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鵟鷹

翅膀上的覆羽為褐色,具有白色斑點和橫斑。 尾羽為棕褐色或棕色,具有寬的黑色亞端斑,有時還具有許多道窄的黑色橫斑。 飛翔的時候翅膀的下面為白色,內側微具黑色的斑。

 白眼鵟鷹是中型猛禽,體長40—41厘米,眼睛為白色,十分醒目,並因此而得名。翅膀長而尖,腳也比較長,尾羽為方形,甚長而窄。前額和寬闊的眼後紋為白色,後頸也是白色,背部為暗褐色,具有黑色的羽軸紋。翅膀上的覆羽為褐色,具有白色斑點和橫斑。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紋,其餘下體均為褐色。尾羽為棕褐色或棕色,具有寬的黑色亞端斑,有時還具有許多道窄的黑色橫斑。飛翔的時候翅膀的下面為白色,內側微具黑色的斑。虹膜為白色,嘴尖端黑色,基部和口裂為黃色,蠟膜也是黃色,腳和趾為橙黃色。

白眼鵟鷹是留鳥,沒有亞種分化,分布區從伊朗東部沿喜馬拉雅山到印度、緬甸、泰國和我國西藏南部的錯那, 隆子, 江孜, 聶拉木, 吉隆, 亞東, 林芝, 墨脫, 朗縣, 米林, 察隅, 波密等地。但在我國極為罕見, 也可能是偶然到來的迷鳥。

白眼鵟鷹棲息于山腳平原、林緣灌叢、乾旱原野、耕地以及村莊附近等開闊地區的樹上,有時也在地面上活動。飛行時一般緊貼地面,很少翱翔和滑翔,即使有時翱翔時間也很短暫。叫聲低沉,並且經常反覆鳴叫不止。主要以小蛇、蛙、蜥蜴、鼠等為食,偶爾也吃小鳥和較大的昆蟲如蝗蟲、蚱蜢等。

繁殖期為3—6月。營巢於開闊地區孤立的樹上、小塊叢林或者疏林中的樹上,巢甚為簡陋,主要由細的樹枝構成,幾乎沒有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2一3枚,偶爾也有多至4枚和少至1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藍白色,光滑無斑,僅有少數具少許淡灰色或淡紅色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

灰臉鵟鷹又叫灰面鷂,為中型猛禽,體長39—46厘米,體重375—500克。上體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為灰褐色,與其他2種鵟鷹的棕色尾羽不同,而且上面具有3道寬的黑褐色橫斑,比白眼 鷹尾羽上的橫斑更為明顯。臉頰和耳區為灰色,眼先和喉部均為白色,較為明顯,喉部還有具有寬的黑褐色中央縱紋,胸部以下為白色,具有較密的棕褐色橫斑。它的眼睛為黃色,與白眼鵟鷹不同。嘴為黑色,嘴基部和蠟膜為橙黃色,跗跖和趾為黃色,爪為角黑色。

灰臉鵟鷹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等地,越冬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幾內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東、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台灣等地。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陝西等地為夏候鳥,在吉林還有一部分為留鳥,在山東、上海、台灣、海南、四川等地為旅鳥,在浙江、貴州為冬候鳥,在雲南為留鳥。一般每年4月末到5月初遷往繁殖地,9月末到10月初離開繁殖地。不過它在各地的種群數量都很少,較為罕見。

灰臉鵟鷹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針葉林等山林地帶,秋冬季節則大多棲息於林緣、山地、丘陵、草地、農田和村屯附近等較為開闊的地區,有時也出現在荒漠和河谷地帶。常單獨活動,只有遷徙期間才成群。白天在森林的上空盤鏇、在低空飛行,或者呈圓圈狀翱翔,有時也棲止於沼澤地中枯死的大樹頂端和空曠地方孤立的枯樹枝上,或者在地面上活動。性情較為膽大,叫聲響亮,有時也飛到城鎮和村屯內捕食。主要以小型蛇類、蛙、蜥蜴、鼠類、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鳥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也吃大的昆蟲和動物屍體。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覓食方法主要是棲於空曠地的孤立樹樹梢上,兩眼注視著地面,發現獄物時才突然衝下來撲向獵物。有時也在低空飛翔捕食,或在地上來回徘徊覓找和捕獵食物。

繁殖期為5—7份。營巢於闊葉林或混交林中靠河岸的疏林地帶或林中沼澤草甸和林緣地帶的樹上,也見在林緣地邊的孤立樹上營巢。巢多置於樹的頂端枝杈上,距地面的高度為7一15米。巢的形狀為盤狀,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墊有枯草莖、草葉、樹皮和羽毛。每窩產卵3—4枚,偶爾有少至2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具銹色或紅褐色斑。

棕翅鵟鷹為中小型猛禽,體長為35—40厘米。翅膀長而尖,尾羽為方形,甚長。頭頂至上背為灰褐色,下背和尾上的覆羽為赤褐色,尾羽為棕栗色,具有4道窄的黑色橫斑和黑色端斑。與其他種類不同的主要特點是飛羽為棕栗色,具有黑色橫斑和暗色尖端,翅膀下面為粉紅白色,也具有暗色橫斑。喉部和胸部為灰褐色,但喉部沒有中央縱紋,與灰臉 鷹不同。飛翔時棕栗色的翅膀和翅下的淡白都很醒目,從上面看初級飛羽中部的淡色斑也很明顯。虹膜為黃色,有時呈金黃色,嘴黃色,尖端黑色,蠟膜和嘴裂為黃色,腳和趾呈暗黃色,爪為黑色。

棕翅鵟鷹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僅有雲南景東、景洪2地的早期記錄,為留鳥,極為罕見。

棕翅鵟鷹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疏林、灌叢與河岸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村莊附近。常站在樹的頂端枯枝上或電線桿上,有時從一個樹梢飛到另一個樹梢上。性情孤獨,常單獨活動。飛行時兩翅煽動較快而有力,也常翱翔於空中。以齧齒動物、小鳥、蜈蚣、甲殼動物等為食。

繁殖期為3—6月份。營巢于山地森林地帶,常築在疏林中的樹上或開闊地帶孤立的大樹上。每窩產卵2一3枚,卵為藍白色,偶爾有灰褐色的點狀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