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智慧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德不孤,必有鄰。 人的一生就是拼搏的一生,拼搏是一種生活態度。

立體封面

基本信息

・書名:三的智慧
・作者:吳建敏
・開本:16開
・尺寸:230×150
・定價:29.00元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025-7
・分類:中華文化―通俗讀物

內容簡介

“三”是現象,需要點點剖析;“三”是知識,需要慢慢消化。“三”是智慧,需要深深思索;“三”是實踐,需要好好把握。“三”的智慧就是關於選擇的智慧,人生的十字路口會面對許多選擇,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中國人對“三”有特殊的感情,並且對“三”的文義有著獨特的認識。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三開始,乃生無窮,三是節點,三是協作,三是磨合。領悟“三”的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本書以“禮三乃成――三是一種標準”、“事不過三――三是一種極致”、“三生萬物――三是一種選擇”分上中下三篇來組織結構,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三”現象與“三”文化。是一本質量上乘、具有開創性的知識性勵志讀本。

作者簡介

吳建敏 新世紀“三的智慧”代言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江蘇宜興人士。自小喜好琴棋書畫,又鍾情四處週遊,廣泛涉獵歷史、地理、人文知識,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經常進行總結研究,並和各行業專家進行過廣泛、深入的交流。曾從過政、經過商,那個時代均系翹楚。目前主要致力於研究古今中外“三”文化,《三的智慧》為其顛峰之作。

章節目錄

上篇禮三乃成――三是一種標準
中國人對“三”有特殊的感情,並且對“三”的文義有著獨特的認識。古代中國人認為“三”是最圓滿的。《史記・律書》說:“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第一章◎三是禮儀
1 三讓至德: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2 三才之道:天人合一成大道
3 “三年之喪”:做個有孝心的人
第二章◎三是規範
1 祭以三牲為高,酒以三爵為適
2 兵以三軍為制,政以三令為節
3 “三不猴”: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第三章◎三是思辨
1 三立完人:立德、立功、立言
2 三思而行:行事之思、當事之思、旁者之思
3 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篇事不過三――三是一種極致
事不過三是指一個人他所遭遇的好事或是壞事,不會超越一定的數量,終究它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所以世界才會陰陽協調、和諧統一。
第四章◎三是誠意
1 三顧茅廬:禮賢下士求人才
2 退避三舍:以寬容的心面對你的對手
3 三生有幸:以感恩的心面對有緣人
第五章◎三是危機
1 三人成虎:如何跳出“笨蛋時代”
2 “小三”時代:如何打好婚姻保衛戰
3 富不過三:如何守護好已有江山
第六章◎三是堅持
1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3 耶穌受難,三天過後就是復活節
下篇三生萬物――三是一種選擇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三開始,乃生無窮,三是節點,三是協作,三是磨合。領悟三的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第七章◎三是節點
1 三秒鐘決定第一印象
2 每天工作的前三小時
3 神奇微妙的星期三心態
第八章◎三是協作
1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2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
3 三個女人一台戲,三個和尚沒水喝
第九章◎三是磨合
1 初入職場前三月
2 進入職場前三年
3 婚姻的三年之痛

