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乳腺癌

三陰乳腺癌

三陰乳腺癌特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陰性的乳腺癌患者。按分子分型,乳腺癌分為:luminal型、HER-2(+)型和Basal-like型。Basal-like型分子表達為ER(-)/PR(-)/HER-2(-),相當於三陰乳腺癌,特徵為基底上皮分子標誌物高表達(CK5/6或17,EGFR)以及ER或ER相關基因及HER-2或HER-2相關基因低表達。三陰乳腺癌的預後與腫瘤大小和淋巴結狀況關係不大,復發相對迅速,1-3年是復發高峰,腦轉移發生率高。

基本信息

簡介

三陰乳腺癌三陰乳腺癌
“三陰乳腺癌”特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陰性的乳腺癌患者。按分子分型,乳腺癌分為:luminal型、HER-2(+)型和Basal-like型。Basal-like型分子表達為ER(-)/PR(-)/HER-2(-),相當於三陰乳腺癌,特徵為基底上皮分子標誌物高表達(CK5/6或17,EGFR)以及ER或ER相關基因及HER-2或HER-2相關基因低表達。對基底細胞樣癌目前沒有公認的定義,但對基底細胞樣癌基因表達的定義有如下幾種:①ER(-)/HER2(-),CK5/6(+)和/或EGFR(+)。②CK5/6(+),caveolin1(+),CAIX(+),p63(+)或CD117+。③CK5/6(+)和/或CK14(+)。④CK5/14(+)。

疾病預後

本型乳腺癌5年生存率不到15%,多見於絕經前年輕患者,內臟轉移、腦轉移幾率較高,病理組織學分級較差,多為3級,細胞增殖比例較高,且多伴p53突變,c-kit、p53、EGFR表達多為陽性,基底細胞標誌物CK5/6、CK17也多為陽性。腫瘤侵襲性強,易發生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與基底細胞樣乳腺癌和BRCA1基因突變相關性乳腺癌有較多相似特徵。三陰乳腺癌的預後與腫瘤大小和淋巴結狀況關係不大,復發迅速,1-3年是復發高峰,5年內是死亡高峰,腦轉移發生率高,迅速出現遠處轉移而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

“三陰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和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無效,治療上依靠化療為主。與其他類型乳腺癌相比,三陰性乳腺癌對化療、放療敏感性較高,但如果只是常規的標準治療,其預後依然很差,無復發生存和總生存較低。目前還沒有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指南,其治療一般按預後差乳腺癌治療常規進行,術後輔助化療選擇含蒽環類紫杉類方案。新輔助化療中在接受含紫杉類和蒽環類的新輔助化療後,可獲得較高的病理完全緩解率。鉑類藥物用於新輔助化療正在研究中。
轉移性三陰乳腺癌病情發展迅速,姑息性化療的研究有以下幾方面:

微管穩定劑Paclitaxel、Docetaxel、nab-paclitaxeixabepilone;卡鉑/順鉑;抗血管生成Bevacizumab、Sunitinib;EGFR抑制劑Cetuximab、Erlotinib等。在新藥研究中,依沙匹隆被證實與卡培他濱聯合套用於對蒽環類及紫杉類耐藥的晚期乳腺癌及三陰乳腺癌較單用卡培他濱療效為好。“三陰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和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無效,但部分三陰乳腺癌高表達EGFR、c-Kit、CK5/6、P-cadherin,p53,這類患者有望通過針對相關的靶向治療而獲益。 
目前國際上正在進行EGFR的單克隆抗體西妥昔單抗,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埃羅替尼在三陰乳腺癌治療中的作用的研究。在許多存在BRCA1缺失或變異的三陰乳腺癌患者中,由於BRCA1在DNA修復mRNA轉錄及細胞周期校對中起重要作用,BRCA1基因缺失者發展成為乳腺癌者風險高達82%,BRCA1基因突變者發展成為乳腺癌的風險為5%,對此的相關研究表明存在BRCA1缺失或變異的患者對破壞DNA化學結構的藥物(如烷化劑、鉑類、絲裂黴素)有效,而對作用於微管蛋白合成的藥物(如紫杉醇、長春鹼類)效果較差。三陰乳腺癌患者經過保乳手術及放療後並沒有出現比非三陰乳腺癌患者更高的局部復發率,即經放療後三陰乳腺癌的局部復發率與非三陰乳腺癌相接近。三陰乳腺癌理論上對DNA毒性藥物有效,也因此也對放療有效。
外科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早期、中期、中晚期的乳腺癌病人,只要身體狀態能耐受手術,均應首選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使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局部控制,減少局部復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必須根據腫瘤的部位、患者年齡、要求及醫生的經驗、病理檢查的結果來決定手術方式,目前並沒有一種公認的最好的手術方式。
化學治療:包括手術前、中和後的化療。尤以術後的輔助化療最為常用,其目的是消滅手術後殘留的微小癌病灶,從而延長無復發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術後化療的基本原則是早期、足量、有效聯合化療方案。化療*物常見毒性有胃腸道反映應,骨髓抑制。強烈的化療可能造成對免疫功能特別是T細胞功能的抑制,從而導致某些感染,比如說帶狀皰疹的易感性增高。
放射治療:過去放射治療是作為手術後補充治療或晚期、復發病例的姑息治療。自80年代起開展了小手術範圍加放射治療早期乳腺癌的研究,目前在歐美國家已普遍套用,成為早期乳癌的主要局部治療方式之一,但在國內開展較少。
細胞免疫治療:生物治療的出現彌補了傳統手術、放化療的不足,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更能調節恢復機體內的免疫功能,殺死成形的腫瘤細胞,抑制新的腫瘤細胞的形成,阻斷腫瘤復發轉移的本源。在這一問題上,生物治療魅力凸顯,被稱為“最具人性化的治療方法”,是符合人的生物學規律的治療方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