得意忘形,在打掃戰場時被日軍大規模的援軍襲擊,游擊師全軍覆沒。由於日軍遭受重大傷亡而惱羞成怒,遂從張馬嶺上帶隊而下進入村莊大肆殺戮。

1942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十一)拂曉五點左右,日寇兵分兩路從張馬嶺撲向上河村,而上河村民對於即將到來的厄運渾然不知。

八一一屠殺

鬼子屠村的歷史證據 鬼子屠村的歷史證據

鬼子一路從北坡西沿後頭地小路下山闖進王懷明院落,殺其叔伯姐姐6人, 其中他三歲的三姐更是被鬼子用刺刀從屁股刺進甩到織布機上。

鬼子從王懷明院出來進入杏樹院,殺害王愛權曾祖母、祖母和大祖父3人,大祖母被鬼子刺數刀,左腳終身殘疾。

鬼子從杏樹院出來往東到達前頭鋪院,在前頭鋪果樹前,鬼子把6人捆綁在樹上,進行活人靶刺殺比賽,慘不忍睹。

另一路鬼子從松窪後掌燕北溝小路竄入椿樹院,王雪梅祖母、父母3人被殺,當時五歲的王雪梅被刺四刀,至今傷痕累累。

從椿樹院出來的鬼子進入官上院,王愛忠兩個祖父被殺,大祖父前村副王福勤被鬼子劈成兩半,小祖父王福儉被日寇砍成兩截,兩個姑姑也被鬼子活活砍死。

從官上院宅門出來沿巷子南下,向東進入王廷榜院,王廷榜院的王廷福、王廷標、王廷祿、王廷壽等五家共12人被殺;向西進入王廷炳院被殺7人,其本家就有5人慘遭厄運。王廷炳機智的爬到二樓房梁才僥倖躲過一劫。

鬼子從王廷炳、王廷榜院裡出來南下,入王愛興院,因其宅門緊閉,宅門之上只留下了斑斑刺刀的痕跡。而在此院後面,鬼子分兵向西,經過杏樹院看到戰果後,沿坡而下招呼王愛興院前的鬼子,一起進入地下院,殺害王廷引父母堂兄4人。
鬼子臨走還抓走了王全新、王全珠兄弟,將他們帶到松窪後掌後,企圖從兄弟倆口中撬出國軍去向,兄弟倆高聲大罵鬼子,寧死不屈。王全新當場被刺死,王全珠被開膛破肚,鬼子揚長而去後,尚有一點氣力的王全新強忍疼痛,用雙手摟住流出來的腸子,拼盡全力回到家中含恨而死……

當時我上河村僅有40餘戶人家,也就百十餘口人,而鬼子此時在我村殘殺48個平民,傷人無計,王全新、王廷祿等6戶被殺絕。48人被殺,鮮血流淌,屍橫遍地,慘不忍睹。真是家家奔喪,人人戴孝。又是臨近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人不圓,舉村搭靈哭連天!日軍這次禽獸行徑在民間被稱為“八一一屠殺”。

革命先烈

日寇殘酷殺戮我平民百姓的暴虐行徑激起了村民的家族恨、血淚仇!前村副王廷洛冒著被鬼子殺死的危險隻身一人到松窪後掌含恨咽淚的背回了族叔王全珠的屍體。全村扶老攜幼在後頭地一字排挖了48個坑,暫掩埋了48位死難族人,在掩埋死難者遺體時哭天搶地的悲痛和對鬼子咬牙切齒的仇恨久久震盪著大山!

日寇在村里慘無人道的暴行被在太行山活動的共產黨八路軍獲悉,八路軍隨即拍尤太忠的十七團從上黨揮師太岳山南部與中條山東部的交匯地帶,發動組織上河、十河、曹公、大河一帶的地方游擊隊,對日軍展開作戰。蒙受國恥家仇的王廷炳、王廷榜、王廷芳等村民投身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943年春,17團一舉殲滅盤踞在張馬嶺要塞的日本鬼子,為48位死難族人報仇雪恨。

在報仇雪恨和接受共產黨領導教育的過程中,更多上河青年加入到人民解放戰爭的大潮中去,在革命戰爭中獻出自己寶貴而年輕生命,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上河先烈有:

王福溫,決死隊戰士,1938年戰鬥中失蹤;

王廷儉,1903年生,基幹二團戰士,1940年參加抗戰,當年在戰鬥中失蹤;

王福江,1923年出生,17團戰士,1940年參加抗戰,1942年犧牲於翼城縣大河村戰鬥;

王愛興,1915年生,17團排長,1943年犧牲於河南濟源縣邵原關戰役,時年28歲。

王福檢,中國共產黨黨員,任13軍38師副班長,1945年犧牲於廣肖戰鬥;

王福忠,1948年2月犧牲於河南某山縣;

王福全,11旅33團戰士,1937年生,1946年參加人民解放戰爭,1948年犧牲於解放河南安陽的戰役;

王懷榮,1920年生,1947年參加革命,任13軍38師副指導員,中國共產黨黨員,1949年犧牲於湖北麻城戰役,時年29歲;

王懷省,1915年生,翼城三區谷穗溝村人,上河村王氏族裔,57團戰士,1942年犧牲於岳北合陽戰役,時年27歲;

王懷有,57團戰士,三區兜垛村人,上河王氏族裔,1942年參加抗戰,當年犧牲在翼城岳莊戰鬥中;
……

支柱產業

上河村山嶺環繞,森林資源豐富,耕地資源緊張。然而老天卻賜予了這塊貧瘠的土地另一種豐富的資源“烏金”——煤炭。上河村雖是個小小的村落,卻在曾經擁有四個煤礦:青窪煤業、南溝煤礦、槐樹溝煤礦、位於地古垛的煤炭局。經過煤炭資源整合後,原屬於村集體的南溝煤礦宣告破產被關閉,槐樹溝小煤窯被關閉。

資產雄厚的青窪煤業被晉煤集團收購,組成晉煤集團翼城晟泰青窪煤業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煤炭局經過整合後被陽煤集團收購更名為陽煤集團翼城上河煤業有限公司,年產120萬噸。

煤炭收入是歷年村集體進行各項經濟的重要支出來源,村民除耕作外大部分在村中的煤礦上班。煤炭紅利結束後,大多數村民被迫走出大山進入城市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