精彩選讀

三立完人:立德、立功、立言
“三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范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叔孫豹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個論斷的意思是:所謂不朽,應該有三種,最高級的是修養完美的道德品行,其次是建立偉大的功勳業績,再其次是確立獨到的論說言辭。這三種,經過長時期的歷史考驗仍不會消失,所以可稱為“不朽”。這句話道出了精神之美的無窮魅力和無限生命力。“立德”、“立功”、“立言”成為有志者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境界。
立德,修心正身以致遠
北宋仁宗時期的宰相韓琦,是河南安陽人,少年時中進士。歷任數職後,在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被拜為宰相。英宗時,他繼續執政;神宗即位後,他辭去相位,以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後來移判大名府。
大名府總人口約七八十萬人,在北宋四京當中,僅次於東京開封府。因此,大名府非常不易治理,尤其是關於民事糾紛、獄訟的文書,比一般府郡要多出很多倍。年近六十的韓琦坐鎮大名府,大小事務一律親自審理,如果是因身體狀況不好而不能親力親為時,就會將政務委託給可以信賴的人代為處理,而且還要代為處理之人每天向他匯報一天的大小事務,這樣他才能安心養病。當別人勸他不要那么操勞時,他總是認真地回答:“刑獄訴訟,是關乎人命的大事,絕不能有半點疏忽啊!”
韓琦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不僅深得百姓的讚揚,而且多次得到朝廷的褒獎,宋神宗還曾多次御賜湯藥加以撫問。他的功績被史書上記載為:“人愛之如父母,有斗訟,傳相勸止,曰:‘勿擾吾侍中也。’”
韓琦一生為官近五十年。他做過三朝宰相,兩次為顧命大臣,處於危疑之際而能知無不為。有人告誡他說:“公所為誠善,萬一磋跌,豈為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韓琦回答說:“是何言也,人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於成敗,天也。豈可豫憂其不濟,遂輟不為哉。”令聞者愧服
“德不孤,必有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任何有德的行為必然會得到人們的歡迎。如果你真是一個有德之人,就不會孤獨無助,一定會有與你同行的人,有很多擁護你的人。
德者,得也。“得”就是有所收穫或者行有所得。道德,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它引導著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錯,全盤皆錯。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把握準了,那么他就等於把人生的道路走對了,而路走對了,不成功都難。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收費合理,深受人們敬重。漸漸的,老鎖匠年紀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為自己物色一個接班人。最後,老鎖匠挑中了兩個年輕人,準備將一身技藝傳給他們。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年輕人都學會了不少東西。但兩個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真傳,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
老鎖匠準備了兩個保險柜,分別放在兩個房間裡,讓兩個徒弟去打開,誰花的時間短誰就是勝者。結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打開了保險柜,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柜里有什麼?”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師傅,裡面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問二徒弟同樣的問題,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見裡面有什麼,您只讓我打開鎖,我就打開了鎖。”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也不解。老鎖匠微微一笑說:“不管幹什麼行業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柜易如反掌,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老鎖匠的話著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權衡徒弟的最終標準。所以,雖然二徒弟比大徒弟技術差,但最終因為品德高尚而被師傅選為接班人。
德本來不在人身上,它在人以外的地方。人不過是一水池,等待著水的來臨,人越長越大,水池也越來越大,人的任務就是須留住水,不使它泄露、外溢,這水就是德,這蓄水就是養德。人不是別的,他只是德的看護者。
