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大旗頭古村

三水大旗頭古村

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是清代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該村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是粵中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該村是一個方形的布局規整建築群,總面積10000平方米。全是姓鄭的一個家庭聚居,故又名鄭村。該村民居、祠堂、家廟、第府、文塔、曬坪、廣場、池塘兼備,聚族而居,布局協調,風格統一。建築群均採用硬山頂鍋耳式封火山牆,內部布局採用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式。

村落布局

三水大旗頭古村三水大旗頭古村
村建築分三部分,村頭為象徵“文房四寶”的文塔、水塘、地堂、大地,村前為鄭氏宗祠、建威第、鄭氏親祠和振威將軍家廟及寬闊的麻石廣場、水井,其後是住宅區。整個建築群為水磨青磚建築,巷道全為花崗岩石板鋪砌。其建築、排污、防盜、逃生等方面的規劃相當合理,令人稱奇。據悉,該村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築群落。現在村裡面還有慈禧太后親筆書寫的牌匾。

建築特點

大旗頭村所有的民居都是一樣的——一種有著鍋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整齊地排成數列。每列房屋之間是窄窄的青石板街,街邊的石板每隔數米鑿空成銅錢的形狀,其下有暗渠,可以將每家每戶排出的污水順著地勢一直送到村前的水塘再排往河涌。
古村百年前的防盜、防火、防風和防漏之設計非常精巧,曾經入村詳細考察的三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說:“大旗頭的規劃建築放在今天來看也是先進的”。古村機關滿布、防盜設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腳、高達2米多的氣窗、房屋的較低的視窗則都鑲嵌鐵條、如同現代的防盜網。所有的屋宇都設有兩層屋檐,即使盜賊想破頂而入,都要花費一倍的力氣。整個村被分為四條直巷,每一條巷口都曾有鐵閘,必要時同時落下,整個村莊則如同一堡壘。而巷間卻四通八達,很多樓宇間有天橋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宮。
古村地基很高,天井巷道、廣場均以長1米多的麻石鋪砌,村內雨水、污水由天井、金錢眼流落暗渠、匯集村前水塘,再排出河涌,在鄭衍謙的記憶中,從未出現淤塞。 整個村落牆體厚達半米多,外層青磚,裡面竟然夾厚達30多厘米的麻石板,難怪在文革前期,曾經有人試圖毀村,但發現屋宇如此難拆後,也只能望而興嘆。村中人回憶說,小時候村內一間民宅突發大火,屋內火光沖天,卻絲毫未波及鄰舍,失火屋宇除房頂燒穿外,主結構也安然無恙。

主要建築--振威將軍家廟

最突出的一座建築是"振威將軍家廟",主人是清代的一員武將。家廟前臨半畝方塘,匯集整個村的地下水,取四水歸塘之意。塘基砌以石坎,突出部分形如壺嘴,塘邊建一個筆形古塔,名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3尺許,形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形成一組"文房四寶"的景觀。該村的建築群密集而規整,內部布局是當地常見的三進深院落,外部以小巷分隔,縱橫交錯如棋盤。內巷均以條石鋪砌,排水眼都統一鑿成錢眼的模樣,排水孔下連"滲井",泄入暗渠,流進池塘,地下排水系統相當合理。

榮譽稱號

2003年10月9日大旗頭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授予全國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03年12月26日又被佛山市政府授予“佛山新八景特色景點——開發前景”稱號。
2008年1月,經廣東省旅遊局評審,榮獲“廣東省旅遊特色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