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鍋塊

三袁鍋塊,又稱三袁里鍋盔,一種烤制的麵食,流行於荊州地帶的地方小吃。

簡介

又稱三袁里鍋盔,一種烤制的麵食,流行於荊州地帶的地方小吃。

歷史

始於三國時期劉備駐紮荊州油江時的軍糧,正方形,便於攜帶,保存時間長久,有“一鍋盔,一點水,一天也!”的說法,經過歷史的演變,逐漸演化為各種形狀,各種餡的鍋盔。最大特點為外焦里嫩,鬆軟適宜。以三袁里廣場附近的鍋塊最為地道,故得此稱呼。隨著民間手藝的流失,這種小吃漸漸匿跡。

製作流程

工具:一個廢舊油桶,揭去上蓋,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再配上一塊案板,就可開張。
流程:製作鍋盔一般是兩個人,一人稱白案,負責在案板上揉面,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著;
另一個則可叫成紅案,負責口味的調試、餡的製作。
白案師傅將醒好的麵團抻寬拉長,有海棠葉狀,有鞋底樣,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大約在三兩分鐘完成;
紅案師傅便將麵食迅速貼進了爐膛里。或者是木炭,或者是無煙煤,這是烤制鍋盔的特殊的能源。大約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一把專用鉗子,輕輕從爐膛里將體積增大近一倍的鍋盔取了出來,就做成了。

吃法

一、不用工具,無需筷子勺子;
二、不用菜餚佐餐;
三、不要桌椅板凳,鍋盔就適宜站著吃或者走著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