立功,凌雲壯志鑄輝煌
李靖,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生於公元571年,死於公元649年。他是唐初傑出的軍事將領、軍事理論家,同時也是一位民族英雄。
李靖出生在官宦之家,舅舅是隋朝的將軍,祖父是隋朝的刺史,父親是隋朝的太守。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文的要學,武的也要學,李靖受的是全面的教育。
儘管當時隋煬帝的所作所為荒淫殘暴,全國各地的農民紛紛鬧起義,但接受正統皇家教育的李靖還是對他忠心耿耿。在混亂的時局中,李靖察覺到隋朝太守李淵正在招兵買馬,意圖造反,於是李靖急忙趕往都城長安告發此事。恰時關中已大亂,道路被阻塞,李淵也起兵攻陷了長安。李靖被俘。
就在李靖要被斬首時,他想起自己遠大的抱負:“大丈夫要是碰到明主,趕上好時機,一定要建立功業,取得富貴!”想到自己一身的本領未能施展便要長辭於世,李靖恍悟了:忠心,已獻與隋朝,現隋朝覆滅,應尋覓明主;明主,可遇而不可求,無法掌控;只要得遇明主,總有建功立業之時,富貴自然可得。於是,他抓住最後的機會對李淵大喊:“你之所以起兵,是要為天下除去暴亂。現在大事未成,你不為大業考慮,只為一點私人怨恨,就要殺死壯士嗎?”
好時機是重要的,能把握好時機則更為重要。李靖遇到了明主,不但李淵欣賞李靖的言談舉動,就連李淵的兒子李世民也認為李靖的膽氣和才識過人。李靖的事業正式開始,事業的台階到了他的腳下。
第一個台階,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背叛唐朝,李靖率領八百名士兵襲擊冉肇則的營壘,又在險要處布下伏兵,殺死冉肇則,俘獲五千餘人。李淵聽到捷報,立刻寫信給李靖說:“你竭誠盡力做事,取得如此大的功勞,我定當重賞於你。”
第二個台階,後梁的蕭銑對李氏政權虎視眈眈。李靖上陳了攻滅蕭銑的計策,李淵覺得非常好,並且把三軍的事務全權交給李靖。李靖得以大展拳腳,最終攻下蕭銑。
第三個台階,唐王朝雖已建立,但嶺南的少數民族常尋釁滋事。李靖率兵前往,各部落首領聞訊而降。李靖待他們“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一連取得九十六個州郡。
第四個台階,公元623年,投降唐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二人不和,輔公�趁杜伏威入朝之際,私自占領南京,舉兵反唐。李靖一舉平定叛亂。唐高祖對李靖大加賞賜,並對其軍事才幹讚不絕口。
第五個台階,自隋朝以來,突厥是西北的強國。李世民即位之時,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率部不斷進犯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等名將兵分六路出擊東突厥,將突厥打得潰不成軍,死傷慘重,頡利可汗被俘。自此,東突厥滅亡,大唐北部邊疆數十年無大的戰事。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李靖深知“高處不勝寒”的真意。於是,已身居宰相職位的他,以腳疾不便行走為由,向皇帝請辭。李世民答應了他的要求,還特別賜給他一條靈壽杖,幫助他療養足疾。
李靖的心愿實現了。
人的一生就是拼搏的一生,拼搏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歷程,人們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須努力拚搏才能得以實現。但人生同時又滿載機遇,有了機會,你就要去拼一拼、搏一搏,否則將永遠平庸無所作為。
《墨子・修身》中有言:“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是說:名望不會白白地生來,而聲譽也不能自己增長,只要建立了功勞,名聲自然就會顯場,切不可靠弄虛作假、沽名釣譽。
人生在世就要積極努力、拼搏向上,不斷超越自己,建功立業!“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每個人都要有明確的目標。歷史永遠記住的只有強者、成功者,弱者、平庸者是沒有名字的。
立言,潛心向學志不懈
立言即著書立說,傳播自己的言論。立言是豐富與發展民族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述而不作,難傳於世。
立言重在準確有用。言之無物,讀之無味又無用,其言難立。立言要經得起歷史檢驗,做一些應時應景的著述算不上立言,只能算做一種工作或事情。
朱熹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之中。他的父親朱松早年曾受業於理學大師程顥、程頤的再傳弟子。雖然朱熹的父親是儒家的信徒,精心鑽研儒家經典,但他一向興趣廣泛,對於當時社會上廣泛流行的道家及佛學的思想並不一概排斥。這種包容、平和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少年時候的朱熹。在其父親的影響下,朱熹的興趣也十分廣泛,他除了熟讀儒家經典之外,也廣泛閱讀了大量道家及佛家的思想典籍,且因他悟性極高,學問進步很快。
朱熹是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他從不滿足於只聽別人講道理,而是執著地到古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典籍中去尋找,體味道理,直到對書中的義理完全心領神會,才覺得心安理得。這種讀書、做學問的態度一直伴隨著朱熹一生。
