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流域

三江流域

“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條江的名稱,沒有江河流域自然屬性與政區屬性的專指性;“三江”,應當是泛指外流河系裡眾多江河水道的總稱。

(圖)三江流域三江流域
這一認識,有利於當代中華兒女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避免發生學術上對“三江”名稱專指性的不必要的爭議;任何江河水系的“三江”兒女,都可根據歷史的淵源和歷史在現實的延續,對為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提供了最無私奉獻的“三江”進行認識、熱愛和建設。只有認識、熱愛並建設好“三江”,才會真正地形成“財源茂盛達三江”的經濟繁榮與構建和諧社會並進的全面小康的新景象。

戰國三江

(圖)三江流域三江流域

最早提出“三江”名稱的應是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書》著作。《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述了我國九州(即全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質、物產、貢賦、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國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該書對揚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上海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的介紹為“三江即入,震澤底定。”這裡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長江黃河淮河,因長江三角洲地區絕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這些平原主要由長江、黃河、淮河沖積而成。

封建社會中被封建統治者定為必讀的“十三經”(即13部古書)教科書之一的《周禮》,古代文經學家認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兩年後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對周朝的鞏固和發展作了重要貢獻。成王長大後,周公還政成王)所作,當代文經學家從出土的周、秦銅器銘文中,認定《周禮》為戰國時期的作品。《周禮.夏官.職方氏》談到揚州時為“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這是指古揚州一帶江河縱橫交錯,密集如網的地形特徵,與《禹貢》對“三江”的表述相同。

歷史步入漢代以後,“三江”名稱有了多種解釋。

東漢三江

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學家班固寫成了繼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後的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巨著———《漢書》。《漢書.地理志》以今吳淞江和安徽省蕪湖市、江蘇省宜興市間由長江通太湖一水,並長江下游稱之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東漢人鄭玄曾作《周禮注》,認為南江應是贛江(縱貫今江西省,全長864千米,流貫江西的贛南、吉安、鄱陽三大盆地,匯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中江應是岷江(發源於今四川、甘肅、陝西邊界連線的岷山,全長711千米,流域面積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賓市與金沙江匯合後改名為長江);北江應是漢江(又名漢水,發源於陝西省西部,全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68851平方千米,為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武漢市區注入長江)。盛弘之對《漢書.地理志》和援引鄭玄看法的《初學記》中對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荊州記》一書寫道:長江上游為南江,長江中游為中江,長江下游為北江,合稱為“三江”。

北魏三江

北魏時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尋訪古蹟,觀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區風貌,為前人所注的《水經》作注。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內容豐富、注文20倍於原文、引用典籍多達430多種、詳細記錄了全國1252條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經過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經注》,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是中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注》認為,“三江”應當是《漢書.地理志》記載的分江水(指據說由今安徽省貴池市分長江水東出至浙江省餘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實際上這是一條並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長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長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經注》還另引晉朝人郭璞(郭景純)的看法,說岷江、松江(即今吳淞江)、浙江(即今錢塘江)為“三江”。

史書《吳越春秋》記載、浙江(即錢塘江)、浦江(即浦陽江)、剡江(即曹娥江)為“三江”。韋昭《國語》註:松江(即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為“三江”。《〈書.禹貢〉擇文》引顧夷《吳地記》:淞江、婁江(瀏河)、東江(已堙塞)為“三江”。

西晉三江

西晉史學家常璩編著的《華陽國志》,是中國地方志編纂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最早的、比較完整的一部地方史書。《華陽國志》將長江上游的岷江涪江沱江稱之為“蜀之三江”。明代文學家、曾試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的楊慎,因觸怒皇帝,被謫戍雲南永昌衛35年之久,最後死在雲南。楊慎學識廣博,著書100餘種,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明史》評價楊慎“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其所著的《病榻手》一書,稱岷江為外江、涪江為中江、沱江為內江,外、內、中江合為“蜀之三江”。

中國史學歷史證明,《禹貢》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人文地理重要典籍,《山海經》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的名著。《山海經》先是口頭傳說,至戰國時成書,秦漢時作有增補,共18卷,主要記述古代巴國蜀國楚國等40個邦國地的山川(550座山、300餘條水道)、形勢、土性、怪異、古蹟、民族、物產及巫醫、祭祀等原始風俗,是一部記述以地文地理為主、古代神話傳說和海內外奇物異境相輔的名著,其獨特的風格,自古便享有奇書之稱。郭璞在注《山海經.中山經》時稱長江湘水(即湘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海洋山西麓,全長817千米,流域面積8萬多平方千米,是湖南省流域面積最廣、經濟價值最高的河流,匯入洞庭湖)、沅江(源出貴州雲霧山,貫通湖南西南、西北,全長1060千米,流域面積近6萬平方千米,流量僅次於湘江,為湖南省內第二大河,匯入洞庭湖)為“三江”。西漢時期增補了內容的《山海經.海內東經》將大江(岷江)、南江(內江)、北江(涪江)稱為“岷三江”。

唐代三江

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將岷江澧江(又名澧水,主要由湖南省西北的澧水、漊水、渫水三江匯成,注入洞庭湖)、湘江稱為西江、中江、南江“三江”。明清時期,廣西的灕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名稱)、左江(源自越南東北部山麓,珠江水系的邕江支流)、右江(源自雲南東南部山麓,與左江在廣西南寧市老口鎮匯合後橫貫南寧地區)也有“三江”之稱。

以上這些“三江”之稱,是古代時期有關人士的一些見解。近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三江”名稱的定位都很牽強,主要是受到社會歷史時代的限制、交通的艱難、地域文化的封閉及個人知識、經歷的局限等歷史因素的影響。儘管如此,卻仍不失為古代有識之士對祖國“三江”名稱的不懈探索。可以說,古代先人的這種探索,無疑是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三江”文化精神財富。

現代三江

(圖)三江流域三江流域

直到現在,史學界、地理界的專家學者確實不能對“三江”作出一個固定的江河名稱的判定,因為中國江河眾多,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得百川奔流,“一江春水向東流”,大部分外流河都歸於太平洋水系。通過對“三江”江名的史地知識的溯源,可以對“三江”名稱作出這樣的認識,並以這種認識作為本文的結語:

“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條江的名稱,沒有江河流域自然屬性與政區屬性的專指性;“三江”,應當是泛指外流河系裡眾多江河水道的總稱。這一認識,有利於當代中華兒女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避免發生學術上對“三江”名稱專指性的不必要的爭議;任何江河水系的“三江”兒女,都可根據歷史的淵源和歷史在現實的延續,對為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提供了最無私奉獻的“三江”進行認識、熱愛和建設。只有認識、熱愛並建設好“三江”,才會真正地形成“財源茂盛達三江”的經濟繁榮與構建和諧社會並進的全面小康的新景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