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兩軍

三支兩軍

三支兩軍指“文化大革命”期間,軍隊支左(支持當時被稱為左派民眾的人們)、支工(支援工業)、支農(支援農業)、軍管(對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實行軍事管制)、軍訓(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在1967年3月至1972年8月的五年多時間中,解放軍先後派出兩百八十餘萬人,分赴中國各條戰線執行“三支兩軍”任務。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徵詢對三支兩軍問題的意見的通知》,附《關於三支兩軍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三支兩軍的人員除少數幹部轉業留在地方工作外,大部分陸續撤回軍隊。

簡介

“三支兩軍”是解放軍在“ 文化大革命”中,執行支左、支農、支工、軍訓、軍管任務的簡稱,是人民解放軍介入“文化大革命”的標誌。“支左”是指“文革”前期,部隊支持地方被稱為左派的一些組織;“支農”“支 工”是到地方貫徹中共黨中央“抓革命、促生產”的規定,支援農業和工業生產;“軍管”是部隊對一些要害部門、單位、系統等實行軍事管制;“軍訓”則是派軍隊對大中專院校進行軍訓。“三支兩軍”對穩定局勢起了積極作用,也使軍隊深陷的政治漩渦,嚴重地損害了軍隊自身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建設和軍隊的發展。

發展簡史

起初,中央只是下令對廣播電台、糧食和物資倉庫、監獄等“要害”部門實行軍管,隨即擴大至民航系統。隨著局勢一天天的混亂起來,需要“管”的單位越來越多。各單位的“當權派”都被“打倒”了,“造反派”又互斗不已,誰能負起管理之責?只剩下部隊了。於是,1967年3月19日中央軍委根據時任軍委主席毛澤東的指示作出了“關於集中力量執行支左、支農、支工、軍管、軍訓任務的決定”(這一檔案首次將“三支兩軍”作為一個整體性任務向全國全軍提出)。僅在1967年前5個月中,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就對全國7,752個單位實行了“軍管”,並對2,145個單位實行了警衛保護,其中包括中央各部委、1,219個銀行(占全國銀行的42%)、547個廣播電台(占全國廣播電台的24%)、111家報社(占全國報社的53%)、10個鐵路局(全國共18個鐵路局)。1972年8月,“支左”人員開始陸續撤回,“三支兩軍”遂告結束。

“三支兩軍”是在“文化大革命”使國家和人民陷入嚴重內亂的形勢下開始的。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進入“奪權階段”,全國處於“打倒一切”的全面內亂狀態。地方黨政組織陷於癱瘓和半癱瘓之中,公、檢、法等機關失去作用。武鬥成風,工礦企業停產或半停產,交通嚴重堵塞。

在1967年3月至1972年8月的五年多時間中,解放軍先後派出兩百八十餘萬人,分赴中國各條戰線執行“三支兩軍”任務。其範圍之廣、規模之大、人員之多、時間之長、任務之巨,是解放軍建軍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

評價

“三支兩軍”緩和了緊張局面,維護了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學習秩序和生活秩序,保護了一些幹部,減少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對穩定局勢起了積極作用。

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徵詢對三支兩軍問題的意見的通知》,附《關於三支兩軍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三支兩軍的人員除少數幹部轉業留在地方工作外,大部分陸續撤回軍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