在朱熹二十四五歲時,他第一次去拜見李侗。這是他學術生涯中的一次真正轉折。李侗與朱熹的父親朱松早年一同師事羅豫章,二人既是同門弟子,也是同道好友。唯一不同的是,朱熹的父親既信儒家,又好佛老,而李侗則是地道的儒家信徒,對佛老持堅決排斥態度。因此,當朱熹興沖沖地把既喜儒學又好佛老的經歷及體會講給李侗聽時,不但沒有得到李侗的讚許,反而受到了非常嚴肅的批評。李侗毫不客氣地指出,朱熹的錯誤就在於混淆了儒學與佛老的界限,因而無法把握儒學的真諦。李侗耐心勸導朱熹放棄佛老之學,專心鑽研儒家聖賢之學。
儘管朱熹對李侗的教誨持有存疑的態度,但李侗那種堅決崇信儒家而排斥佛老的態度還是給他留下了很深刻印象。經過認真思考,朱熹決定順從李侗的意思,把禪暫時擱下,專心儒學。由博學至專思,這是一個學術研究的新境界。朱熹潛心鑽研儒家經典,學問大有長進,用他自己的話說,“覺得聖賢言語漸漸有味”。
經過多年的獨立思考,朱熹在儒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越深入鑽研儒家經典,越覺得儒學的義理深奧恢弘,於是他決定花大力氣為儒家的幾部主要經典作註解。
朱熹一生著作極多。在他眾多的著述中,《四書集注》費時最久、用力最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四書集注》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註解都是朱熹多年獨立思考的結果,是他心血與汗水的結晶。他用自己的生命為儒家的四部重要經典作了精闢的註解。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是儒家的四部主要典籍。朱熹求學從讀“四書”開始,一生從未終止過對“四書”的鑽研。《四書集注》的成書過程,也就是他一生讀“四書”的心得與收穫的集成過程。朱熹注“四書”,首先是廣泛收集自古以來關於“四書”的各種註解,特別是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及其門徒的註解,反覆選擇編成“精義”、“要義”或“集義”。然後從“集義”中選出他認為正確的解釋加入“集注”,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他的觀點。再作“或問”來闡述他所以如此註解的理由,解答別人可能提出的問題。從《論孟集注》的成書看,朱熹34歲時編寫《論語要義》和《論語訓蒙口義》,43歲時編成《論語精義》,47歲時編成《論語略解》。在這些著作的基礎上,48歲時他完成了《論孟集注》與《論孟或問》。51歲那年,朱熹將《論孟精義》改寫成《論孟要義》,在這個材料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修改,直到67歲時,他仍覺得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從30歲起開始註解《論語》、《孟子》,直到68歲時寫成定稿,其間從未中斷過思考與修改。《大學》、《中庸》註解的成書過程也與此相似。
朱熹嚴格要求自己,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專心註解“四書”。他曾在談及修改《中庸集注》的過程時說:“某為人遲鈍,鏇見得鏇改,一年之內,改了數遍。”“‘大學’、‘中庸’屢改,終未能到無可改處。”據說,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在修改他的集注。這是朱熹做學問的一貫精神。朱熹所作《四書集注》無論在儒學發展史上還是在中國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朱熹死後,《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被列入學宮,成為法定的教科書,元代以後,《四書集注》以及朱熹對儒家經書的各種注釋,成了科舉考試的依據。直到今天,我們研究先秦儒家的思想,朱熹的《四書集注》仍然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參考資料。
朱熹對於儒學的貢獻,功不可沒,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亦功不可沒。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全祖望曾這樣讚譽朱熹的理學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
每個人都是有思想的,有些還是很精彩的,如果把這些思想用文字或其他方式記載並傳播出去,就是一種立言的活動。立言並不神秘,每個具備立言條件的人都可以把立言作為人生的一件大事,認真去做,都會有所貢獻。
隅反三
1.決定一個人價值和前途的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更有力量、更為正確。
2.常言道,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人生在世,應當有所作為,特別是那些博學多才之人,更應當把自己的才智和所學知識貢獻給社會,為國家建立不朽功績,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
3.作為人生價值實現的手段,“立言”雖處最末位,但與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發達有直接、密切的關係,它以強大動力支撐古代文人筆耕不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